分享

秦老胡同里的内务府世家,祖孙三代都做过内务府总管大臣的,仅此一家!

 京爷说事儿 2022-02-23

秦老胡同在地安门东大街北侧,呈东西走向。东起交道口南大街,西止南锣鼓巷,全长447米明代属昭回靖恭坊,称秦家胡同;清代属镶黄旗,称秦老胡同;民国后沿称。

秦老胡同之所以出名,缘于清晚期内务府总管大臣查哈拉索柱家宅子的花园部分,称为索家花园,俗称“绮园"

秦老胡同35号院就是当年索家花园旧址。索家花园最早的主人,是晚清咸同年间的总管内务府大臣明善
明善,字元甫,满洲镶黄旗察哈拉氏,其祖为雍乾年间的大学士索柱。明善自咸丰十年(1860年)任总管内务府大臣至同治十三年(1874年),子文锡,孙增崇在同、光、宣三朝亦先后任总管内务府大臣。故时人呼为“明索”、“文祖孙三代均任内务府总管大臣者,只此一家索”、“增索”。崇彝在《道咸以来朝野杂记》中记载,有清以来祖孙三代均任内务府总管大臣者,只此一家世称内务府世家宅邸在秦老胡同,其园曰“绮园”,今人呼为“索家花园”。索家老宅虽也规模甚巨,但格局并不系统,显系历代兼并而来。 
明善在雍乾年间的先祖叫索柱,当时满族上层以取汉姓为时尚,而索恰为汉姓之一,索柱即以索字冠汉姓——满族人虽取汉姓,但为了与汉族有区别,他们是只称名而不称姓的。如明善并不称索明善,只叫明善,即使在朝臣中,也只称明大人。

35号院原来只是花园,至今院内假山上仍有“绮园”二字的刻石,园内除假山、水池、桥、亭外,还有一仿江南园林中的船形敞轩。后曾家将房屋分割出卖,35号院出售后,买主将花园内建筑全部拆除,另盖房屋,只留下大门东侧的一组假山当做影壁,故院落空敞,不像一般四合院那么紧凑。

35号院现在大门紧闭,内部情况不得而知,但从修缮完好的如意门和砖雕看,此院门应该刚刚修缮不久。从外观也只能看到硬山合瓦过垄脊屋面和上面的蝎子尾。


上图为33号院的金柱大门,上悬匾额“梦园”,由末代皇帝溥仪的胞弟溥任先生题写。门楣上方的彩绘为“桃园三结义”的故事。
索家何时定居在秦老胡同,已不可考。不过,索家在秦老胡同的宅邸形成一定规模,是在明善时期。索家原在秦老胡同中部有一所房,后屡加添置,渐渐从中部到秦老胡同西口全为索家所有。其后代为曾崇,因曾崇的儿媳是清末代皇后婉容的姨妈,故民间也流传该宅是“皇后的姥姥家”的说法。那时秦老胡同西口路北,由连续几座院落组成的一个大宅院,包括现在的39、37、35、33、31、29和27号均为明善所有。

上图为31号院的大门及八字影壁墙,当时只从这一个门出入。大门对面的还有个大影壁,至今仍保存完好。这座大宅院除东端的29号、27号院外,其余进深都是地跨两条胡同之间,估计里面至少是四进院落。

背景链接——
清代内务府

内务府是最阔的衙门,清代北京城中有“树小房新画不古,一看就知内务府”之说,其意是在内务府当差发得最快。内务府是清代总管皇宫事务的衙门,其长官称总管内务府大臣。清代内务府设有七司三院(广储司、都虞司、掌仪司、会计司、营造司、庆丰司、慎刑司,上驷院、武备院、奉宸院)。

内务府旗人的构成,不仅包括满族、蒙古族、汉族,还包括朝鲜族、回族。这些不同的民族被编入八旗之中,统归内务府管理,称内务府八旗,简称内八旗。内八旗中的镶黄旗、正黄旗、正白旗属上三旗,由皇帝统领并直接为皇帝服务。内务府上三旗人深得皇帝信任,往往被外放三织造(苏州织造、杭州织造、江宁织造)、盐政或粤海监督这样的肥差,并兼有为皇上打探社情和监督地方官员的职责。曹雪芹就出生于内务府世家,他的祖父曹寅是内务府正白旗人,作过苏州织造、江宁织造。可以说,正是内务府世家特殊环境的熏染,才成就了《红楼梦》这样的旷世奇著。
稽查内务府御史衙门位于陟山门街北侧5号院,坐北朝南,院内共有房屋46间,该衙门于雍正四年(1726年)设立,是清代对内务府官员的监察机构。但衙门的御史官阶只有四品,而内务府总管为二品,从品级和与皇家的关系上根本管不了他们,所以某种意义上说稽查内务府御史衙门只是个虚设机构,根本发挥不了监察的作用。

感谢您抽出

.

.

来阅读本文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