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收藏北京记忆(29)

 美食美景皆不负 2022-11-26 发布于北京

从小生于斯长于斯的古城北京,留有很多历史的痕迹,利用节假日细细地去走一走、看一看、品一品,然后记录和分享,已经成为了我生活中非常重要和有意思的部分,自得其乐。

金台夕照碑

燕京八景,为乾隆十六年(1751年)乾隆帝御制燕京八景诗,将八景定为:居庸叠翠、蓟门烟树、卢沟晓月、玉泉趵突、西山晴雪、琼岛春阴、太液秋风和金台夕照,并在每一景点竖御碑一块,正面是八景名称,背面是七律一首。在燕京八景中,“金台夕照”是唯一具体地点一直有争议的。
金台,即黄金台,原指公元前三世纪燕昭王为礼贤下士所筑之土台,上置千金,聘请天下名士。由于年代太过久远,所以,关于“金台”究竟在北京城内的什么地方,一直有很多说法。从现在的一些地名儿上就能看出,比如朝外有金台路,广渠门也有夕照寺。
2001年12月,在朝阳CBD的施工现场地下两米挖出了一块碑额,上刻有“御制”二字。经考古勘探,碑身上确凿能看清的三个字,恰与记载中乾隆御题的《咏金台夕照》诗倒数第二句的最后两个字和最后一句的头一个字相符。种种迹象表明,这里就是乾隆御题的“金台夕照”所在。而此次发现石碑的所在地,清代时是镶白旗满蒙军队的校军场,传说这里曾有一个高台就是金台,乾隆路过此地时将这里定为“金台夕照”。
“金台夕照”碑,碑身高3.3米,宽1.5米,厚0.5米;碑座高0.95米,宽1.8米,厚0.7米。正面为乾隆行书“金台夕照”四字,落款是“乾隆辛未初秋御笔”,残损比较严重。



图片拍摄于2022年8月6日

神木谣碑

通惠河边的庆丰公园新建的碑亭里有一块神木谣碑,碑上刻的是乾隆皇帝视察皇木场后所赋的《神木谣》。

皇木场,是明朝为修建紫禁城和皇陵堆放从运河运来的木料的场所,原址在这座新建的碑亭东面,而现在,那里都是小区了。旁边的那条路现在叫做“黄木厂路”,音同字不同,就完全没有历史故事了。

据史料记载,明永乐四年(1406年),明成祖朱棣下诏书,派遣工部尚书宋礼采伐木料营建北京皇宫和长陵。一次,宋礼在四川省大凉山(今沐川县)西二十里的黄种溪山一带发现了一批特大金丝楠木,喜出望外。但在欲采伐的前一天晚上,忽然雷声大作,这批金丝楠木竟随着远去的雷声消失了。一时间,宋礼急坏了。待第二天一看,这批巨木却都漂浮出山谷,抵达江上。这简直是个奇迹,宋礼急速将此事奏报朝廷,明成祖十分高兴,以为“此乃祥瑞之兆,天助我也”,随即命名这批特大的金丝楠木为“神木”,封产地之山为“神木山”,建神祠岁岁祭享,以答谢神的赐予。随后又命人开山修路,疏浚河道,将这批木料由京杭大运河经通惠河辗转运抵京城,专贮东郊通惠河畔,这个地方因此叫做“皇木场”。

后来,皇宫和长陵工程营造完毕,特留存一根巨大的金丝楠木以应“东方甲乙木”之说作为镇城之宝,并设官兵守卫,以昭示久远,保国泰民安。这根巨大的金丝楠木长6 丈有余,相传当时两个人骑在马上隔木而立,谁也看不见谁,可见直径之粗。乾隆二十三年(1758年)春,弘历皇帝亲临此地视察,触景生情,书《神木谣》一首并立碑,将诗刻在碑的阳面,将他所作的另一首诗刻在碑的阴面,又在“神木”西侧建红墙黄瓦方形碑亭一座,还构筑了七间相连瓦木结构房屋把“神木”覆盖起来,周围用青石栏杆围护,以避风雨侵蚀。

