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古墓探秘

 李雨航的图书馆 2022-02-23
前言:这是一篇历史文章,东哥写这篇文章参阅了大量考古文献,并经过清华大学历史学博士李硕先生的校正。如果您不感兴趣,可以在文章下点个“再看”,也许您的朋友会喜欢,因为这是纯知识!


我们永远无法去探秘两千多年前所发生的故事。
史料记载,语焉不详,只是轮廓,科学家在用考古的方式来证明历史的真相。
  一个民族的形成,自然交往、交融跨越的时空太长,而战争所造成的强制移民、形成的杂居则是一种短平快的方式,虽然这个时空跨越同样很长,但在万千年民族形成和发展过程中则起到了积极作用。
西域这块土地在张骞探索之前,是什么人种?如何变迁?有无文字?无史可查!
考古则可以揭开一隅。《史记》记载的月氏与乌孙分别游牧于敦煌、祁连间,当时的地名与现今的地名略有不同,汉代祁连山和阿尔金山一带被称为南山。祁连山下的草原不可能同时容下月氏和乌孙两个几十万人的游牧部落。最大的可能就是月氏人的地盘在现今东天山至蒙古草原。甚至曾统治过西域多地。
匈奴崛起,月氏人被攻击退出现今祁连山一带向西域收缩,之后西迁又攻击了乌孙,一些没有随大队迁徙的月氏部落进入羌人所在的青藏高原和西域诸国,形成小月氏。
西域特殊的地理环境,让数千年的古墓保留下来,北天山一带发现的古墓与伊犁河流域发现的古墓形式和陪葬品类同,所以乌孙人进入伊犁河流域时应该在现今乌苏、玛纳斯河流域的草原,玛纳斯以东至巴里坤草原再向东至祁连山草原则是月氏人的游牧地。
武帝元狩二年(公元前121年),霍去病攻击匈奴至析罗漫山,这里其实就是投降于匈奴的月氏人一部,这些人有一部分被俘后强行迁往张掖,成为史料中的“义从胡”。
到了元封三年(公元前108年)赵破奴攻击楼兰、姑师,而属于匈奴汗国的蒲类国毫无作为,于是,匈奴单于大怒,将蒲类国六千余户迁往匈奴右部阿恶地,可能是现在阿尔泰山北麓的牧场。这次事件,直接导致游牧于吐鲁番盆地的两位小月氏王降汉,共2660户,两位小月氏王被封侯,其一被安置在琅邪(今山东诸城),其二被安置在河东(今山西夏县),而他们的部落,被安置在酒泉郡。


    考古学家为了断代习惯用“文化”来将不同地域的古墓进行区分。
各种不同文化由青铜、彩陶、岩画这类物质来区分与联系。
讲吐火罗语的月氏人在西域留下了阿尔泰山南麓克尔木齐文化、苏贝希文化、焉耆盆地的察吾乎沟文化、新塔拉文化、哈密盆地的焉不拉克文化、姑师文化……讲羌语的四坝文化……
    考古的局限性就是对当时人种的判别。
    草原民族文化特征之一就是抢婚、通婚,发掘的古墓基本都是贵族墓,而在草原民族中一种多源极为正常,所以,同一时期的乌孙墓、月氏墓会出现不同的人种,挖出高鼻梁古尸的学者认为某个历史时代的墓主是欧罗巴种,而挖出宽脸庞古尸的学者就认为墓主是蒙古种,更多的西方学者对西域古国人种的鉴定目的很明显,割裂西域与中原的关系。但是,考古也告诉我们,在西域出土的苏贝希文化、焉不拉克文化的古墓文物与中原有着极为密切的联系。比如从西域出土的单乳突环首刀与安阳殷墟妇好墓的鹿首刀如出一辙。
    何为“文化”。当然是人类社会相对经济、风俗、政权而言的精神活动及其产物,包括艺术形式。比如,洋海墓地出土的西域陶器的外形、做工、纹路、彩绘与中原古墓出土文物极为相近。
    文化当然是相互交融,共同进步,具有不确定性,那些古老的物质文化并没有消失,只是在进步中转换了文化的角色,一个时代有一个时代的文化,这些文化构成了今天五彩斑斓的世界。随着生产力的进步而不断发展完善,成为今日不同的风俗。
    
既然张骞是第一个冷眼向西看世界的中原人,那么这些明显具有联系性的物件是谁带到西域或者由谁从西域带到中原?


