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赫赫宗祖10:协和万邦自神农氏开始

 楚士祥丁 2022-02-24

赫赫宗祖——神话传说、典籍记载和考古对应新解

第十章  协和万邦自神农氏开始

文|黄饮冰

两湖地区的汉江和湘江的名字,有很深的历史和文化内涵。

“汉”是天汉,汉江就是天上的银河。最早称天子的是神农氏,所以神农氏之国就是当时的天国,就是人间的天庭。我总说神农氏是风姓而不是姜姓,因为神农氏是继承伏羲氏的。古代的风国就在湖北天门。“汉”的名称,就是神农时期,人们把天上的银河搬到了地上,这是人们对天理的最早应用。

“湘”是最早迁移的地理南北坐标。远古华尼人从滇黔高原下来,由南向北迁移到澧阳平原,是以湘江为导航方向的。所以“湘”的名称,比“汉”还要早。

所以两湖地区,是华夏族群最早创立文明的地域。

 以南北为方向坐标,神农时代,古人们是坐南朝北看的。而黄帝时代,人们是坐北朝南看的。参考黄河与长江,在南北方向上,中国可以划分为3个文化区域:黄河以北、黄河与长江之间、长江以南。中华文明最终的态势,基本分布在这三个区域内。再以东西划线,又可以把中华文明划分成多个子文化区域。这样划分,大致就可以把距今5000年的时候,中国大地上的文化区域搞清楚。

首先看北部。可以划分成东北和西北文化区。东北是黄人文化区,农耕文明,代表是黄帝(黄能),千万不要以为黄帝是游牧族群,黄帝是农耕族群,种植粟和黍;西北是姜人文化区,牧羊文明,代表是炎帝(火神)。羌人的出现是在殷商时期,因为殷商经常对西北用兵,羌人也被称为戎羌或西戎。

再看中部。秦岭把中部又分成南北两块。秦岭以北,青、甘、陕、晋、豫是古夏人活动区域,半农半牧文明逐渐演化成农业文明。最早种植黍,后来种植粟。秦岭以南,江汉地区和四川是古华人(古夷人)和古夏人的活动交融区域。东部山东和江淮之间,是太昊、少昊、帝俊的活动区域。

再看南部。湖湘是古华人(古夷人)的活动区域。环太湖是古华人(古夷人)与古胡人的活动交融区。

这个时期,在江汉地区形成了华夏族群;在环太湖地区形成了鸠尼族群,鸠尼就是九黎。

华夏、九黎两大主族就基本形成了。炎帝姜族、黄帝黄族、太昊、少昊、帝俊都活动在各自的平台上,只是此时还处于文明的外围。

如果以主体崇拜划分的话,可以划分为炎(火)崇拜族群(炎帝姜族)、华(火)夏(人头)崇拜族群(古夏人族群)、华(太阳)尸(先祖)崇拜族群(古人族群)、华(太阳)鸟(黄族、太昊、少昊、帝俊、九黎)崇拜族群。

在距今5000年到4000年的时候,各族群融合加快。炎帝族群、太昊族群、少昊族群、帝俊族群都归于黄帝族群。黄帝通过与神农族群结盟,取得了征伐权,在消灭了蚩尤(神农分支)之后,代神农为天子,天下归于黄帝。在黄帝之孙颛顼收复共工和九黎的反抗后,以黄帝为主体的华夏族重新融合而成。经历尧舜之后,大禹就登上了历史舞台。

中华文明的竞争性融合时期,首先是南部的农神文明与中部女娲伏羲文明之间的竞争性融合产生了神农氏,神农氏回过头来又与南部的西王母文明进行竞争性融合,进入男性氏族时代和统一邦国时代,神农成为天下共主(天子),中原、湘汉、江淮和环太湖流域成为一体。神农末期,两股势力对神农统一邦国产生威胁,一个是西北部的姜族炎帝族群,一个是东北的黄族黄帝族群,这两族东进南下揭开了中国族群融合的新历史。这其实就是《史记》开篇时的情形。

