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上斜街里访古 谒龚自珍故居

 京爷说事儿 2022-02-23
老北京有很多斜街,大都是因河流走向而形成的街巷。明朝时上斜街曾称西斜街;清代时称为上、下斜街,皆因是河流故道,弯曲不直而得名。其中,上斜街东起宣武门外大街,西至下斜街。

上斜街50号,就是晚清著名诗人龚自珍的故居。那句我劝天公重抖擞,不拘一格降人才” 就出自他的诗集《已亥杂诗》。

龚自珍(1792-1841),浙江仁和(今杭州)人,清代著名思想家、诗人、文学家和改良主义的先驱者。他博学多才,曾任内阁中书、宗人府主事和礼部主事等官职,48岁辞官归家,次年卒于江苏丹阳云阳书院。龚自珍一生关心国家民族的前途和命运,全力支持林则徐禁烟,写过不少批判封建社会黑暗现实的政论文章。他以诗文见长,诗文揭露了当时清政府的腐朽,充满着爱国热情,被柳亚子誉为“三百年来第一流”。著名诗作《已亥杂诗》共收录350首作品,享有"龚派"之称。
龚自珍自1826年到1831年,在这里住了五年的时间。离开时他将这座宅院卖给了广东番禺人潘仕成,后来潘又将其赠给番禺在京同乡会,院子被改为广东番禺会馆

我曾两次探访龚自珍故居,一次是腾退前,一次是腾退后。听老街坊们讲,当年的故居前院儿是住宅,后面有花园。改为会馆后,大门也变成了镶着金边朱漆大门,上面挂着块"广东番禺会馆"的牌子,门前有两个石狮子。院子南边还有后花园,有亭子,有戏台,还有假山、丁香树、枣树等等。现而今宅院早已成为大杂院,有不少临时搭建的房子,估计有五六十户人家吧,朱漆大门及后花园、戏台、假山、亭子也早已不存。

进入院落,两侧房子的山墙,墙体保存完好,墙身很宽,可见房子是不小的。东西山墙之间是一条窄而的过道。

腾退以后再次进入这里,四周静悄悄的,东侧小跨院里只剩下一间北孤零零的立在那里,但整个院子的旧时格局与肌理还依稀可见。

西侧坐北朝南有正房,四周的临建小房也都拆了,原来小房里的白瓷砖反射明晃晃的光。


沿过道到南端的西后院,这是一个独立的小院儿,四周如果没有后搭建的房子,是比较宽敞的,只是所有的房屋都已经清空,整个院子是那么安静。

龚自珍在这里住了五年,正是他34岁到39岁的时候,心怀百忧,志在千里,不赋渊明,正值当年。这座故居,便是龚自珍人生轨迹的一个重要节点。

龚自珍写得最多的诗的体裁便是七言绝句,在他写的三百多首绝句中,既有抒情、又有议论。他诗作的风格一般都是不受传统诗作格律的束缚,充满自由之感,十分朗朗上口。那首“九州生气恃风雷,万马齐喑究可哀。我劝天公重抖擞,不拘一格降人才”的诗作,就是他创作风格的集中体现,他忧国忧民的思想更是值得后人传颂。


在上斜街这条不足一公里的街上,旧时也集中了不少会馆,因街的北侧是护城河沿,所以会馆基本都建在街的南侧,这些会馆曾有不少历史名人居住,数百年来,形成了浓厚的文化底蕴。

从东往西依次有:河南会馆、吴兴会馆、太原会馆、四川会馆、陕西会馆、番禺会馆和东莞会馆等

上斜街56号是东莞会馆旧址,也是清初抚远大将军年羹尧生活过的地方,现在这里也已经被腾退。

上斜街42号为太原会馆旧址。

上斜街93号为陕西会馆旧址。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