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怛罗斯之战的历史地位是怎样的?战后阿拉伯人是如何看待唐朝的?

 炫叶楓雪 2022-02-23

此战结束后,阿拉伯人求和,此后每隔几年便派使者前来朝贺一次。阿拉伯人对唐帝国的评价不言而喻。

怛罗斯之战之所以会爆发,是因为西域,也就是现代的中亚地区。

西域自古以来就是兵家必争之地。

汉朝的时候,大汉帝国就长期和匈奴争夺西域的主导权。到了唐朝时期,这片区域更乱了。突厥、吐蕃、唐帝国轮流在这片地区争雄。波斯要不是深陷与拜占庭帝国的战争,必然也会在西域插一脚。

西域之所以这么重要,倒不是这地方物产多么丰富,而是掌握了西域,就掌握了当时东西方贸易的商路,这意味着取之不尽的财富。

而对于唐朝来说,西域更加重要。

和后世的很多朝代不一样,唐朝很清楚在西边还有好些个强大的帝国存在,比如波斯帝国,比如阿拉伯帝国(唐朝称作大食)。

对于唐朝来说这些帝国都是潜在的对手,不得不防。

唐朝的基本盘在中原地区。只有控制了西域,并在当地有相当的军事存在,才能让西域成为唐朝与其他势力间的缓冲地带。

一旦这些势力对唐朝图谋不轨,有西域挡着,唐朝有足够的时间来调集军队,做出反应,以此来确保中原地区的安全。

所以说,唐朝踏足西域,为的不是攻,而是守。这也使得唐朝对于西域志在必得,不惜投入大量的资源。

最先称霸西域的当属突厥,草原民族的战斗力之高,自然不是西域那些小国可以抗衡的。因此这些西域小国只得臣服于突厥。

然而突厥对西域压榨得太厉害了,不仅严重影响了唐帝国的对外贸易,还经常骚扰唐朝边境。于是唐朝出手了,唐朝的军力乃历朝历代最强,直接把突厥人揍得哭天喊地。

就这样,西域诸国大多向唐朝臣服,成为了唐帝国额藩属国。唐朝也顺势在西域设置了安西都护府和北庭都护府。

到了唐玄宗时期,安西都护府下辖四镇,拥有驻军3万人。同时可以调动西域的藩属国军队协同作战,此时唐朝的西域防御体系基本成型。

关于唐朝和阿拉伯帝国的冲突,最早可以追溯到唐高宗时期。

当时阿拉伯帝国大举进攻波斯,波斯由于常年与拜占庭帝国交战,导致国力虚弱,不足以对抗阿拉伯帝国,这时候他们想起了远在东方的唐帝国。

毕竟两国长年都有贸易往来,关系还算不错。如果唐帝国愿意伸出援手,那么波斯就有救了。

第一次波斯人前来求援,唐高宗直接拒绝了。这很好理解,交情归交情,但是这明摆了是赔本买卖,唐朝怎么会为了别国,让自己的士卒去以身犯险呢?

后来波斯人实在是扛不住了,再次向唐朝求助。这次前来的是波斯末代皇子俾路斯。

而这次唐高宗的反应与前一次大相径庭,他一口答应了俾路斯的请求。并派大将裴行俭护送俾路斯回去。

唐高宗可没犯傻,就算他真的犯傻了,唐朝那么多名臣良将也会阻止他的。他这么做是因为符合唐朝的利益。

裴行俭打着护送俾路斯的旗号,率领浩浩荡荡的大军出发了。所有人都以为他这是去和阿拉伯人干架的,包括西突厥人。

当时西突厥人与吐蕃结盟,长期派兵骚扰安西都护府辖区,唐朝必须让其付出代价。

于是,裴行俭打着护送俾路斯的幌子,经过吐蕃与西突厥的势力范围时,突然对西突厥出手,攻打西突厥,西突厥自然不是唐军的对手,只得跪地求饶。

然后,裴行俭就以路途遥远为由,不走了。

至于俾路斯,唐高宗在西域建立了波斯都护府,任命其为都督,后改封波斯王。让他召集波斯残余势力,继续在当地与阿拉伯帝国对抗。

因为唐朝明白,一旦阿拉伯帝国消灭了波斯,那么就会与西域接壤。以阿拉伯人的习性,很可能兵犯西域,直接威胁到唐朝在西域的利益。

因此唐朝才会扶持波斯,给阿拉伯帝国添堵。

可惜波斯人明显不是阿拉伯人的对手,俾路斯在当上波斯王后,仅仅过了四年,就丢光了地盘,跑到长安寻求庇护了。

至于阿拉伯帝国,也许是需要消化波斯的地盘,其攻势明显放缓,只是在缓慢蚕食西域诸国。但是西域实在是太大了,唐朝的势力也不足以覆盖整个西域,因此唐朝和阿拉伯帝国维持了几十年的和平。