文明的交融有两条线路,一条是沿汉江走,江汉、鄂西鄂北、甘南陕南豫西南。一条是沿古乌江走(古乌江已经消失),太湖、江淮、豫东鲁西南、东北。西线文化汇聚形成了以后的夏朝,东线文化汇聚成了以后的商

三皇五帝是一个东西南北中融合后的历史观,是把各个区域的文明始祖融合成一个体系,他们之间或许并没有血缘关系,但是族群融合了,族系之间就要建立这种宗亲关系,因为各族要在新的系统内重新排序,否则就是一个散乱的摊子,弥合不到一起。弥合的办法就是通过“认祖归宗”建立宗亲关系。

在《皇皇者华——华夏文明起源史谈.创世先祖》中,我专门写了一篇文章叫做《新农业文明的开创者——神农氏(由两湖糯农到中原神农的演变)》,在这篇文章中,站在中原史观的角度上,我对神农氏进行了初步的梳理。那么写本文,就是站在江汉史观的角度再次对神农氏进行一次新的梳理。

如果考古材料不与古史和传说结合起来变成文化,那么考古材料就是一堆废料,用考古材料不可能建立新的历史体系,因为没有文化内涵。只有考古材料和古史记载、神话和传说统一起来,才能建立起历史体系。西方在进行线粒体研究时,马上就把线粒体男女远祖命名为“线粒体夏娃”和“线粒体亚当”,其用意是很明显的。亚当和夏娃与非洲何干?西方为什么不用中的女娲和伏羲去命名呢?西方的考古与神话是紧密联系的,总在宣称考古证明了神话和传说。如克洛伊城,就是传说中的城,西方宣称通过考古证实了。

脱离考古去研究古史、神话和传说与脱离古史、神话和传说去单纯考古都是有问题的,用中国的考古材料去证明了西方古史和神话的存在就更是扯淡了!

有人说我在写神话,也许是吧!我极力想把考古发现与神话和古史结合起来,我也不想得到一些人的承认。姑且把我写的东西当新神话吧!

一、中华文明起源于中国南方

1、最早的现代人起源于中国南方

目前发现的最早的现代人牙齿化石,均在中国南方。一个材料是距今8万年~12万年的湖南道县福岩洞人的牙齿化石;另一个材料是在贵州毕节一个石灰岩洞发现了距今17.8万年前的人类牙齿化石3颗,这3颗人类牙齿化石跟现代人类牙齿很像。早于学界认为的首批走出非洲的现代人7.5万年前。

最早的现代人(与现代人骨骼结构类似)出现于出现于第四纪最后一次间冰期,距今24万年以前~7万年以前,这个期间地球气温温暖,在距今7万年左右,地球进入第四纪末次冰期,在末次冰期末期或末次冰期结束之后,人类才相继进入文明时代。

2、最早的文明起源于中国南方

以前有没有文明我不敢断言,有文明或许也被某一次的冰期所毁灭。但本期文明是现代人创造的,现代人的出现是本期文明创立的智力基础。下一次冰期会不会毁灭本期文明,我同样不敢断言。或许还有其他的原因导致本期文明的毁灭也未可知。

以陶器和稻种为标志物,中华文明在距今21000就开始萌芽,在距今14000年左右文明的草创工作基本完成。这个最早的文明起源地在中国的南方,如湖南道县的玉蟾岩、江西万年的仙人洞。

中西方对于文明的认识是不同的。中国《易经..文言》说“见龙在田,天下文明”,即是认为文明始自农耕。农耕的标志物就是“种子”。所以中国进入文明期,最迟也在距今14000年左右,因为古栽培稻的稻种的断代是18000年~14000年。西方的文明一词就是“城市”。中国最早的真正城市是距今6300年的城头山城池,西亚最早的真正城市是建筑于距今5500年的乌鲁克城。这个时期中国南方和西亚都没有真正意义上的文字。西亚文明最早可以从乌鲁克时代算起,但不要忘记,这个时期西亚没有文字。

我是反对把文字和青铜与文明绑在一起的。因为这些具体的东西,如陶器、稻种、城市、文字、青铜,都是人类文明的成果,判断进入文明时代,只能用最早的文明成果,如陶器和种子。