     在《易经》中有两个卦相提到了同一件事。
     这两个卦相是既济和未济。
《周易》是孔子注解的,是中国古代自然科学发展的朴素原理。不是用来算命的,是来告诉人们事物发展趋势和规律。《易经》,是儒家学说的理论基础,一共64卦,384爻,其中“既济”“未济”是与由水、火”组成的。而在水火不容的卦相中都提到了匈奴,孔子时代被称为“鬼方”。
先说“既济”,这一卦相的结构是上面是水(坎),下面是火(离)。
象曰:水在火上既济,君子以思患而预防之。“思患者虑平其后,预防者图之于先,能如此,则未雨而彻桑土,未火而徙积薪,天下事,莫不皆然。”但是,这个卦象可没那么简单。挑一爻,解释一下:九三爻的爻辞说:高宗伐鬼方,三年克之,小人勿用。
这是一段历史故事,当年商王武丁,发动了对“鬼方”之战,鬼方是哪里?也就是来自北方的匈奴人、月氏人的先祖所在地,每遇雪灾,来自高原的游牧民族会闯入中原抢掠。
商王武丁时期,曾有三大征,鬼方之征战列首位。当年武丁任用贤臣傅说为相,老婆妇好为将,率队出征,这场战争打了三年,解决了商来自北方的威胁,商的实力大增,开疆扩土,一度兴盛。
    再说“未济”,这一卦象的结构是,上面是火(离),下面是水(坎)。象曰:火在水上,未济,君子以慎辨物,居方。大概意思是说,要明辨各种事物,看到事物的本质,确定好方向,努力使事物的变化趋向好的方面,这样做则万事可成。也挑一爻,解释一下:九四爻,贞吉,悔亡;震用伐鬼方,三年有赏于大国。
这一爻的释意又说了商代的一段故事。还是和鬼方打仗,不过这回是在商纣王时期。
商纣王时期,周文王姬昌的爵位是伯,当时商有三公,鄂侯、九侯和姬昌,九侯有一个女儿嫁给了纣王,但这个女儿看不上纣王和妲己的淫乱,于是让纣王找茬杀了,九侯有意见,纣王就把九侯剁成肉酱在宴会上分食了,鄂侯就说了几句公道话,也被纣王杀了,晾成了肉干。文王姬昌知道这事后,就长叹一声,啥也没说。就被纣王所抓,关在羑(yǒu)。周文王坐牢时没闲着,在反思,于是画就了《周易》。 
后来,鬼方入侵,纣王派文王率军出征,历时三年,打败了鬼方。于是纣王大赏文王并放他回到封地。文王贤能让其他诸侯聚到周的麾下。为武王伐纣打好了基础。文王在牢中演画的最后一卦就是“未济”卦,火在上,水在下,不能灭火时,就要顺从而积蓄能量,伺机待发。喻示着万物皆在变化中,此消彼长。
    卦相与西域物种的交流有什么关系呢?


战争是提高生产力的最快捷手段,人类自古最先进的技术都是用来发动战争和制止战争,两个卦相中都提到了用时“三年”,这里的三年应该是指多年的意思。
有战争就一定有胜负,于是,被俘虏的人可以将先进的技术带到敌对方,而缴获的物品也可以成为仿制品。不发生战争的时候,可以贸易。西域最大的贸易商就是月氏人,他们可以将西域的物件带到中原,也可以将中原的技术带回西域,于是,有了交流。交流的结果在安阳妇好墓中发现了和田玉和大量来自西域的物件,而在西域的古墓中也出现了五星出东方利中国的织锦。
张骞只是第一个以官方身份接触西域的汉朝人,并不代表张骞之前,中原与西域没有交流。
考古发现,汉时西域三十六国有些有文字,在张骞通西域后,至少有两种文字在官方使用,一公元前二世纪的汉文木简,二是公元二世纪后的佉卢文木椟。
当时西域的语言有多种,但是可以相互交流,这可能相当于我们今天的方言。今天这种语言被称为土火罗语。
位于塔里木盆地南部为楼兰、且末、精绝、于阗、莎车、疏勒等国,以于阗为中心。
古典中记载于阗国人长地不像胡人,语言类似中原人。考古发现的古文字文书属吐蕃语系,那么古代于阗一带的人种极有可能就有一部分汉藏人。而他们的着装是这样记载的“俗人衣服,粗与汉地同,但以毡褐为异。”也就是说,从楼兰到于阗,这些人的衣服与中原相似,不同的是戴了个毡帽子。


