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野史:唐朝宰相裴炎,因“青鹅”二字被处死,武则天:把字拆开念

 延陵子鸣 2022-06-20 发布于广西

|池鹭怀古

编辑北城南笙

前言

武则天作为中国历史上第一位正统女皇帝,一生饱受争议,相传在她执掌朝政后,曾仅仅因为两个字,斩杀了当朝宰相,给满朝文武造成了极大的震撼。

那么这到底是怎么回事?点个关注,咱们接着往下看。

文章图片2

武则天

一代女皇武则天

说起武则天,了解历史的人想必都十分的清楚。

身为中华上下五千年历史上,唯一一位穿过龙袍、坐过龙椅、改过国号、被人三呼万岁的女皇,武则天没少受后人争议。

一方面,武则天改革科举、举行殿试、开创武举、自举、试官等多种选拔人才的制度,大力提升进士科的地位。

在治国期间,武则天还兵略妥善,大搞文化复兴,让百姓生活富裕,被赞“贞观遗风”

文章图片3

武则天

在《资治通鉴》中曾这样评价武则天

“政由己出,明察善断,故当时英贤亦竟为之用”。

另一方面,武则天为夺政权,巩固统治,掌握大权,任用酷吏打击反对者,手段极其残忍。

不仅如此,在得势后,她还违反传统礼教,拥有不少“男宠”,为世人所不齿。

文章图片4

武则天

因此大多数人对她的评价都不太好,甚至都认为她是唐朝最终走向灭亡的主要原因。

那么她真的有大家认为的那么不堪么?

我们不妨想一想,武则天能以一介女流之身成为天下之主,这其中的艰辛和苦楚,常人很难想象,因此她会变得狠毒起来,背后又何尝没有命运的推波助澜?

文章图片5

武则天

从平平无奇到一国之君

公元624年,14岁的武则天初入宫中,一入宫便是“才人”,更是被赐名“媚娘”。

这时的武则天,模样还未长开,显得有些青涩,美虽美,却少了几分韵味。

这也就导致在美女如云的后宫中,显得十分的平平无奇,更是十分的不显眼,因此武则天始终无宠,当了12年“路人甲”

