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褚遂良《大字阴符经》——楷书技法大全

 mengk4fz0yyf5h 2022-02-23

《大字阴符经》,楷书,纸本墨迹,册页装,共96行,计461字。为唐代褚遂良写于贞观十到十五年间,时任起居郎。

文章图片1

褚遂良(596年-659年),字登善,杭州钱塘(今浙江杭州市)人 ,祖籍阳翟(今河南禹州),唐朝政治家、书法家。

褚遂良博学多才,精通文史。隋末时,跟随薛举为通事舍人。归顺唐朝后,任谏议大夫、中书令执掌朝政大权。贞观二十三年(649年),与长孙无忌同受太宗遗诏辅政,升尚书右仆射,封河南郡公。后出为同州刺史。永徽三年(652)召回,任吏部尚书,监修国史,旋为尚书右仆射,知政事。因坚决反对立武则天为后,贬为潭州(今长沙)都督。武后掌权后,迁桂州(今桂林)都督,再贬爱州(今越南清化)刺史。显庆三年(658年),卒于官,享年63岁。天宝六年(747年),配享高宗庙庭。

褚遂良工于书法,初学史陵、虞世南,后取法王羲之,与欧阳询、虞世南、薛稷并称'初唐四大家',传世书法作品有《孟法师碑》、《雁塔圣教序》等。

《大字阴符经》是现存唐人楷书中不可多得的大字墨迹本,楷法极其精妙。钤有“建业文房之印”、“河东南路转运使印”等鉴藏印。南唐升元四年(940)由邵周重装成册,有宋人苏耆、杨咎题跋,亦有明代夏原吉、清代姜宸英等人题跋。当代著名书家沈尹默对这件真迹亦有长跋。

文章图片2

虽然有人质疑这是否为褚遂良的真迹,但仍然不妨碍其为公认的书法精品。

其字形为大楷,字数又多,所以最适合学习。其中最多的字是之字,有24个;其次是天字,有16个;再次是人字,有14个。这些重复的字变化多端,显现出书写者高超的技巧。

字形的变化为表,笔画的变化才是本。整幅作品中,笔画的写法也是传世作品中最为繁杂和全面的。下面我们将《大字阴符经》各基本笔画的变化做一个统计。

文章图片3

杭州的周鸿图老师于此贴用功多年,他把心得体会全部写入《笔阵图笔法丛书-褚遂良阴符经笔法解读》一书。笔者师从周老师多年,周师即以本贴为授徒入门贴。本书中对于此贴各笔画有详细分析,是所见最全面、深入和详尽的。

例如,下面两图是书中对“横”画的分类讨论部分。可见,周老师将“横”(勒法)按入笔方式分为五种,分别为:折锋、S形、回形、α形和直下。入笔后的调锋、行笔和收笔部分则大同小异。

文章图片4
文章图片5

五种横画的入笔方法对分别应用于不同的情况:折锋入笔往往是应用于主笔,是一个横画的最“正规”的写法;s形入笔一般应用于相对独立,但又不是主笔的地方;α形和回形入笔,往往是承接上一笔,顺势而为;直下入笔一般用于写比较细小的横……但是,上面只是一般规律,《大字阴符经》的用笔变化多端,有时令人拍案叫绝。

我们按书中顺序,把各点画的种类统计如下:

  • 点(侧法):3种(S形、回形、直下),蹲鸱、三点、四点等变化不计入;
  • 横(勒法):5种(折锋、S形、回形、α形和直下);
  • 竖(努法):2种(折锋、S形);
  • 撇(掠法):3种(折锋、S形、形);
  • 捺(磔法):1种(5步法,平捺接前笔相应变化);
  • 勾(趯法):4种(趯钩、刺钩、转钩、翻钩,此分类按勾出锋方法,非入笔方式);
  • 转(转笔):3种(提按、四步、五步及其变形);
  • 折(折笔):4种(四步、五步、半折、翻折即背抛);
  • 戈法