 二、由华夏(ha-sa)到华夏(hua-xia)的演变

我是用族群的整体概念来观察中国远古历史的,对于每个整体族群之下的诸多分支,则没有去细心的研究,因为分支太多了。

最早的现代人类,在距今24万年前到7万年前,出现在中国南方的滇黔高原及其四周 延伸地区。我把这群最早的现代人,命名为华胡原始群。由华胡原始群后来又分化成华尼人、华尼安人和胡尼人。这是中国大地上最早的现代人。华尼人在滇黔高原西部,华尼安人在北方西部,胡尼人在滇黔高原东部。在末次冰川期结束前,胡尼人已经分布于中国东部和东海古大陆。胡尼人皮肤棕黄偏黑,身材矮小。华尼人皮肤浅黄,身材相对高大一些。华尼人是华夏文明的主线。胡尼人最终大部分重新融入华夏,少部分进入草原,成为了胡人,南部的胡尼人则成为骆越及海岛族群的祖先

1、华夏(hua-xia)的原始状态——华夏(ha-sa

有人对我的一些名词不理解,以为是我的生造。其实不然。我认为华古音是ha,是在研究了哈尼族的历史之后,我认为哈尼族就是远古华尼族群的遗迹。华(ha)起源时间无从考证。

我认为夏的古音是sa,是一位叫做中华台的网友提醒的我,说夏在陕西一带就是音sa,头的意思。经过考证也的确如此。夏(sa)的起源时间在距今13000年到7800年,定型于人面鱼纹图的出现(距今6800年的西安半坡时代)。

所以就形成了我的华夏古音是ha-sa,意思即是“火头”。

在我文明理论中,华(ha)者火也,夏(sa)者头(人面鱼纹图)也。这些基本的概念,在我的《皇皇者华——华夏文明起源史谈》说得一清二楚。但总有人问,我不得不说重话。

2、华(ha)到华(hua)的转化

在《新农业文明的开创者——神农氏(由两湖糯农到中原神农的演变)》一文中,我专门探讨了华(ha)到华(hua)的变化。两湖地区的原居民是胡尼人,大约在距今20000年开始,不断有华尼人从滇黔高原上下来进入到湖南南部,到末次冰川结束后(距今18000年),有更多的华尼人从滇黔高原上进入湖南,在湖南就有一个胡尼人和华尼人之间的融合过程。在语音上,就是华音与胡音的混合。胡音多hu音,华(ha)与hu音叠加,就形成了hua(华)的读音。所以在两湖地区,ha(华)就演变成了hua(华)了。

音的变化还伴随着意的变化。华(ha)崇拜是火崇拜,华(ha)图腾是火树图腾。在华(ha)转变成华(hua)的时候,华(hua)崇拜也就转化成了太阳崇拜了,华(hua)图腾演变成了太阳图腾。这个时候,在两湖地区,华是太阳【在两湖地区的一些分族,华也有演变成了太阳树的,这是把太阳和火树合一形成的新图腾,三星堆发现的铜树,就是太阳树】。

3、最早的华(hua)族——华尼尸(夷)(huanishi)在距今7800年前出现在两湖地区

最早的华(hua)族出现在两湖地区,是华尼(ha-ni)与胡尼(hu-ni)融合或交互影响而成的。我以前说过多次了,我把在两湖地区形成的新族群,叫做华尼。叫华也是从历史书上来的。彝族和水族两个民族,就是华尼人的遗迹,也就是活化石。尼、尸和夷的演化关系,我也专门著文论述过了。

不过,这里要再次说的是,夷是西周人造出来的概念,在夏和商代是没有夷的概念的。在甲骨文中,夷假借尸来表达。也就是说,在甲骨文中,尸就是夷,在殷商时期没有夷这个字。所以我所说的华尼夷实际就是华尼尸。尸不是现在所说的尸体,在古代,尸是在祭祀中代表被祭祀的祖先接受祭祀的活人。因此尸也被称作尼,这个时候,尼的意思也发生了变化了。所以我以前说的华尼夷应该叫做华尼尸。古夷人也就是古尸人了古尸人也就是古华人