文章图片6

武则天

公元649年,李世民驾崩,李治登基,武则天出家为尼。

就在这期间,武则天却还是与李治暧昧不清,当时两人都很迷茫,不知未来该如何是好。

王皇后看出李治对武则天的喜爱,同时知道自己无子无宠,为了巩固地位,主动提议纳武则天入宫,想要以此来彰显自己的大度,讨得李治的欢心。

文章图片7

王皇后

可以这么说,倘若不是王皇后选择退让一步,武则天这一生怕是只能与青灯古佛作伴了。

最初之时,武则天也曾因此感激过王皇后,但伴随着野心的膨胀,这种感激也消失得一干二净。

为了更进一步,武则天更是不惜以亲生女儿为筹码,她掐死长女,嫁祸王皇后,最终如愿以偿坐上皇后之位。

文章图片8

武则天

而李治也是真的宠爱她,不仅允许她可以参与朝政,甚至还为了她,不惜打破“后宫不得干政”的规矩。

这也为后来武则天推翻李家王朝,埋下了一颗未发芽的种子。

公元660年,唐高宗李治风疾发作,无法处理国事。

武则天在当皇后期间就显露出极佳的才能,因此唐高宗病后,皇后武则天临朝听政

文章图片9

唐高宗李治

自此,武则天已经深深尝到了权力的滋味,对于权力的渴望也已经无法停止。

她不仅力克文武百官废后的企图,获得了二圣临朝的胜利,更是力排众议成为参与泰山封禅的第一位皇后。

文章图片10

武则天

中宗懦弱,大权落入武则天手中

唐高在临终的时候,已经深深地感受到了武则天权力的膨胀,这对于李唐王朝来说,无疑是一个潜在的威胁。

因此为了制约武则天,李治在人生的最后阶段,拼尽全力对武则天下了一道权力的禁制。

文章图片11

唐高宗李治

唐高宗在遗诏中明确表明,但凡有任何军国大事不能决断的,众人可以询问天后。

而在这遗诏的背后,其实有另一层意思,那就是“一般的朝政事务,就不需要天后来插手了”。

倘若根据遗诏所说,唐中宗李显在裴炎、刘仁轨、魏玄同等人的辅佐下,或许还可与武则天抗衡。

但奈何李显过于懦弱,实在是难堪大任。

文章图片12

唐中宗李显

而此时的武则天,在经过多年的经营和渗透后,已经在实际上掌控了李唐的权力中心了。

而在武则天称帝的道路上,宰相裴炎,则是一直扮演着一个重要而又纠结的作用。

文章图片13

裴炎

对于裴炎来说,唐高宗给他的任务是维护李唐的江山,因此他最重要的事,并不是李显当皇帝,而是由“李氏宗族正统”来当皇帝。

但可惜的是,裴炎还是低估了,那个当时已经六十岁的天后武则天的野心,他做了一个对于他来说,十分“错误”的决定。

文章图片14

裴炎

裴炎破除“禁制”,权力中心偏向武则天

就在李显登基的第三天,裴炎就建议天后武则天宣令中书、门下。

这一个举动,无疑是打破了唐高宗遗诏,对于武则天的限制,这也对后来武则天重新掌控权力中心,起到了十分重要的作用。

文章图片15

裴炎

裴炎本就对唐中宗李显的懦弱不满,结果当时的李显却是任性妄为,想要提拔自己的皇后韦氏一族,甚至还大放厥词说要把天下送给韦氏。

裴炎发现了唐中宗这个想法后,感到十分不安,为了安定李唐天下,他便选择联手武则天,一起废黜了唐中宗李显,并立唐睿宗李旦为帝。

文章图片16

李显

此时的裴炎和武则天还是一路人,因为这时候的武则天,野心还没有完全暴露出来,所以裴炎还是信任她的。

因为裴炎的心里只是想要维持李唐盛世,成为名留千史的贤臣。

他本以为武则天最多当个背地里的女皇,成为辅佐李旦的女政治家,所以放心地与她联手。

文章图片17

武则天

裴炎朝堂针锋相对,引起武则天不满

但当时的他绝对没有想到,武则天的野心早已经超乎他的想象,等他察觉到这一点的时候,已经晚了。

天下早已经姓“武”,大唐也变成大周了。

此时的裴炎有种被人欺骗的感觉,于是便毫不犹豫地选择与武则天翻脸,并在朝堂上与之争锋相对。

文章图片18

裴炎

在他的心里,始终认为武则天终究只是一位普通女子,朝堂上的各种事务,还是需要靠他们这些男子撑腰。

但他却没发现此时的武则天,早已今非昔比,成了真正的“掌棋人”。

文章图片19

武则天

当时的武则天决定为武家立七庙,要知道七庙可是皇家的独属。

事情发展到了如此地步,对于大家来说,武则天的野心,无疑是司马昭之心,路人皆知。

同时,这也是武则天对于文武百官的一次试探。

文章图片20

武则天

一心只想当个贤臣的裴炎,自然不会同意让李家王朝被外姓夺权,

裴炎和刘仁轨作为当时相权的核心人物,也没有辜负武则天的忌惮,二人与百官一起,对武氏立七庙表达了强烈而坚定的反对。

甚至不惜拿出吕后死后,吕家满门被灭的例子来劝诫武则天,但这非但没有打消武则天的念头,反而让武则天记恨上了他。

文章图片21

裴炎

相传在光宅元年(684年)九月,英国公徐敬业在扬州起兵造反,裴炎觉得机会来了,于是便向武则天进言:

“皇帝已经成年,却始终未能亲政,这才让小人有了造反的借口。如果将朝政还给皇帝,叛军则不攻自破”。

他想要以叛乱来迫使武则天交还权力,但彼时的他绝对不会想到,正是因为他的这番话,导致武则天对他的仇恨更深了。

文章图片22

徐敬业

当时在朝堂不停地有谣言传出,说裴炎和徐敬业一起,打算谋反武则天。

这也给了武则天一个绝佳的机会,当即便下令彻查裴炎,并对他的家进行了搜查。

结果这一搜查,就搜出来的一封信,而武则天看完这封信后,顿时勃然大怒,立马下令将裴炎拿下择日问斩。

文章图片23

裴炎

公元684年十月,裴炎在洛阳都亭驿被斩首示众,随即家产也遭到抄没。

在裴炎遇害后,那些曾为他辩护的大臣们遭到武则天的清算,刘齐贤被贬官为吉州长史,胡元范被流放至巂州,没有一个人得到了善终。

文章图片24

裴炎

'青鹅'二字的真正含义

而就在裴炎死后不到一个多月,徐敬业也因为犯了军事路线的重大失误,兵败被杀。

至此这场惊心动魄的兵变,以武则天的完全胜利落下了帷幕。

但当时的诸臣,却无论如何也想不明白,这封信到底有何不同之处。

文章图片25

武则天

武则天看到群臣不解的样子后,便告诉群臣,在搜出的那份信件上有“青鹅”二字。

但大臣们看了半天,仍旧没有发现其中的奥秘,对此武则天只说了一句话:你们把字拆开看看就明白了。

原来,将“青鹅”的繁体字“青鵝”拆开来,就能得到“十二月我自与”这六个字,而将它们连起来读,就可以与徐敬业曾散布的一些消息联系起来。

文章图片26

武则天

原来,武则天通过这封信得知徐敬业许给了裴炎莫大的好处,希望他能在城内接应,裴炎也欣然接受。

这样一来的话,裴炎就与乱臣贼子徐敬业逃不了干系,再也没有人敢为他说话,唯恐自己受到牵连也被视作乱臣贼子。

但事实上真的是这样吗?

文章图片27

武皇后

其实并不是,因为裴炎的死只不过是武则天的小算盘而已。

裴炎对武则天的所做所为如此的不满,甚至多次顶撞,于是武则天便借用这样的传言将他处死,以解决掉自己的心腹大患。

至于裴炎和徐敬业勾结,其实也是子虚乌有,因为徐敬业所散布的谣言是“一片火,两片火,绯衣小儿当殿坐”。

这句话和“青鹅”两字有联系的,或许也就只有“当殿”二字吧。

文章图片28

武则天

值得一提的是,关于裴炎之死,其实还有一个很重要的原因。

裴炎是李唐王朝的拥护者,就算武则天顺利登基,他也不可能一心一意的辅佐她。

加之裴炎曾经是先帝的心腹,在朝堂之上仍旧拥有一定的威望,因此只有将裴炎处死,朝中才无人敢反抗她所建立的政权。

所以说裴炎之死只不过是武则天用来威慑群臣的手段,可能裴炎到死也没想到,自己这个对李唐忠心耿耿的忠臣,最后反而间接稳固了武周政权。

文章图片29

裴炎

正所谓没有永远的朋友,也没有永远的敌人,只有永远的利益,武则天和裴炎之间的关系,也恰好印证了这个说法。

他们可以一起维护唐朝的权力,但裴炎拥护的,终归只是“李唐”,根本不可能接受“武周”。

立场的不同,也就注定了二人之间的矛盾不可调和,因此武则天杀裴炎,也算是注定的结局了。

文章图片30

武则天

虽然事情的真假我们不得而知,历史上是否真实发生过,我们也无从猜测。

但不得不说的是,裴炎确实是一位忠臣,他想要让政权重新归属李家,所以才选择和武则天对峙。

只可惜“君要臣死臣不得不死”,他的牺牲,并没有换来其他人的觉醒。

在武则天的威慑下,他们最终还是选择了屈服、选择了臣服,将李唐政权全部交到了武则天手里。

文章图片31

武则天

武后称帝,大唐盛世

天授元年(690年),武则天逼迫唐睿宗禅位,改国号为周,自此,武则天成为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位独掌大权的女皇帝。