上面的点画分析方法并不是传统的“永字八法”,而是着眼于书写技法。比如八法中的“策”、”啄“分别可归入”勒“和”掠“。

大家如果对上面各点画的详细分析感兴趣,可以详细阅读《笔阵图笔法丛书-褚遂良阴符经笔法解读》书中相关内容,这里不再赘述。

我们以”天“字为例,简述一下帖中笔法、字形的变化。

在字帖第8页(中篇),一共出现了三个“天”字,如下图:

文章图片6

我们可以直观地看出,这三个字从所用笔法,到笔画位置、向背、粗细、方向都极尽变化之能事。但是,这三个字的重心都很平稳,每个字的笔画也很和谐:

文章图片7

第一个字最为端正,上横用S形、下横折锋,点画粗细适中,结字平稳;

第二个字则很“活泼”,从第二个横画就开始打破常规,起笔低、向右高耸,两个横画是左开右合。随后的撇、捺与第二个横画又形成了右开左合,而且捺角加重……整个字虽然点画形状、位置怪异,粗细变化也大,但仍然重心平稳、收放有度,更有生动之气;

第三个字又一变,多用笔尖。第一横直下入笔,收笔却向上翻锋回笔;第二个横是承上笔α形入笔,收笔却从下翻锋回笔……唯最后一捺笔稍粗重,压住全字重心,也避免了全是细笔画的平淡。全字笔画脉络清晰、气韵流畅、收放自如,值得玩味。

那么,这三个字的变化是有意为之还是顺其自然呢? 我们先看看这一页的面貌:

文章图片8

第一个“天”字是开篇首字,所以写得端正。第二个与第一个中间只隔了个“生”字,为避免重复,就做了个粗细的变化。注意,此处是中篇,作者的书写状态已经“热起来“了,虽然有格子限制,但书写速度明显加快,点画跳跃之势也增强,所以,这个变化有些极端也在情理之中;第三个”天“字夹在“也“、”地“二字之间,一正一斜,十分和谐。虽然与前两个 '天' 字关系不大,但是无意之中的变化竟然使三个”天“字各具特色,绝无雷同、生硬之感。或许这就是”无意于佳乃佳耳“的境界吧……

下图又选了8个'人'字,虽然只有一撇、二捺两笔,仍是千姿百态,各具趣味。也可直观比较出撇画用笔的变化,而捺画则随之变化。

文章图片9

需要强调指出的是,这些变化都是建立在对上述各种用笔的娴熟掌握和灵活运用的基础之上的。这些变化和组合或有意、或无意,随心所欲、信手拈来,表现出作者高超的技法水平和自信、放松的心态。

徐无闻于1983年撰文《褚遂良书法试论》写道:“作伪者只知道褚遂良做过起居郎的官,却不懂得褚的书法风格有个发展过程。做起居郎时的褚遂良的书法面目是《伊阙佛龛碑》那样,而作伪者学的乃是晚年的《雁塔圣教序》一类。“ 认为《大字阴符经》与《雁塔圣教序》用笔一样。其实,从这个帖子中的许多字,仍然可以看出较浓的隶书味道,一些笔画的细节和写法习惯也与《雁塔》不同。我觉得,《雁塔》在用笔上更为娴熟和夸张,结字也更成熟。而本贴虽然变化多端,但一些字还是值得推敲的,与《雁塔》相比,仍未至化境。

我认为,《雁塔圣教序》应该是传世褚遂良书法作品的最高峰。可惜,只有拓本可学,这就让许多神妙细节泯灭在刻刀和拓包之下。而《大字阴符经》则正是通往《雁塔》的一座桥梁,墨迹可见的细节,让我们更容易参悟褚公的笔法之妙;而褚遂良用笔的这种“外露”,让我们可以轻易看到毫不隐藏的“出入之迹”,更是较其他传世墨迹易于上手。

丰富的笔法、外露的用笔,难怪刘熙称褚遂良为'唐之广大教化主“,影响了一代又一代书家。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