最早的华(hua)族,是华尼尸(夷)。形成时间是距今7800。在距今7800年以前,华尼尸()在两湖地区就已经形成了。

华尼尸(夷)文明来源于华尼文明和胡尼文明的融合或交互影响。华尼文明起源于距今21000年到14000年,标志就是玉蝉岩的陶器和稻种。胡尼文明与华尼文明起源时间大致相当,标志是仙人洞的陶器和稻种。

在两湖地区,华(hua)是太阳崇拜。尼的概念也经历了长期的演化。尼的本意“昵”,男女亲昵之意,起源自“男女交合”;尼是由符号“X”演变而来。“X”最早发现于彭头山文化。我对“X”的解释是“男女在野地里相交”,这是对生命的溯源,也是最早的最原始的生殖崇拜符号,这个生殖崇拜的符号就叫做“尼”,即尼崇拜。这个时候的尼崇拜还没有被神化;在生殖崇拜逐渐神化的过程中,形成了祖神。在祭祀中,人们设立祖先之尸来代表祖先接受祭祀,这个祖先之尸也被称作“尼”。这样尼崇拜就又转换成了祖先崇拜。

4、最早的夏(sa)族——华尼夏(ha-ni-sa)在距今7800年前出现于渭水上游     

中国这边在末次冰川期于距今18000年结束,在距今18000年到13000之间,大量的华尼人从泛滇黔地区陆续迁移到了渭水上游的大地湾文化区域。在这里与遗留下来的少部分华尼安人融合或交互影响,形成了中国西部的古夏人,也就是华尼夏人。华尼夏人形成的标志是大地湾的陶器和黍种。华尼夏文明的形成期是距今13000年到7800年。

夏是在华尼人渭水流域形成的新概念,在祭祀祖先时,渭水流域的华尼人使用“夏”(人面鱼文图)作为先祖的代表,而不是像两湖地区的华尼人一样使用“尸”(活人)。

在祭祖上,渭水地区的华尼人和两湖地区的华尼人发生了分化。渭水流域的是古夏人。两湖地区的是古尸(夷)人。这里还是用“古夷人”吧,古夷人之“夷”是“尸”。古夷(尸)人也就是古华(hua)人。

在渭水流域,华(ha)是火崇拜,尼(ni)是先祖崇拜,夏(sa)是头(人面鱼文图)崇拜。

5、华尼夏(ha-ni-sa)和华尼尸(夷)(hua-ni-yi)在豫西、鄂西和江汉地区的不断融合形成早期的华夏(hua-xia

18000年开始到距今13000年,气温又一次回升。距今12800年到11500年的1300年,气温突然下降(新仙女木事件)。距今11500年气温又一次回升(期间在距今10400年到10200年又降温200年),距今11500年到9000年,这是一个大的洪水泛滥期,在渭水流域,北进的华尼人与小部分遗留下来的华尼安人在渭水流域进行融合性发展,逐步形成早期的华尼夏人。在两湖地区,华尼人与胡尼人在两湖地区进行融合性发展,逐步形成早期的华尼夷(尸)人。

距今9000年到8000年,气候趋于平稳。华尼夷(尸)人在两湖地区、华尼夏人在渭水流域获得了稳定性的发展,形成了稳定的族群。大地湾文化和彭头山文化在这个时期繁荣。

在距今8000年到6000年,地球进入高温期,又进入洪水泛滥期,沿海地区发生海浸。洪水和海浸一起,导致洪水长期不退的局面,中国东部和中部的平原地带大都成为湖泊或大海的一部分。这个时期,平原文明遭到破坏,幸存的古人们要么留驻在水中高地上,要么向四周山区转移。两湖地区的人口就向四周的山地转移。其中一部就迁移到了湘西、鄂西山区。武陵山、大巴山、岷山、神农架,都有来自两湖地区的华尼夷(尸)人进入。同样的,渭水流域的人口也有向南迁入豫西山区、秦岭的。这样在鄂西豫西山区,华尼夷和华尼夏人有了一定程度的混合。这个时候,在鄂西城背溪文化出现,在豫西大地湾文化在继续。距今7000年左右,大地湾文化被仰韶文化取代,城背溪文化发展成了大溪文化。随着两湖地区的洪水消退,大溪文化发展到了江汉地区和湖南北部。这个时期进入到江汉地区和湖南北部的族群,就是经过华尼夷(尸)和华尼夏在鄂西豫西山区融合后形成的新族群——伏羲氏为主体早期的华夏族了。

