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宰相写“青鹅”二字被砍头,众臣疑惑不解,武则天:把字拆开看看

 历史与健康 2022-02-23


公元690年,武则天改“唐”为大周,这在中国封建社会的历史上是一重大事件。在这一事件的背后,宰相裴炎被杀又是关键性的折点。其被杀的原因竟然是因为两个字“青鹅”。这又是怎么回事呢?

有人认为裴炎被杀是因为他逼武则天归政,“为了个人的前途利益”,“其被杀是咎由自取”;有人认为他是唐朝的“社稷忠臣”,武则天诛杀裴炎是其滥杀文武大臣之始,那真正的原因是什么呢?

小编在此作一浅谈,就教于方家。

武则天剧照

据史料记载,因为唐高宗李治性格软弱,所以武则天才一步步地掌控朝局,从妃子成为皇后,最终当了女皇。然而李治并不傻,在风云变幻的政治格局里,他跟武则天先是合作,后来又是抑制武则天的扩张。

在皇后废立的争斗中,武则天和李治是同盟,在反对长孙无忌和褚遂良等关陇贵族集团势力方面,目标一致。

武则天当了皇后以后,她当然没有满足,继续扩张势力,这就引起唐高宗李治的警觉,两人之间的矛盾凸显出来。


武则天和李治剧照

我们可以从唐高宗晚年对宰相等权利中枢人员的调整就可知一二。唐高宗李治先后任命的宰相有裴炎、刘仁轨、郭待举、岑长倩、魏玄同、郭正一、刘景先等7 人。永淳元年,高宗又让皇太子来监国,由裴炎等宰相留在京城来辅佐太子。

唐高宗的目的就是控制武则天势力的扩张,好让自己的子孙来继位。

核心人物裴炎在皇后废立之争中,属于拥护武则天一派,是武则天打击关陇集团的直接受益者,可是裴炎希望保持现有权力格局的稳定,他不愿意武则天来篡夺李唐的天下,所以当武则天与李唐皇室发生冲突时,裴炎自然地站在了李治一边。


武则天和李治剧照

从显庆五年( 660) 开始,李治“风眩头重,目不能视”,所以武则天的势力大增,各种奏事,都由武则天来决断。武则天逐渐控制了高宗,垂帘听政,大唐内外号称“二圣”。

武则天为了代唐,她不断在重要职位上安插武氏的人,援引亲信。唐高宗李治在临死之前,把裴炎招进宫里,留下遗诏,“即军国大事有不决者,兼听天后进止”。

意思就是皇帝和宰相只是在“不决者”的情况下,再请武则天来裁定。实际上是李治在制度上限制武则天,让她不能插手朝政。


武则天和李治剧照

本来唐高宗李治的遗嘱限制武则天起到了效果,可是没有料到裴炎和中宗的冲突,让武则天有机可乘。

根据史料记载,

“中宗既立,欲以后父韦玄贞为侍中,又欲与乳母子五品。炎固争以为不可。中宗不悦,谓左右曰: '我让国与玄贞岂不得,何为惜侍中耶?’炎惧,乃与则天定策废立”。

裴炎担心中宗重用关陇大贵族,会让韦氏家族崛起,对自己的权力构成威胁,所以他请来武则天帮忙。在武则天的总策划下,裴炎与中书侍郎刘袆之、羽林将军程务挺、张虔勖等直接进入宫里,宣告太后武则天的诏书,让中宗下课了,“扶帝下殿”。皇帝中宗变成了庐陵郡王。


裴炎剧照

虽然裴炎的目的达到了,可是带来的后果也很严重。一是,它突破了高宗遗诏的限制,无形之中让武则天清除了制度障碍,俗话说有其一就有其二;二是,请神容易送神难,既然你宰相裴炎请出了武则天,武则天执政就有了例子,以后就“政事咸取决焉”。

这件事情让唐朝的政治格局发生了微妙的变化。如果细品这件事情,只能说明作为宰辅的裴炎在政治上缺乏灵活性和前瞻性。


中宗当时说要把天下和老岳父共享,可能只是一时的气愤。中宗年少,气血方刚,很多事情受制于宰相和皇后的掣肘,心里自然很压抑。但中宗不可能把李唐天下让给韦玄贞的。

裴炎也许明白这个道理,可他担忧中宗的任性会损害王朝的制度和自己的利益,没有过多考虑武则天的心机,反求于武则天,废了中宗,让武则天临朝称制。


睿宗即位以后,没有什么权力,基本都是听从太后武则天的话。在权力的中枢,就形成了以武则天和裴炎为首的两股势力的较量。尤其是发生的两件事情,让武则天下决心要除掉裴炎。


一是裴炎阻止立武氏七庙。武则天有了自己当皇帝的想法后,她一直没有停下自己的脚步。她首先想到的是立武氏七庙,追王先祖。这样做的目的是一石二鸟,如果顺利成功了,就让武氏有了和皇家一样的名分;如果不能成功,也可以通过此事来看看群臣的态度,好了解哪些人反对自己。

果然,当武则天把这个议题抛出去以后,宰相裴炎等人极力反对。裴炎还把西汉吕后的事情搬出来规谏武则天,让她不要一意孤行。

武则天看到目的已经达到了,也就没有再坚持立庙的事情,可她已经知道谁反对自己了。


二是裴炎不交“投名状”

我们知道在周代唐的过程中,李唐宗室和武氏集团氏水火不容,武则天幕后操作武承嗣等剪除李唐宗室。武则天可不想背负骂名,于是就想让自己的卑鄙手段合法化,这就需要宰辅集团的帮助,裴炎怎么做的呢?

当时韩、鲁二王都是高祖的儿子,是宗室元老级人物,地位很高。武则天执政以后,一边为安抚皇族,授韩王元嘉太尉、鲁王灵夔太子太师,另一边暗里图之,想除掉二王。

武承嗣就找到裴炎,希望通过行政和司法程序使诛杀二王的行为合法化。裴炎拒绝了。武氏的阴谋没有得逞,诛杀二王也被迫搁浅。

这两件事情让武则天看到,在朝堂里反对自己的就是裴炎为首的一帮人,不除掉他们,自己当女皇的目标就不可能实现。


公元684年9 月,唐开国元勋徐世勣( 李勣) 的孙子徐敬业在扬州起兵,打着“匡扶唐室”的旗号,矛头直指武则天,震动朝野。

徐敬业起兵反抗武则天,也是因利益的尖锐爆发。本来作为山东豪杰集团的徐敬业与关陇贵族残余的裴炎,根本利益是不一致的,但在武则天的逼迫之下,走到了一起。

所以当武则天召集群臣来讨论怎样镇压时,裴炎却说到:“徐敬业起兵的理由,就是让太后还政于皇上,如果你放弃这些,徐敬业他们就不讨而解了。”

武则天肯定很生气,为了扫除内部的反对派,只能靠血腥手段了。恰在此时,一封密信落到了武则天的手里。原来这封信是裴炎写给徐敬业的,信里只有两个字“青鹅”。

武则天立刻派人捉拿裴炎,连辩解的机会都不给,直接按谋反罪给杀了。群臣不理解啊?怎么能凭借两个字,就把一个宰相给杀了呢?


武则天告诉众臣:

“青字分开是十、二、月,鹅字在唐时是鵝,拆开是我、自、与。裴炎和徐敬业约定十二月动手,内外公举。”

众臣这才明白是怎么回事,原来如此。

实际上我们应该知道,武则天只是利用徐敬业起兵的机会除掉裴炎,这只是一个借口,密信是否裴炎所写,也不得而知了。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