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一字之差 天壤之别

 新用户82177594 2022-02-24

古人曰:“赋诗十首,不若改诗一首。”
改诗尤以“一字师”最能体现推敲炼字的功夫深浅,只改动原诗中的一个字就能使诗意产生天壤之别的效果,这样的人称为“一字师”。
钱子正,无锡人,明洪武三年(1370)举人,与钱子义、钱仲益并有诗名,称为“三钱”,著有《绿苔轩集》。
他把苏轼《送蜀人张师厚赴殿试二首》:“一色杏花三十里,新郎君去马如飞。”改为“一色杏花三十里,新郎家去马如飞。”
仅改写了一个字,把“君”改为“家”,整个诗意变了。


新郎君是指新进士或新及第者,新郎是指新婚的男子。
“新郎君去马如飞”描写得是去参加科举殿试意气风发的人物形象,“新郎家去马如飞”描写的是新郎娶到新娘子后兴高采烈的人物形象。
看了童轩“一字师”的典故,不难发现马未都先生的解说有误。

苏轼文化对云龙山的影响

苏轼文化对云龙山产生了极大影响,云龙山也因此被赋予了太多的色彩,也因此拥有别样的人文情怀,达官显要和文人墨客争相而来,留下许多游记和无数诗篇。
1504年7月,明代哲学家王阳明趁着主持山东乡试的间隙跑来徐州,追寻东坡足迹,在云龙山留下诗文一首诗,《云龙山放鹤亭》:“几度舟人指石冈,东西长是客途忙。百年风物初经眼,三月烟花正向阳。芒砀汉云春寂寞,黄楼楚调晚凄凉。惟馀放鹤亭前草,还与游人藉醉觞。”
明代大画家文徵明:“扬舲入淮泗,春云去闲闲。彭门在何许,仰见云龙山。”云龙山远看近看皆是景,浓妆淡抹总相宜,明代青词宰相李流芳:“云龙山头石皑皑,遥接孤城戏马台。春风一盏有何限,不见黄河天际来。”诗意的情感由近及远,徜徉恣肆,尽情抒发。
明代藏书家都穆攀登此山,写下《游云龙山记》:“丙寅冬,自京师之官南都。十一月乙酉过徐,欲登兹山,以览其胜。都司周君寅之与予联舟,实陪以行。午抵山麓,跻磴而上。入寺,观所谓石佛者,像仅半躯,崇可二丈,广倍之。左右侍卫之像,皆凿石所为。山之阴,度黄茅岗,忆苏文忠公诗'乱石如羊’之句,瞻眺久之。其下即宋张山人放鹤亭故址,苏公所与记者,后之人创三贤堂于上。三贤,为昌黎韩子、苏公暨陈师道。盖昌黎尝为州推官,苏公尝知州事,师道则州人而教授于学者也。升高而望,一州之山,冈岭四合,隐然如大环, 诚有如苏公所云。”文中提到的三位贤士,分别是曾在徐州任职的唐宋八大家之首的韩愈、徐州太守苏轼、江西诗派代表作家徐州人陈师道。
被誉为“海内文章第一,朝中宰相无双”的明代文学家王鏊也慕名而来,在放鹤亭饮酒作诗:“把酒高亭迟日晴,青山无限赴彭城。地横西楚英雄气,水泻南徐感慨声。燕子楼前春草合,虎牢关外暮云生。不知放鹤人何在,辽海茫茫万里情。”诗文霸气豪迈,气势恢宏,昂扬向上,一改描写徐州历史让人心酸的基调。
清代名画家张贞从南京千里迢迢赶来揽胜,也写了一篇《游云龙山记》:“癸酉秋杪,余自金陵由淝水北归,及抵彭城,已夜矣。夙兴南望,见山容秀拔,楼观重复,若亟招余往游者,问之,则云龙山也。”“北望州城,雉堞连云,屋瓦栉比,诚奥区也。旋而观之,白门黄楼,历历在目。且彭祖有井,挂剑有台,以及昔人攻战之场,前贤觞咏之地,无不攒簇,离立可指而数。又遥而瞩之,黄河泱漭自阪东来。苏子所谓冈峦四合如环而独缺其西者如故也。徙倚久之,因念帝业霸图竟成噩梦,文人名媛总化劫灰,不特高蹈如留侯,雄勇如吕布,皆就澌灭,虽仙如黄石,寿如彭祖者,而今安在?”作者触景生情,直抒胸臆,黄石公、张良、吕布等人物形象如电影般回放,纵使往事如烟,时光不再,依然能感受到跨越千年的史诗般的刀光剑影。
徐州人咏云龙山的更多,如清代铜山诗人张彦珍《游云龙山》:“鹤去亭空在,何人赋小山。断碑秋藓没,古寺乱峰环。樵唱穿云过,渔镫背月还。萧萧木叶下,身坐画图间。”又如清代沛县诗人吕俶《咏云龙山》:“万木阴阴岫色浓,晴云春锁玉芙蓉。翠环河曲当三面,秀结彭门第一峰。多少才人来绣虎,岂知青障本如龙。眉山题后称名胜,惹得高吟借短筇。”
乾隆皇帝留下四首游云龙山诗作,每一篇都提到苏轼,如第一首《游云龙山作》:“彭城驻辇廑河防,咫尺云龙戏马旁。本意原非是山水,偷闲聊复访苏(轼)张(天骥)。”又如第三首《游云龙山》:“蜿蜒如龙从以云,刚过细雨涤埃氛。高踪那慕张隐士,佳政犹思苏使君。”乾隆皇帝对苏轼在徐州留下的政绩连连夸赞。
云龙山因苏轼文化而升华,成为国内一座名山。






谢谢收看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