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池鹭怀古 编辑|北城南笙 前言武则天作为中国历史上第一位正统女皇帝,一生饱受争议,相传在她执掌朝政后,曾仅仅因为两个字,斩杀了当朝宰相,给满朝文武造成了极大的震撼。 那么这到底是怎么回事?点个关注,咱们接着往下看。 ![]() 武则天 一代女皇武则天说起武则天,了解历史的人想必都十分的清楚。 身为中华上下五千年历史上,唯一一位穿过龙袍、坐过龙椅、改过国号、被人三呼万岁的女皇,武则天没少受后人争议。 一方面,武则天改革科举、举行殿试、开创武举、自举、试官等多种选拔人才的制度,大力提升进士科的地位。 在治国期间,武则天还兵略妥善,大搞文化复兴,让百姓生活富裕,被赞“贞观遗风”。 ![]() 武则天 在《资治通鉴》中曾这样评价武则天
另一方面,武则天为夺政权,巩固统治,掌握大权,任用酷吏打击反对者,手段极其残忍。 不仅如此,在得势后,她还违反传统礼教,拥有不少“男宠”,为世人所不齿。 ![]() 武则天 因此大多数人对她的评价都不太好,甚至都认为她是唐朝最终走向灭亡的主要原因。 那么她真的有大家认为的那么不堪么? 我们不妨想一想,武则天能以一介女流之身成为天下之主,这其中的艰辛和苦楚,常人很难想象,因此她会变得狠毒起来,背后又何尝没有命运的推波助澜? ![]() 武则天 从平平无奇到一国之君公元624年,14岁的武则天初入宫中,一入宫便是“才人”,更是被赐名“媚娘”。 这时的武则天,模样还未长开,显得有些青涩,美虽美,却少了几分韵味。 这也就导致在美女如云的后宫中,显得十分的平平无奇,更是十分的不显眼,因此武则天始终无宠,当了12年“路人甲”。 ![]() 武则天 公元649年,李世民驾崩,李治登基,武则天出家为尼。 就在这期间,武则天却还是与李治暧昧不清,当时两人都很迷茫,不知未来该如何是好。 王皇后看出李治对武则天的喜爱,同时知道自己无子无宠,为了巩固地位,主动提议纳武则天入宫,想要以此来彰显自己的大度,讨得李治的欢心。 ![]() 王皇后 可以这么说,倘若不是王皇后选择退让一步,武则天这一生怕是只能与青灯古佛作伴了。 最初之时,武则天也曾因此感激过王皇后,但伴随着野心的膨胀,这种感激也消失得一干二净。 为了更进一步,武则天更是不惜以亲生女儿为筹码,她掐死长女,嫁祸王皇后,最终如愿以偿坐上皇后之位。 ![]() 武则天 而李治也是真的宠爱她,不仅允许她可以参与朝政,甚至还为了她,不惜打破“后宫不得干政”的规矩。 这也为后来武则天推翻李家王朝,埋下了一颗未发芽的种子。 公元660年,唐高宗李治风疾发作,无法处理国事。 武则天在当皇后期间就显露出极佳的才能,因此唐高宗病后,皇后武则天临朝听政。 ![]() 唐高宗李治 自此,武则天已经深深尝到了权力的滋味,对于权力的渴望也已经无法停止。 她不仅力克文武百官废后的企图,获得了二圣临朝的胜利,更是力排众议成为参与泰山封禅的第一位皇后。 ![]() 武则天 中宗懦弱,大权落入武则天手中唐高在临终的时候,已经深深地感受到了武则天权力的膨胀,这对于李唐王朝来说,无疑是一个潜在的威胁。 因此为了制约武则天,李治在人生的最后阶段,拼尽全力对武则天下了一道权力的禁制。 ![]() 唐高宗李治 唐高宗在遗诏中明确表明,但凡有任何军国大事不能决断的,众人可以询问天后。 