在江汉地区的稻作农业重新发达起来后,江汉文明成为了当时中国最发达的文明。以后在江汉地区,人口的融合还在进一步的发生,最终在神农氏时期,在江汉地区形成了以神农氏为主体早期华夏族群。 

三、神农氏的演变

1、神农氏崛起于河南陕州

《史记·周本纪》曰:“武王追赶思先圣王,乃褒封神农之后于焦。”,这是焦国始封为神农氏后裔的记载,也是神农氏的确存在过的典籍证据。如果神农氏不存在,也就没有神农氏的后裔,周武王也就不会无缘无故地去恢复神农氏的祭祀。建立神农氏后裔的封国,目的是继续神农氏的血脉和祭祀。

关于神农后裔焦国的封地所在,目前史学界说法不一。有人说是河南陕县,有人说是山东嘉祥县。《广韵急就章注》记载作为传说中的神农之后的姜姓焦国,其地望当在今山东省嘉祥县南十五里焦城村。《嘉庆重修一统志》中也有类似的记载:“焦城,在嘉祥县南十五里青山之东,县志俗传周武王封神农之后于焦,即此,今其地为焦城村。”。

据南宋·郑樵《通志·氏族略》、《广韵》及《史记》所载,西周初周武王立国之后,封神农氏后代裔孙于焦,建立焦国,在后世的陕州东北百步之遥的焦城,春秋时被晋国所灭,其后代以国为姓,遂为焦氏。

其实以上的说法都不错。这是神农氏和姜姓炎帝混淆带来。周武王所封建的神农后裔之焦国,当在河南陕州。而山东姜姓焦国当是炎帝后裔。早我的体系中,神农氏最早是崛起于陕州之庙底沟,代表文化是陕州仰韶文化庙底沟类型。而炎帝从中国西北向东南迁移,最终进入到东方,其后裔姜姓是大方的大姓,代表人物有姜太公。

2、神农族群经历了由南向北、由北向南的多次迁徙历程,在大溪文化后期和屈家岭文化时期鄂东北的随州孝感地区建立过根据地——寰城

神农族群的祖族是古华人(古夷人)糯农部。糯农部在距今7800年左右迁移到鄂西山区,活动于清江、长江中游西部和江汉平原西部交界地带,创造了城背溪文化。

以后糯农部一部继续北进,活动于甘南、陕南、晋南和豫西,与古夏人在甘南陕南、晋和豫西发生交融,这个时期大概是距今6800,这个时期仰韶文化开始种植粟。仰韶文化半坡类型就是糯农部在古夏人区域创造的农耕文化。

距今6000年以后,中原地区的洪水消退,被洪水阻隔于豫东鲁西南的古夏人的一支——女娲伏羲族群也迁移到豫西陕州,在这里,南北东西族群在此发生融合,形成了新的族群主体氏族——女娲神农伏羲氏。仰韶文化庙底沟类型(距今5900年)就是新的主体族群神农氏族群的创造。这个以女娲神农伏羲氏族群为主体族群的新族群,就是华夏(hua-xia)族群的源头。大约在距今5600年前后,北方气温下降,女娲神农伏羲氏族群南迁到豫南鄂北。在距今5300年后,神农族群剔除了伏羲的称号,以神农称号王天下。

古华人(古夷人)与古夏人的融合,在考古上是可以找到证据的。如在距今5000年的大河村就发现了“连体双壶”,这就是两族联盟的器物证据。在豫南发现的大河湾遗址,随州、孝感发现的新石器时代的遗址,在文化上与仰韶文化关系密切。而且这个时候,江汉地区的屈家岭文化登上了历史舞台,也可以看做是北人南下影响所致。

