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一百二十年前日本人把这里的万余尊金佛洗劫一空!!!

 京爷说事儿 2022-02-23

北海公园西北角的“小西天“景区北侧,曾经屹立着一座北岸最高大的建筑——“万佛楼”。万佛楼不仅体量宏伟壮丽,而且是宗教与皇权至高无上的象征,在北海园林的整体构思和设计、规划、营造中,与白塔遥遥相望,既是造园的主题,更是皇家园林意境的高潮,堪称乾隆时期的经典建筑作品之一。

万佛楼景区曾长期封闭,近两年经过腾退、修缮才对社会开放。但可惜的是主体建筑万佛楼早已不复存在,剩下的只是遗址而已。目前仅保留有普庆门、宝积楼、妙相亭、两处石经幢以及水池、柱石等遗迹。

万佛楼

清乾隆三十五年(1770年),乾隆皇帝为庆贺其生母八旬寿辰,“建楼范佛,以纪庆典。内外王公、大臣亦有请铸佛像为祝者,统以万计,并奉楼中,因以万佛名楼”。万佛楼面阔7间,共3层,顶层为歇山调大脊,各层皆为黄琉璃瓦绿剪边瓦顶,总高近30米。楼前月台东边立有幡杆,西立石幢。

据清宫档案记载:楼内供奉金佛10299尊。殿内原供三世佛铜像三尊,并在琉璃砖壁上布满大小佛洞—万个,内供金佛一万尊,大者重588两8钱,小者重58两1900年八国联军侵华时,万佛楼沦为日军司令部,金佛被“日军运回本国,无一余者”(上图来自于网络,拍摄于1900年)

万佛楼左右各有配楼一座,东侧为“宝积楼”,西为“”。

楼南有一长方形水池,桥两侧各有牌坊一座。

这些带有石雕的方形基座就是当年两座牌楼的夹杆石。后面的空地,就是当年万佛楼的遗址。

万佛楼瞻礼诗碑

万佛楼石碑立于乾隆三十五年(1770年),原位置在万佛楼前右侧,1987年公园将石碑迁到小西天景区南侧。

石碑高7.47米,碑身为正方形,四面均宽1.51米,碑首为四龙衔方形宝顶,四面卷刹雕行龙。南、西、北、东四面碑额分别刻有汉、满、蒙、藏文“御制”二字和乾隆御题诗。

石碑具有中国塔式的建筑风格,须弥座周围雕饰有狮子、麒麟、海牛、天马、凤鸟等动物形象,造型逼真,使碑身的文化内容更为丰富。

在古印度的佛教造像中,通常把承托须弥座的金刚力士雕塑成侏儒的形象,金刚力士像传到中国后,就被俗称为“负塔侏儒”,并用来承托塔下的须弥座。这些金刚力士像戴盔披甲,神态生动,虽然身材矮小,但四肢的比例却很协调,彰显出很强的生命力与力道。

细细观察可以发现,在须弥座上雕刻的负塔侏儒都是赤裸着上身,而造型却有两种:一种是用背部用力承托须弥座,龇牙咧嘴;另一种在碑身转角处,单手上托,牙关紧闭,好像在用尽全身力气,承托着须弥座。

妙相亭

妙相亭位于万佛楼西侧,为八角重檐攒尖顶,顶覆绿琉璃瓦,雕梁画栋,富丽堂皇,结构巧妙,由48根圆柱支撑。亭内有石质佛塔一座,下为须弥座,八角形,座上为佛塔,高6.88米,平面为16面。

塔身上有塔檐,檐下雕有腾龙,檐角各雕一狮头。塔檐顶上有一层须弥座,上面雕有双龙戏珠和宝相花等图案。须弥座上方还有一层檐,为毗卢帽造型

佛塔基座是十六角形须弥座,下枋雕有海水江崖,上枋雕有缠枝西番莲,束腰中为二龙戏珠和云纹图案。

塔身摹刻着五代十国时期后蜀名僧贯休所画的“十六应真(即罗汉)像”和清乾隆御的"十六应真像赞",这16尊罗汉像石刻为石刻艺术中的珍品。

宝积楼


宝积楼为万佛楼的东配楼,为两层五开间,据同治、光绪年间内务府《陈设档》记载:宝积楼与鬘(音蛮)辉楼共供奉佛像约16000尊。

幡杆夹杆石

主楼前东侧的幡杆夹杆石是藏传佛教寺院中的特色标志。此夹杆石虽已破损,但仍能看出四面雕刻的精美图案,二龙戏珠为典型的清乾隆时期风格。

夹杆石下承一海墁石底座,上面雕刻有精致的海水江崖纹。海墁石雕刻以海水作底,四正面雕江崖,四角于漩涡中象征性雕着鱼、鳖、虾、蟹,作出横行、凫水、弓腰、打挺儿之状,象征大海里的生物。

石经幢

水池东西各有石经幢(音床)一座,两座经幢均为乾隆三十五年立,总高9.2米,呈八角形。


幢首为相轮宝顶,宝顶下为三层密檐,密檐下为三层浮雕坐佛像,每层佛像之间以莲花座相隔,佛像之下又是一层檐,檐下为幢身。

幢身下为三重须弥座,上层束腰雕刻燮纹,中层雕刻卷草纹,下层雕山石花草。

1900之后,万佛楼日渐残破,直至1965年,这座昔日北海北岸的最高建筑——万佛楼被彻底拆除,月台上的青石被用于天安门广场修缮工程。

万佛楼落成瞻礼诗》

六旬庆诞沐慈恩,

发帑范成两足尊。

数计万因资众举,

层看三此建楼骞。

香花卜日瞻礼始,

福德被民愿力存。

设曰遐龄祈寿算,

肫诚还以祝徽萓。

——万佛楼成瞻礼得句,乾隆庚寅孟秋月下浣御笔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