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孙承泽与后孙公园胡同的安徽会馆

 京爷说事儿 2022-02-23

孙承泽字耳泊、号北海,又号退谷,生于明万历二十一年(1593年),顺天府大兴县人,崇祯四年考取进士,系明末清初的著名学者。明朝灭亡后降清,在清朝任吏部左侍郎,因题奏保举大学士陈名夏担任吏部尚书引起顺治帝的不满。于是孙承泽“引疾乞休,(上)允之”。退休后,他便在梁家园以北、章家桥以西的这片地方置地建起了“别墅”,过起了“大隐隐于市”的生活。

孙承泽一生著有43部著作其中《天府广记》、《春明梦余录》最为著名,是研究明代北京历史地理的重要文献

退出政坛的孙承泽,有很多朋友,而且多为当代大儒,如顾炎武、朱彝尊、钱牧斋等人。那时他就居住在宣武门外的寓所,每天孙家门前车水马龙,来访者不断。使这个平日安静的胡同,变成了门庭若市的闹处。后来大家为了称呼方便就以主人的姓氏将孙承泽别墅所在地称为“孙公园”了。吴长元《震垣识略》中所载:“孙少宰承泽故居在章家桥西,名孙公园。”戴璐《藤阴杂记》中记载:“孙公园后,相传为孙退谷侍郎别业。证明孙公园就是孙承泽的别墅。此后,孙公园又被分称为前孙公园和后孙公园,时间长了就变成了街巷名称,也就是现在的前孙公园胡同和后孙公园胡同。


其实,孙承泽在北京有好几个住处,如金鱼池、樱桃沟等地都有它的宅子,但他主要还是住在宣武门外的"孙公园"。据说,当年孙家的别墅林木亭榭错落有致,花团锦簇四季如春。这里建有"万卷楼",上下共14间,存放他精心收集来的书籍。万卷楼的对面,有一大厅叫“研山堂",是孙承泽会客写书的地方。研山堂、万卷楼等建筑气宇轩昂,戏台、花园别具匠心,是当时城南少有的花园式建筑。

到了清末,孙公园的房子大部分都改做了会馆。如,清末名冠京师的安徽会馆,还有泉郡会馆、台州会馆、锡金会馆等均云居于此。

当年安徽会馆的位置就在后孙公园胡同的3、25和27号。据清光绪年间《京城安徽会会馆存册》记载,安徽会馆分为中院(正院)、东院和西院三部分,开有三道大门,内有中夹道、西夹道将三套院落分开,夹道间开的门又将院落连成一体,无论从哪道大门进去,都能通达各处。

3号现在是北京四十三中学校址,校园面积应该不小。

据记载,25号院原本是安徽会馆的中院(即正院),为五进院落,第一进为“文聚堂”,共五开间,左右厢房各三间;第二进,“中厅罩棚”,正楼五间,东西套耳房一间;第三进“斯文在兹”,即神楼,供奉着闵子、朱子神像;第四进为“碧玲珑馆”及戏楼第五进则是后院大花园,园中置有假山、亭阁、廊榭、池塘、小桥等。

而现在的门简直就是个大号的随墙门,根本无法想象它过去奢华的样子,而且门还上着锁,可能里面的居民出入还有别的门儿吧。

安徽会馆的地位和规模,从院门口的两只石狮子就可见一斑。北京通常只有皇家和王府的大门前才能摆放石狮子,而安徽会馆的正门也有这样一对,足见以李鸿章为首的皖籍京官势力之强大

院门口的这一对小石狮,是清代刻品目前被毁严重。据说是“WG”期间,被人用砸掉了两条前腿,狮脸也被砸的面目全非,狮身也被砸的瘦了身。实在可惜!


与之毗邻的27号院是安徽会馆的西院。西院为三进院,每进院落均为五开间,左右厢房各三间。规整的四合院现已无迹可循,被各家搭建的厨房、煤棚子等分割得支离破碎。

据说,院子中间有一大戏楼,那是从前他宴客演戏的地方。经过几百年的变迁,现在这些建筑都已变成了居民住宅,面目全非,只有后来改建成为安徽会馆的大戏台至今还存在,现在是一仓库,楼栏建筑还保存完好,可以看出是当年富贵人家办堂会的好地方。墙壁上偶尔还能看到明末清初建筑留下的月亮门和花墙,仅此而已,这些就是孙公园遗留到现在的痕迹。

孙公园自孙承泽以后,还住过很多名人。康熙年间,洪升的《长生殿传奇》写成后,曾在这里举行过盛大的演出,主持演出的是相国、保和殿大学士梁清标。乾隆三十七年,后来成为大学士的翁方纲曾在这儿住过;道光年间藏书家和篆刻家刘位坦也住在这里。

同治八年(1869)李鸿章李瀚章兄弟提倡,淮军诸将出资,购得孙公园的部分房产辟为安徽会馆。光绪年间,这里是维新派重要的活动场所之一、强学会会址,康有为等戊戌变法的策源地之一





与普通会馆不同的是,安徽会馆既不是专为进京赶考的举子设立的"试馆",也不是促进工商业发展的行业会馆,而是专供安徽籍淮军将领和达官贵人在京活动的一处场所。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