史料记载:于阗国王头戴金冠,插了很多野鸡毛,冠后下垂长二尺宽五寸没上过色的绢,这里的风俗女人穿短衣长裤,骑马代步,与男人没什么区别。人死火化后把骨灰埋了,然后建个塔,佛教的土葬方式。守丧的人,剪去长发,用刀在脸上划个口子,以为哀悼,头发长到四寸时,守丧结束。但是,国王死了不火化,而是装进棺材中,葬于野外,建庙作为祭祀场所。这一点与中原相似。当时于阗国不是西方人风俗,明显是东方人的习惯。
战国时期,在现今甘肃西南部有一个部落被称为大夏人,后来迁至青海,再后来,出阿尔金山到达罗布泊附近建立了楼兰国。
我们今天所说的“塔克拉玛干”并不是“死亡之海”的意思,而是吐火罗语“昔日的家园”。
分布于昆仑山谷间有数个小国,在《汉书·西域传》中标注了种族。“婼”月氏。羌是西戎的牧羊人,所以婼羌可能是月氏人与羌人交融之国。而西夜、蒲犁、依耐、无雷四国其人种是羌氐人,逐水草。乌秅、难兜、戎卢、小宛等国被古人认为是月氏余种,有葱芘羌、白马羌、黄牛羌等。这里是古羌藏人分布之地,各类人种在此交融,特别是由西而来的雅利安人对南部诸国血脉有很大的影响。
那么塔里木盆地以北诸国人都长什么样?
这些人多深目高鼻多须,中原人称为胡人,焉耆国的风俗是男人剪发,女人穿短衣长裤,这种装束主要是便于骑马。而龟兹国的风俗则是头发留到脖子处就剪断,国君不剪发。
疏勒国,语言和外貌跟于阗一样,但是不剪发。
疏勒国与龟兹国有一点相同,小孩子出生后,用两块板把头夹住,让这孩子长成个扁头马脸。
葱岭以西各国大多数剪发,康居、安息、波斯、月氏等,所以葱岭东西各国风俗都剪发,而昆仑山脉诸国都蓄发。
姑师国人长什么样?这些人的面貌类似高丽人,辫发于背,服装上,男人服饰同胡人,而女人服饰同中原。
在天山山谷中的诸国,由于与匈奴右部相连,其种即使不是匈奴嫡系,也必渗杂有匈奴血统。
那么匈奴人长什么样?
眼褐色,斜向鼻,脸颊大颧骨高,鼻平唇厚,脸圆,胡须少,头顶剃发成马蹄形,脑后发也剃去,其余头发任之生长,辫好垂于脑后。
天山以北则先后是塞人、大月氏、乌孙的领地,所以之间民众相互混血。那么月氏人是什么种,考古发现为高鼻多须之种型,也是胡人的一种。
月氏人的相貌和语言,应该发生过非常大的变化。没向西迁徙之前,应当是蒙古人种,说的类似汉藏语或者匈奴语。西迁至中亚后,被当地人同化,变成了深目高鼻,说吐火罗语。这之间的历史变化非常重要,不能混淆。岁月的长河可以改变很多,相貌、文字、语言、基因。
疏勒以西北的休循、捐毒、桃槐等国基本与乌孙人相似,塞种,塞种人在古典中记载为赤发绿眼。所以可能是雅利安人与西域土著的混血。
雅利安人是发源于黑海北岸的古老游牧人种,公元前五千年时,居住在黑海和里海之间及其北部的的印欧部落开始沿着欧亚大草原向东部的草原地区迁移,经过历史资料的整合可以发现这个人种攻击性非常强。古埃及古印度古巴比伦都是被这个人种所毁灭。
西域是各民族交凑之地,汉代时,就有汉人、羌藏人、雅利安人、月氏人、乌孙人迭居其地。大略区分,羌藏人居于昆仑山脉一带,塔里木盆地以南诸国为杂羌藏人,胡人居于天山西北,塔里木盆地北部诸国为杂胡。匈奴人居于天山东北阿尔泰山一带,故天山东部山谷诸人为杂匈奴种,或叫匈奴别种,葱岭山谷邻于身毒,故杂印欧种,吐鲁番盆地则汉人较多。


在西域三十六国中,于阗国的附近有个皮山国,这个国就是中原人所建立,带去了中原的农业文明。
似乎儒家文化所熏陶的中原人并不喜欢战争,更希望通过和亲、贸易来解决问题,甚至可以闭关自守,好自为之。
丝绸之路的伟大之处就是张骞的出使,开通了一条中西文化和人种的大交流大融合的通道,张骞之后的两千多年的历史中,西域这块土地开始热闹起来,西来的文字、语言、人种和东去地风俗、技术、人伦开始对撞,先后出现了十八种语言、文字。但是,汉语则成为唯一贯穿西域历史每一个时期的官方语文,虽然不同的历史时期使用的范围、程度、广度不同。
从大历史角度上来说,推动人类发展的不是文明人,礼、仪、廉、耻解决不了冲突,野蛮人用人欲的冲动改变着历史的格局,让文明人被动的对抗,从而创造了更高的文明,这几乎是一种结果,有一点考古可以证明,西域在张骞之前是黄种人或黄种人与白种人的杂交,在东汉之后,白种人进入西域,胡人的概念,西汉与魏晋南北朝有了差距。
  大汉王朝似乎并不是一个任人欺凌的弱族,当西域诸国得到大汉精美的物产而对大汉的交易不对等,认为大汉远在天边、鞭长莫及,可以视而不见时,战争就不可避免!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