而在这遗诏的背后,其实有另一层意思,那就是“一般的朝政事务,就不需要天后来插手了”。 倘若根据遗诏所说,唐中宗李显在裴炎、刘仁轨、魏玄同等人的辅佐下,或许还可与武则天抗衡。 但奈何李显过于懦弱,实在是难堪大任。 ![]() 唐中宗李显 而此时的武则天,在经过多年的经营和渗透后,已经在实际上掌控了李唐的权力中心了。 而在武则天称帝的道路上,宰相裴炎,则是一直扮演着一个重要而又纠结的作用。 ![]() 裴炎 对于裴炎来说,唐高宗给他的任务是维护李唐的江山,因此他最重要的事,并不是李显当皇帝,而是由“李氏宗族正统”来当皇帝。 但可惜的是,裴炎还是低估了,那个当时已经六十岁的天后武则天的野心,他做了一个对于他来说,十分“错误”的决定。 ![]() 裴炎 裴炎破除“禁制”,权力中心偏向武则天就在李显登基的第三天,裴炎就建议天后武则天宣令中书、门下。 这一个举动,无疑是打破了唐高宗遗诏,对于武则天的限制,这也对后来武则天重新掌控权力中心,起到了十分重要的作用。 ![]() 裴炎 裴炎本就对唐中宗李显的懦弱不满,结果当时的李显却是任性妄为,想要提拔自己的皇后韦氏一族,甚至还大放厥词说要把天下送给韦氏。 裴炎发现了唐中宗这个想法后,感到十分不安,为了安定李唐天下,他便选择联手武则天,一起废黜了唐中宗李显,并立唐睿宗李旦为帝。 ![]() 李显 此时的裴炎和武则天还是一路人,因为这时候的武则天,野心还没有完全暴露出来,所以裴炎还是信任她的。 因为裴炎的心里只是想要维持李唐盛世,成为名留千史的贤臣。 他本以为武则天最多当个背地里的女皇,成为辅佐李旦的女政治家,所以放心地与她联手。 ![]() 武则天 裴炎朝堂针锋相对,引起武则天不满但当时的他绝对没有想到,武则天的野心早已经超乎他的想象,等他察觉到这一点的时候,已经晚了。 天下早已经姓“武”,大唐也变成大周了。 此时的裴炎有种被人欺骗的感觉,于是便毫不犹豫地选择与武则天翻脸,并在朝堂上与之争锋相对。 ![]() 裴炎 在他的心里,始终认为武则天终究只是一位普通女子,朝堂上的各种事务,还是需要靠他们这些男子撑腰。 但他却没发现此时的武则天,早已今非昔比,成了真正的“掌棋人”。 ![]() 武则天 当时的武则天决定为武家立七庙,要知道七庙可是皇家的独属。 事情发展到了如此地步,对于大家来说,武则天的野心,无疑是司马昭之心,路人皆知。 同时,这也是武则天对于文武百官的一次试探。 ![]() 武则天 一心只想当个贤臣的裴炎,自然不会同意让李家王朝被外姓夺权, 裴炎和刘仁轨作为当时相权的核心人物,也没有辜负武则天的忌惮,二人与百官一起,对武氏立七庙表达了强烈而坚定的反对。 甚至不惜拿出吕后死后,吕家满门被灭的例子来劝诫武则天,但这非但没有打消武则天的念头,反而让武则天记恨上了他。 ![]() 裴炎 相传在光宅元年(684年)九月,英国公徐敬业在扬州起兵造反,裴炎觉得机会来了,于是便向武则天进言:
他想要以叛乱来迫使武则天交还权力,但彼时的他绝对不会想到,正是因为他的这番话,导致武则天对他的仇恨更深了。 ![]() 徐敬业 当时在朝堂不停地有谣言传出,说裴炎和徐敬业一起,打算谋反武则天。 这也给了武则天一个绝佳的机会,当即便下令彻查裴炎,并对他的家进行了搜查。 结果这一搜查,就搜出来的一封信,而武则天看完这封信后,顿时勃然大怒,立马下令将裴炎拿下择日问斩。 ![]() 裴炎 公元684年十月,裴炎在洛阳都亭驿被斩首示众,随即家产也遭到抄没。 在裴炎遇害后,那些曾为他辩护的大臣们遭到武则天的清算,刘齐贤被贬官为吉州长史,胡元范被流放至巂州,没有一个人得到了善终。 ![]() 裴炎 '青鹅'二字的真正含义而就在裴炎死后不到一个多月,徐敬业也因为犯了军事路线的重大失误,兵败被杀。 至此这场惊心动魄的兵变,以武则天的完全胜利落下了帷幕。 但当时的诸臣,却无论如何也想不明白,这封信到底有何不同之处。 ![]() 武则天 武则天看到群臣不解的样子后,便告诉群臣,在搜出的那份信件上有“青鹅”二字。 但大臣们看了半天,仍旧没有发现其中的奥秘,对此武则天只说了一句话:你们把字拆开看看就明白了。 原来,将“青鹅”的繁体字“青鵝”拆开来,就能得到“十二月我自与”这六个字,而将它们连起来读,就可以与徐敬业曾散布的一些消息联系起来。 ![]() 武则天 原来,武则天通过这封信得知徐敬业许给了裴炎莫大的好处,希望他能在城内接应,裴炎也欣然接受。 这样一来的话,裴炎就与乱臣贼子徐敬业逃不了干系,再也没有人敢为他说话,唯恐自己受到牵连也被视作乱臣贼子。 但事实上真的是这样吗? ![]() 武皇后 其实并不是,因为裴炎的死只不过是武则天的小算盘而已。 裴炎对武则天的所做所为如此的不满,甚至多次顶撞,于是武则天便借用这样的传言将他处死,以解决掉自己的心腹大患。 至于裴炎和徐敬业勾结,其实也是子虚乌有,因为徐敬业所散布的谣言是“一片火,两片火,绯衣小儿当殿坐”。 这句话和“青鹅”两字有联系的,或许也就只有“当殿”二字吧。 ![]() 武则天 值得一提的是,关于裴炎之死,其实还有一个很重要的原因。 裴炎是李唐王朝的拥护者,就算武则天顺利登基,他也不可能一心一意的辅佐她。 加之裴炎曾经是先帝的心腹,在朝堂之上仍旧拥有一定的威望,因此只有将裴炎处死,朝中才无人敢反抗她所建立的政权。 所以说裴炎之死只不过是武则天用来威慑群臣的手段,可能裴炎到死也没想到,自己这个对李唐忠心耿耿的忠臣,最后反而间接稳固了武周政权。 ![]() 裴炎 正所谓没有永远的朋友,也没有永远的敌人,只有永远的利益,武则天和裴炎之间的关系,也恰好印证了这个说法。 他们可以一起维护唐朝的权力,但裴炎拥护的,终归只是“李唐”,根本不可能接受“武周”。 立场的不同,也就注定了二人之间的矛盾不可调和,因此武则天杀裴炎,也算是注定的结局了。 ![]() 武则天 虽然事情的真假我们不得而知,历史上是否真实发生过,我们也无从猜测。 但不得不说的是,裴炎确实是一位忠臣,他想要让政权重新归属李家,所以才选择和武则天对峙。 只可惜“君要臣死臣不得不死”,他的牺牲,并没有换来其他人的觉醒。 在武则天的威慑下,他们最终还是选择了屈服、选择了臣服,将李唐政权全部交到了武则天手里。 ![]() 武则天 武后称帝,大唐盛世天授元年(690年),武则天逼迫唐睿宗禅位,改国号为周,自此,武则天成为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位独掌大权的女皇帝。 ![]() 武皇后 而她在位期间,不但政务较突出方面,更是提倡治国以民为本,奖农桑、修水利、薄赋轻徭,使得百姓过上了安居乐业的生活 同时也加大力度巩固国家边防,改善唐朝与边疆民族关系,使社会经济大幅度上升,为唐朝盛世起到了承前启后的重要作用。 ![]() 大唐盛世 后来伴随着“神龙之变”的发生,宰相张柬之发动兵变,拥立唐中宗复辟,迫使病重的武则天不得不选择退位。 