神农氏与湖北的关系,也有很强的史料可以证实。西晋皇甫谧撰《帝王世纪》记载“神农氏起列山,谓列山氏,今随厉乡是也。”。清《读史方舆纪要.卷七十七湖广》记载“随州,厉山在州北四十里,相传神农起于此。神农号厉山氏,故以名山,山下有厉乡,即春秋时厉国也。”。《荆州记》记载“山有二()穴神农所生,谓之神农洞。《寰宇记》:厉乡西有堑两重,堑中有神农宅,宅中有九井。”,都说明神农氏族曾经在湖北活动过。

考古也证实了传说。在考古中,属于神农文化的随州冷坡垭遗址、西花园遗址、枣阳雕龙碑遗址,出土了大的陶器。以夹砂黑陶和夹砂灰陶为主,泥质黑陶、灰陶、夹砂粗红陶次之,泥质红陶较少,泥质白陶最少。除少量的素面陶外,纹饰有篮纹、附加堆纹、凹凸弦纹、方格纹、镂孔刻划纹、绳纹、叶脉纹和少量的彩陶等。器形有鼎、罐、厚胎喇叭形红陶环、陶纺轮、碗、盆、圈足盘、器盖、瓮、尖底缸、长颈壶、四足方鼎等。随州历山镇是传说中的神农故里。考古证实在屈家岭文化时期的确有古人类在随州生活。

对于孝感地区与神农的关系,我只是推测,在《江汉文明之五》,我专门对这个猜想进行了阐述。我认为叶家庙古城是神农氏在屈家岭文化时期的都城——寰城。

在距今4900年的时候,气温又趋向温暖,这个时期庙底沟二期文化出现,特色就是黑灰两系陶的出现。这是龙山文化、良渚文化和屈家岭文化在黑陶上的最早起源。所以庙底沟二期文化被看做是中原地区最早的龙山文化。实际上庙底沟二期文化在距今4800年的时候在中原消失了,而紧随其后的是在江汉地区,石家河文化兴起。那么这个庙底沟二期文化,就应该是神农族群一部北上与仰韶文化再度融合产生的新文化或者是神农氏再度统一中原地区所致。而石家河文化,是神农族群再次南归后进入石家河创造的。

石家河文化时期,才是江汉地区整体进入男性氏族时代的时代。因为石家河发现了巨大的陶制男祖。男祖的出现才是男性社会建立的标志。我说过,分间房屋的出现,男女合葬墓,都不能对社会性质是男性给出定论。

距今4600年,中原地区,在豫西、豫北、豫东都出现了河南龙山文化,而这个时期孝感的叶家庙被废弃了。

3、神农族群、神农氏族和神农氏

从族源上讲,神农族群的历史,要从神农族群的祖族——古华人(古夷人)糯农部计算起,其中还包括古华人和古夏人伏羲支系之间的融合历史。而古华人和古夏人都可以追溯到滇黔高原上的古华尼人古华尼人我也经常简称“尼人”。所以华夏族群最终的根在滇黔高原上的古华尼人里。古华尼人的历史,可以追溯到距今24万年~7万年以前。

以农业为线索,神农族群的历史可以从现代栽培稻的出现开始算起,因为现代栽培稻的出现标志着农业已经成为了人类生活的主要产业,神农族群从来就没有脱离农业,所以农业是神农族群固有的底色。基于此,神农族群的起源地在距今9000年的澧阳平原上,中心是彭头山。神农族群实际就是农业族群,敬农神。农神的起源是糯神,演变成傩神,再演变成农神。糯的种植具有专有性,并不是所有族群种植糯,所以其他农业族群把种植糯的族群视作神奇,就产生了原始的糯神。

神农氏族是神农族群的中心族群。神农氏族是古华人糯农部的一支与古夏人女娲伏羲支融合而成,这个时期有一个氏族统治权力从女娲伏羲氏族转移到神农氏族的过程。神农氏族的历史,可以从距今5900年算起。代表文化是仰韶文化庙底沟类型。

神农氏是神农族群的首领,后来神农氏成为了天下诸族群的共主。神农氏成为天下共主的时间,最早可以从距今5000年算起,到距今4500年,神农氏被黄帝轩辕氏代替为止。但神农氏的历史,是距今5900年到距今4500年,共计1400年。