但是所有人都明白,随着阿拉伯帝国不断扩张,迟早会和唐帝国发生冲突的。于是便有了后来的怛罗斯之战。

怛罗斯之战爆发的导火索,是一个叫石国的小国。

这石国位于怛罗斯河流域,此处已经是唐朝势力范围的最西边了,更远的地方,唐朝也鞭长莫及,那已经是阿拉伯帝国的势力范围了。

这石国就是个弹丸小国,而且是唐朝的藩属国。按照中国传统史书的说法,石国身为唐朝的藩属国却“无藩臣礼”,于是唐朝派遣高仙芝率兵征讨石国。

这石国哪里是唐朝大军的对手,于是很干脆地投降了。

高仙芝也接受了石国的投降,到这里事情本该结束了。结果高仙芝刚签完和平协议,接着就把石国国王及一干权贵全抓了,押回长安城。

唐玄宗直接下旨将这些人全处斩了。

后来石国的王子逃了出去,然后西域到处宣扬此事,让西域诸国觉得唐朝暴虐,以便寻求帮助。但是西域都是些小国,谁也不敢招惹唐朝,于是这石国王子便向阿拉伯帝国寻求援助。

按这说法,此事是高仙芝贪图军功,才背信弃义的。

其实想一想,石国就那么大点地方,能有多少军功?高仙芝真想要军功,应该去找吐蕃玩玩。

事实上,那些史书都是后世朝代编写的,中间隔了一两百年,那时候西域早已丢失,后人根本不了解当时的真实情况。

经过专家们研究多国文献后得出结论,石国这是自找的。

首先,他身为唐朝的藩属,却与阿拉伯帝国还有突骑施来往密切。尤其是这突骑施,那可是唐朝的敌人,石国的行为明显与其身份不符。

其次,石国与拔汗那国有很深的矛盾,双方可以说是不死不休。而这拔汗那国是唐帝国的铁杆小弟,整个西域最死心塌地跟着唐朝的,便是拔汗那国了。

双方关系好到什么程度?唐玄宗亲自给拔汗那国赐名宁远,同时给拔汗那国国王赐姓窦。这个姓可不是随便赐人的,那是唐玄宗母亲的姓。由此可见两国关系是多么紧密。

自己铁杆小弟被欺负了,作为大哥的唐帝国自然要替他出头,这样其他藩属才能安心臣服。

所以,唐朝这次出兵石国,完全是石国自找的。而且唐朝也想借助这次出兵,起到杀鸡儆猴的效果,震慑那些有异心的国家。

高仙芝接受石国的投降只是为了减少损失(毕竟攻城是消耗战),但是他没权力放过石国国王和权贵。

照这情况来看,唐朝应该是准备扶植石国王子上位,使石国依附唐朝。不然这皇子应该被抓去长安咔嚓了,断无可能逃出来,即使逃出来也很难回到西域的。

可惜这王子被吓破了胆,根本看不清形势,偏要把事情搞大,还引来了阿拉伯人。

此时的阿拉伯帝国刚刚经历了一次改朝换代,阿拔斯王朝击败了倭马亚王朝,后者因为崇尚白色,被唐朝称作白衣大食,而前者则崇尚黑色,被唐朝称作黑衣大食。

公元750年,阿布阿拔斯正式登基,成为阿拉伯帝国的君主。结果没过多久就收到两条消息:一个是布哈拉地区出现反叛,另一个则是石国王子来寻求帮助。

对于阿布阿拔斯来说,新王朝刚建立,国内还有很多反对者存在。他需要一场大仗来展现实力,震慑宵小,这样才能实现王朝的平稳过渡。

在阿布阿拔斯看来,唐帝国就是一个不错的对手。

此时波斯帝国已经灭亡,拜占庭帝国靠着“希腊火”苟延残喘,欧洲、亚洲还有非洲的大片土地都落入了阿拉伯帝国的手中。能称得上对手的,也就只剩下唐帝国了。