乾隆二十三年御制《神木谣》为: 都城东有巨木焉,其长六十余尺,卧於地,骑者隔木立,弗相见也。相传前明时所置,以应甲乙生气云。作《神木谣》:天三巽一含精腴,深山大泽连林扶。寿突灵椿忘荣枯,所乐不存屣弃渠。远辞南海来燕都,甲乙青气镇权舆。是称神木众木殊,春明旧迹久闻予。便中一览城东隅,长六丈余卧通衢。围乃不可规矩模,岿然骑者能蔽诸。四百春秋一瞬夫,雨淋日炙风吹敷。枝干剥落摧皮肤,隙孔瞋菌郁缪纡。为想怀材昔奥区,凌云概日垂扶疏。翩集不胫曰人乎,天也将以为贞符。试看虚中巨查如,尧年贯月历劫余,生育盛德皇图。乾隆戊寅春三月御制并书。
1952 年,北京钢琴厂在此选址建新厂时,《神木谣》碑亭和保护神木的房屋因年久失修而坍塌,御碑被埋于地下,1985年才被挖出,“神木”更是腐朽不堪。现在这座碑亭是新建的,碑亭东侧的通廊里展示的金丝楠阴沉木也是后来爱心人士捐赠的,而这棵金丝楠看上去也已经是硕大无比了



《神木谣》拓片图片来自网络


图片拍摄于2022年8月6日

康熙御碑

在国家植物园南园荷花池东侧,竖立着一座古朴厚重的螭首汉白玉石碑,通高4.10米,其中碑高3.30米,宽1.00米,厚0.32米。碑额题篆“钦赐御书”,碑身刻有康熙皇帝五律诗一首《赋得芳气有无中》:“大儒吟咏物,正自托诗情。气质原含内,芬芳远向荣。藕花中外直,绛雪有无名。惟愿菊兰气,山林勿使轻。”
康熙四十二年(1703年),康熙帝第四次南巡过高邮时,举人贾国维献诗,很得皇帝赏识,康熙遂在龙船上御试,作《河堤新柳》七律、《芳气有无中》五律两首。康熙帝对贾国维褒奖有加,后又将其召入宫中作内廷馆阁纂修,康熙四十五年(1706年)贾国维得中“一甲第三人进士及第,授翰林院编修”。《赋得芳气有无中》为康熙帝与贾国维唱和之作。
而此碑是上世纪50年代北京植物园建园之初在该园东南部荒岗之中发现的,因风化严重,难以准确识别其碑文及具体年代,所以一直藏于园中。2007年开展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时,此碑被列入文物普查登记项目,在海淀区文保部门登记为“乾隆碑”,后经仔细辨认和查证,此碑实为康熙帝御笔所题,故称“康熙御碑”。
有研究者认为,此碑或为西郊御园之内景致,并通过史料推断为曾竖立于畅春园莲花岩或西花园莲池畔。咸丰十年(1860年),英法联军火烧圆明园时将畅春园一并烧毁,此后废址失于保护。多年后,鉴于御碑之诗是康熙帝赏藕花而赋,故将此碑立于水生与藤本植物区荷花池旁加以重点保护,而今成为国家植物园南园中唯一一处人文古迹。


图片拍摄于2022年7月10日

万佛楼石碑

万佛楼石碑,又名万佛楼瞻礼诗碑,建于清乾隆三十二年至三十五年(1767-1770年),为乾隆庆祝其母孝圣宪皇后八十寿辰而建。碑高7.47米,碑身为四方形,四面各宽1.51米,碑首为四龙衔方形宝顶,四面卷刹雕行龙,四面碑额分别刻有汉、满、蒙、藏文“御制”二字和乾隆皇帝题诗。

这座碑原来在万佛楼(1965年因破旧不堪,当时财力匮乏,且又不被重视,被当作危房拆除)前右侧,万佛楼在极乐世界后,并与极乐世界统称“小西天”。1987年北海公园管理处将此石碑迁址到北海西岸小西天南侧。
碑身北面镌刻乾隆《御制庚寅万佛楼瞻礼诗》,诗为:“六旬庆诞沐慈恩,发帑范成两足尊。数计万因资众举,层看三此建楼鶱。香花卜日瞻礼始,福德被民愿力存。设日遐龄祈寿算,肫诚还以祝徽萱。"东西南三面,刻清字、蒙古字、西番字。


图片拍摄于2022年6月29日

【本号第408篇文章】

收藏北京记忆(1-20)索引
收藏北京记忆(21)
收藏北京记忆(22)
收藏北京记忆(23)
收藏北京记忆(24)
收藏北京记忆(25)
收藏北京记忆(26)
收藏北京记忆(27)
收藏北京记忆(28)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