神农族群最终回到了湖南。

四、女娲到西王母的演变

在女性姓族时代,中国最高的人神和人祖是女娲。神话里中国人是女娲用泥土创造出来的。在神统时代,女娲是神女而帝者。中国人迁到哪里,这个女娲神就跟到哪里,所以到处都有女娲神。但是在大洪水期间,有一支女娲族群被阻隔在豫东鲁西南的丘陵地区,处于大海之中。为了繁衍后代,这一支女娲族群回到了族内繁殖的状态,女娲与她的哥哥伏羲带头结婚了,女娲和伏羲一带头,其他族内兄妹也就跟着学习,人们消除了兄妹为婚的耻辱感。这一支就是古夏人的东进支——女娲伏羲族群。这是中华文明传递历史上很关键的一支。

而在南方,由于这次大洪水的影响,人们从平原撤回到四周的山区,被分成了多个支系,各自拥有各自的女娲。这个各自的女娲逐渐演变成了各自的女王,统治着各自的部族。那么女娲就成了南方众多的女儿国的女王之母,即王母。

在距今5600年后,神农族群迁回南方。这个时候神农氏男权族群,南方是女权族群。神农族群占据两湖地区的东北的随州、孝感地区,中女王国处于两湖地区的西南,在两湖地区形成了东西对立的局势。王母也就演变成了西王母了。东边的神农也就被称作了东王公了。

   在女权与男权对立期间,西王母可能居陈都(城头山),神农居寰城(叶家庙)。

五、湘汉城邦——中国从距今6300年开始就进入到城国林立和城邦对立时期

图片湘汉城国和城邦对立示意图

中国的国家时代到底怎么算?在古语中,的本意就是,所以的历史要从算起。那么也要从真正的城池算起。城国是由城池和附属的村邑构成的,所以城国也就是城邦。

中国最早的城邦,是城头山城邦,距今6300年。城头山城池建设的年代可以追溯到距今6300年。所以中国的国家化时代,要从距今6300年算起。距今6300年后,众多的城池在澧阳平原和江汉平原崛起,在距今6300年到4000年之间,两湖平原城邦林立,呈现中国古史记载的万邦林立的局面。

中国书籍记载在神农之世已有城池存在,如《汉书·食货志》载晁错言论:“神农之教曰:有石城十仞,汤池百步。”《汜胜之农书》亦云:“神农之教,虽有石城汤池,带甲百万,而无粟者,弗能守也。”。湘汉城邦证明了史书的记载是正确的。这个湘汉城池林立的时代,就开始于神农族群时代。

六、神农的统一:协和万邦自神农氏开始

在新石器时代,江汉平原经济发展是最快的地区。原因在于,新石器时代的江汉地区,是人类生活的最适宜温度区,气温适宜,风调雨顺,具有广泛的植被、水域和适宜于水旱两作的土地。江汉地区既有适宜于稻作农业的水田,也有适宜于旱作农业的旱地,成熟的农业生产确保了这里人口的繁荣昌盛。这里水域丰富,丘陵密布,动植物资源最为丰富,由于有更广泛的植被和水域,采集和渔猎经济比北方更为发达。同时期的北方,是黍作农业,不足以支持大量的人口的生存;同时期时期的南方更为炎热,并不有利于人类的生存。

在江汉地区,人们还培育出了新的旱作作物:稷(粟)。稷(粟)是由遍布江汉地区的狗尾巴草培育出来的,产量比黍更高。稷是楚地的语言。我在《气候变化和华夏早期族群的迁移和融合》和《新农业文明的开创者——神农氏》都谈过稷是楚地的发明。