既然要展现实力,自然要找个像样的对手。而且阿拉伯人早就想垂涎西域了,只要击败唐帝国,西域就是他们的了。于是阿拉伯人爽快地接受了石国王子的请求。

阿布阿拔斯将此事交由呼罗珊总督处理,因为西域正好在他的防区范围内。

阿拉伯人先是平定了叛乱,接着便开始调集大军准备大举出征西域。

可惜这些消息唐朝方面并不知道,他们得到的消息还是阿拉伯帝国处于内乱中,阿拔斯王朝和倭马亚王朝还在争斗中。

因此唐朝判断,阿拉伯人的主力部队正在忙着西征,留在呼罗珊地区的军队应该很少。于是唐朝决定先发制人,将呼罗珊地区的阿拉伯军队打垮,让他们无法插手西域的事务。

在古代打仗,由于信息传递不便,很多时候真的要靠运气,很显然,唐朝这次的运气不怎么好。

不过唐朝这边并不知道这些,唐玄宗派遣高仙芝率领唐朝、拔汗那、葛逻禄三国联军出征。

关于这支联军的人数,各种史书众说纷纭,从两万到二十万,什么说法都有。

其实这很好理解,毕竟唐朝打了败仗。因此古人写史书就往少了写,毕竟因为人少输了不丢人。而阿拉伯的史书就往多了写,显得自己厉害呀。

经过专家反复研究,唐朝联军的人数在五万到六万的样子,比较靠谱。这其中真正的唐军只有两万多人,剩下的都是拔汗那和葛逻禄的军队。

别看唐军人数太少,但是整个安西都护府只驻扎了三万左右的唐军,唐军可以说是倾巢而出。

对高仙芝有了解的人都知道,他最擅长打“闪电战”。

当初他征讨依附吐蕃的小勃律国时,接连两次采取“闪电战”。一万唐军,靠着出其不意,第一次消灭一万吐蕃军队,第二次则击败了十万人的吐蕃大军。

既然这次唐朝是想出其不意,高仙芝自然继续采用“闪电战”了。

在他的指挥下,唐朝联军一路跋山涉水,花了三个多月,终于到达了怛罗斯地界。

他们很快便被阿拉伯的斥候给发现了,阿拉伯帝国当时在该地区拥有两支大军,一支是用来攻取西域的,另一支则是负责驻守当地平定叛军的。

两支大军加起来至少有10万人。

而且由于事先得到了斥候的消息,阿拉伯人都已经进入城池以逸待劳,等待着唐军的到来。

可以说,唐朝联军面对的情况非常糟糕。

首先,他们在人数上处于绝对劣势,敌人至少是他们的两倍。

其次,他们长途奔袭,为了达到奇袭效果,可谓是日夜兼程,休息的时间很少,虽然经过了短时间修整,但是依然没有彻底恢复过来。

反观阿拉伯军队,他们以逸待劳,处于最佳状态。

最后,阿拉伯人有城池防守,这无疑使得战斗的难度又上升了几个级别。

然而唐朝拥有当时世界上最强大的军队,他们拥有坚定的信念和无上的荣誉感,以少打多的事情他们不是没经历过,但是胜者往往是唐军。

对于他们来说,敌人只是自己的两倍罢了,不足为虑。

于是,面对庞大的阿拉伯军队,唐军就这么冲了上去。

当然,这不是有勇无谋。他们是唐军的精锐,是经历过大小战役洗礼的精锐。他们有削铁如泥的陌刀,有坚固无比的甲胄,有射程极远的弓弩。

这些都是中原王朝的立国之本,是阿拉伯人所没有的。

阿拉伯人看到这番光景,觉得自己被小看了,于是他们放弃了城池的优势,出城与唐军交战。

只见战场上,喊杀声惊天动地,箭矢在双方阵地间来回穿梭。说实话,拼步兵,阿拉伯军队完全不是唐军的对手,虽然阿拉伯军队的战斗力已经很强了,但是唐军一个打三个问题不大。