文章图片32

武皇后

而她在位期间,不但政务较突出方面,更是提倡治国以民为本,奖农桑、修水利、薄赋轻徭,使得百姓过上了安居乐业的生活

同时也加大力度巩固国家边防,改善唐朝与边疆民族关系,使社会经济大幅度上升,为唐朝盛世起到了承前启后的重要作用。

文章图片33

大唐盛世

后来伴随着“神龙之变”的发生,宰相张柬之发动兵变,拥立唐中宗复辟,迫使病重的武则天不得不选择退位。

公元705年十一月二十六日,武则天病逝于洛阳上阳宫,终年八十一岁。

至此,历史上唯一的女皇时代也在这一刻正式宣告落下帷幕。

文章图片34

武则天

无字碑之谜

纵观武则天的一生,自年少入宫只是一个小小的才人,最终靠自己的手段成功掌握大权,建立属于自己的王朝。

在她死后,墓前则是立了一个无字碑,上面既没有写功也没有写过,对此有人表示是武则天觉得自己太伟大了,伟大到根本不足以用文字来表达。

也有的说,是武则天认为自己罪孽深重,不知道怎么去写。

文章图片35

无字碑

但流传最广的一种说法,则是武则天认为自己这一生实在是难以评价,立个无字碑,默默无声最好。

因为作为政治家的武则天,心里十分的清楚,不管你碑文上写什么,后人都可能去改变它。

但事实上,以上这些说法,没有一种是对的,不管有多少种关于无字碑的浪漫说法,但其实在本质上都跟武则天没有关系,不仅没有关系,甚至还有点尴尬。

文章图片36

无字碑

武则天是个敢于开创历史的人,她一生不知道创造了多少个第一次,而这个立碑,在此前的皇帝死后,是从不敢这么做的。

因为皇帝的功劳实在太大,没法用文字写出来。

但到了武则天的时代,他则是打破了这个传统,不但在老公李治的陵前立了碑,还写了洋洋洒洒的碑文,从此立碑文就成了新的传统

文章图片37

武则天

而武则天自从“神龙政变”下台之后,虽然失去了大权,但唐中宗对她仍是非常恭敬。

甚至在武则天去世后,也是李显力排众议,重新打开了李治的陵寝,将武则天与丈夫和总在了一起。

墓葬弄好了,石碑也弄好了,但一时间争议比较大,那就是碑文还没写,可惜的是自从李显继位之后,各种麻烦的事情从来没有断过。

文章图片38

李显

相传自神龙元年(705年)到先天元年(712年),也就是武则天去世,短短的八年时间里,唐朝共发生了7次政变。

而在王朝的更迭之中,更是夹杂着各种女性当权弄权,各个派系对武则天的评价,也有着十分大的不同。

因此武则天的称号也在一直被更换,最后直到唐玄宗天宝八年(749年)才最终改成了则天顺圣皇后,此时距离武则天去世已经四十多年了。

文章图片39

乾陵

这也就导致最后在乾陵的石碑上,再也没有去刻文字,由此可见无字碑的产生,跟武则天根本没有任何的关系。

但我们不得不承认,后世各种浪漫的猜测,在本质上其实也符合武则天的一生,因为无论石碑上写了什么,人们总是能找到相反的例子。

因此武则天墓前的无字碑的真实含义,我们无从考证,只能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

文章图片40

武则天

结语

武则天的一生之所以难以评价,不仅仅是因为她女子身份的特殊性,更是因为她有着非常复杂的多面性。

虽然后世对她褒贬不一,但我们不得不承认,她确实是历史上的唯一一个女皇帝,正是有了她的出现,才让人们开始认识到了女性的力量。

文章图片41

武则天

正如莎士比亚所说的,一千个人的眼里,有一千个哈姆雷特。

每个人的出发点和观点,都是因为自己处在的位置,以及自己想要达到的目的角度而出发。

所以对于历史人物的孰是孰非,我们没有办法从自己的个人角度去评价他们,因为在不同的时代有着属于自己的道德规范。

倘若用我们这个时代的标准,去评价历史人物,无疑是忽略了时代之间道德准则的差距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