公元705年十一月二十六日,武则天病逝于洛阳上阳宫,终年八十一岁。 至此,历史上唯一的女皇时代也在这一刻正式宣告落下帷幕。 ![]() 武则天 无字碑之谜纵观武则天的一生,自年少入宫只是一个小小的才人,最终靠自己的手段成功掌握大权,建立属于自己的王朝。 在她死后,墓前则是立了一个无字碑,上面既没有写功也没有写过,对此有人表示是武则天觉得自己太伟大了,伟大到根本不足以用文字来表达。 也有的说,是武则天认为自己罪孽深重,不知道怎么去写。 ![]() 无字碑 但流传最广的一种说法,则是武则天认为自己这一生实在是难以评价,立个无字碑,默默无声最好。 因为作为政治家的武则天,心里十分的清楚,不管你碑文上写什么,后人都可能去改变它。 但事实上,以上这些说法,没有一种是对的,不管有多少种关于无字碑的浪漫说法,但其实在本质上都跟武则天没有关系,不仅没有关系,甚至还有点尴尬。 ![]() 无字碑 武则天是个敢于开创历史的人,她一生不知道创造了多少个第一次,而这个立碑,在此前的皇帝死后,是从不敢这么做的。 因为皇帝的功劳实在太大,没法用文字写出来。 但到了武则天的时代,他则是打破了这个传统,不但在老公李治的陵前立了碑,还写了洋洋洒洒的碑文,从此立碑文就成了新的传统。 ![]() 武则天 而武则天自从“神龙政变”下台之后,虽然失去了大权,但唐中宗对她仍是非常恭敬。 甚至在武则天去世后,也是李显力排众议,重新打开了李治的陵寝,将武则天与丈夫和总在了一起。 墓葬弄好了,石碑也弄好了,但一时间争议比较大,那就是碑文还没写,可惜的是自从李显继位之后,各种麻烦的事情从来没有断过。 ![]() 李显 相传自神龙元年(705年)到先天元年(712年),也就是武则天去世,短短的八年时间里,唐朝共发生了7次政变。 而在王朝的更迭之中,更是夹杂着各种女性当权弄权,各个派系对武则天的评价,也有着十分大的不同。 因此武则天的称号也在一直被更换,最后直到唐玄宗天宝八年(749年)才最终改成了则天顺圣皇后,此时距离武则天去世已经四十多年了。 ![]() 乾陵 这也就导致最后在乾陵的石碑上,再也没有去刻文字,由此可见无字碑的产生,跟武则天根本没有任何的关系。 但我们不得不承认,后世各种浪漫的猜测,在本质上其实也符合武则天的一生,因为无论石碑上写了什么,人们总是能找到相反的例子。 因此武则天墓前的无字碑的真实含义,我们无从考证,只能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 ![]() 武则天 结语武则天的一生之所以难以评价,不仅仅是因为她女子身份的特殊性,更是因为她有着非常复杂的多面性。 虽然后世对她褒贬不一,但我们不得不承认,她确实是历史上的唯一一个女皇帝,正是有了她的出现,才让人们开始认识到了女性的力量。 ![]() 武则天 正如莎士比亚所说的,一千个人的眼里,有一千个哈姆雷特。 每个人的出发点和观点,都是因为自己处在的位置,以及自己想要达到的目的角度而出发。 所以对于历史人物的孰是孰非,我们没有办法从自己的个人角度去评价他们,因为在不同的时代有着属于自己的道德规范。 倘若用我们这个时代的标准,去评价历史人物,无疑是忽略了时代之间道德准则的差距。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