至于骑兵,双方不分伯仲。虽然阿拉伯人擅长使用起兵,但是唐军也不差,加上唐军的装备优势,还是唐军略胜一筹。

在唐军的带动下,葛逻禄和拔汗那的军队也是斗志满满、士气如虹。

然而阿拉伯人出动了他们的秘密武器,重骑兵。这玩意在当时相当于战车,刀枪不入。对于步兵的杀伤力太大了。

对此,唐军确实没办法,只能用人海战术去堆。

好在这重骑兵太金贵,阿拉伯人也没有多少。所以整个战局仍然属于相持不下。

阿拉伯军官急了,他一生征战无数,这是第一次见到在兵力占绝对优势的情况下,看不到一点获胜的希望,他不得不考虑使用计谋了。

没错,阿拉伯人可是非常聪明的,不然也无法建立如此庞大的帝国。最终,他们决定使用重金利诱葛逻禄的指挥官。

其实看看当时的地图就会发现,这葛逻禄远离唐朝,反而与吐蕃接壤。所以这个国家是什么情况,可想而知。

至于拔汗那的指挥官,阿拉伯人知道那是唐朝的死忠,就不费那个劲了。

于是,到了战斗的第五天,当唐军正和阿拉伯军队酣战的时候,位于侧翼的葛逻禄军队突然临阵倒戈,与阿拉伯军队一起夹击唐军。

一时之间唐军的整个阵线崩溃了,不得已之下,高仙芝只得下令撤退。最终,阿拉伯人靠着计谋,艰难的取得了怛罗斯之战的胜利。

但是有趣的是,阿拉伯人在赢得了怛罗斯之战的胜利后,却止步于此,没有再进一步深入唐朝在西域的势力范围。

因为阿拉伯帝国的君臣都意识到一件事,那就是这个唐帝国绝对不能招惹,否则可能会为阿拔斯王朝带来灾难。

先说阿拉伯帝国在呼罗珊的将领们,他们都明白唐军的可怕,以两倍兵力以逸待劳,还出动了重骑兵,最终只能和唐军打成平手。

而且从俘虏口中得知,真正的唐军人数不到一半。以他们对唐朝国力的了解,唐朝真要认真起来,出动百万大军是没问题的。

在他们看来,这种国家是绝对不能招惹的。

但是这种话只能自己心里知道,绝对不能向上这么汇报的。一旦这么汇报,上面只会觉得是他们无能,直接罢免他们的官职。

呼罗珊地区将领们,自然要将唐军人数往大了夸。估计关于唐军人数的说法中,最离谱的20万大军就是这么来的。

10来万人击退20万强敌,就算用点计谋也不丢人。

而且在阿拉伯帝国君主,阿布阿拔斯看来,唐帝国能为了对付一个石国就轻易调动20万大军,那其军队规模怕是有三五百万。

阿拔斯王朝刚刚建立,还有很多内部问题要解决,比如各地的叛乱,比如逃到西班牙的后倭马亚王朝,再比如拜占庭帝国。

总之,阿拉伯帝国如今内部不稳。此时是绝对不能和唐帝国开战的,虽然他不认为自己一定会输,但是伤人一百自伤八十是绝对的。到时候他和他的王朝都有覆灭的可能,波斯帝国的下场就是前车之鉴(波斯和拜占庭打仗消耗巨大,让阿拉伯帝国捡漏了)。

于是阿拉伯人为了修复和唐帝国的关系,释放了被抓的唐朝俘虏,并趁机派遣使臣前往唐帝国,请求和解此事。

由于双方都知道对方实力强大,不愿轻易开战,和平协议签订得很顺利。此后,阿拉伯人在很长一段时间里都没有踏入唐朝的势力范围,反而隔几年便派遣使臣出使唐帝国。

甚至在唐帝国爆发安史之乱的时候,还曾经派兵前来援助过。

至于唐朝方面,安西都护府损失的那点人,还不至于伤筋动骨。仅仅过了两年,安西都护府就又开始在西域大展拳脚了。

至于那引发了怛罗斯之战的石国,一看阿拉伯帝国的态度,就明白了这西域还是唐朝说了算,于是又当起了唐朝的藩属国。

不仅年年遣使前往长安朝见天子,还专门写了一封信书信,告知唐玄宗石国已经和阿拉伯帝国没有关系了,以后会一直安心当唐朝的藩属国,绝无二心。

没人喜欢战争,但是和平是如何到来的呢?也许怛罗斯之战给了我们一个答案。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