我在《新农业文明的开创者——神农氏》一文中,对神农文化做了定义,神农文化的标志就是黑崇拜,黑陶是神农文化的标志性器物。

庙底沟是南(大溪文化、屈家岭文化)北(仰韶文化)文化交融的最前锋,具有文化融合的优势,这里最先形成了最早的龙山文化,所以庙底沟二期文化是龙山文化的发源地,而庙底沟二期文化的发源地在江汉地区的屈家岭文化,屈家岭文化接受了仰韶文化庙底沟类型的巨大影响。我把仰韶文化庙底沟类型定位为萌芽期神农文化,把庙底沟二期文化定位为形成期的神农文化,把屈家岭文化定位为成熟期的神农文化。龙山文化、石家河文化、良渚文化就是统一时期的神农文化。龙山文化、石家河文化、良渚文化在中国史前时期统一于黑陶的文化,就是统一的神农文化时期。神农氏是当时的天子不是虚言而是实情。

对于良渚文化的来源,我在《良渚古人是尼鸟,为古书记载之九黎》和《再说九黎和良渚》进行了论述。在种族属性和文化上,良渚文化属古华(夷)人文化圈,即良渚文化是两湖文明的附属文化。

七、华夏与三苗的分化:三苗是神农氏留于江南的遗民,可以看做是神农氏的别支

华夏族群和三苗的分化发生在距今4300年以后,以前没有三苗,三苗是从神农氏领导时期的华夏族群分离出去的。从距今4600年以后,神农政权开始重新逐鹿中原,政权的中心逐渐北移,到距今4300年后,石家河的统治中心地位逐渐丧失,石家河开始衰败,石家河对两湖地区的控制力减弱,也标志着神农族群对两湖地区的控制力在逐渐减弱。这个时期两湖地区的原居民在江南、江北逐渐发生了分化。在江南,由洞庭湖到彭蠡,原属于华夏族群的居民分离出来,在江南形成了三苗族群,三苗是没有随神农氏北迁的滞留于江南故地的遗民,可以看做是神农氏的别支。

在距今4300年以后,在江汉人口逐渐北移的过程中,三苗也随机进入到江汉地区。舜和禹,都残酷地镇压过江汉地区的三苗族群。实际上三苗与华夏的战争,与丹朱、驩兜有直接的关系,本质是华夏内部的矛盾。

八、夏后氏与伏羲女娲-神农氏一脉相承

从族源上讲,大禹与神农是一个族系。大禹所在的氏族是夏后氏,夏后氏是华夏族群的一支。《列子.黄帝篇》说:【庖牺氏、女娲氏、神农氏、夏后氏,蛇身人面,牛首虎鼻,此有非人之状,而有大圣之德。】,这句话说的就是伏羲氏、女娲氏、神农氏、夏后氏的图腾是“蛇身人面,牛首虎鼻”,是一脉相承的。

只是在神农氏为天子的时候,夏后氏是神农氏族群(华夏族群)的边缘族群,没有进入核心位置。中国从远古一直到西周,实行的是氏族统治,是宗氏族对子氏族的统治,氏族有权力位置的档次,导致氏族有亲疏贵贱之分。这种亲疏贵贱与氏族的力量有关,力量强大了,地位就会发生改变。夏后氏可能有一个从两湖西迁入四川再从四川东迁回两湖的过程。其进入权力核心的轨迹是四川汶川——湘鄂西(可能是崇山、崇阳、石家河)——中原嵩山——河洛之间立夏朝,最后是“河洛竭,夏桀亡”。

古人融合的办法,就是铁血征伐和认祖归宗(包含建立宗亲关系和姻亲关系,达到的目的是通过认祖建立统一的族系关系而实现族群的统一)。有人认为认祖归宗是后来的事情,其实不然,远古时期就是这样。族与族之间建立联系,是建立宗亲或姻亲关系,也许两族之间本没有宗亲或姻亲关系,但依靠建立宗亲关系或姻亲关系而认祖归宗,这个宗亲关系就建立了。在神农氏北移后,夏后氏一直活动于南方,大概是在帝尧时期,夏后氏的首领鲧通过认颛顼为父才与黄帝系的帝尧建立宗亲关系。

夏后氏的名称来源,要与神农的历史结合起来看。神农时代,定方位是坐南朝北看的。神农所在的华夏族群的中心在江汉平原,神农时期的天下之中在江汉。结合坐南朝北的方位坐标,处于南方边缘的夏后氏族,就是处于江汉的后方。所以夏后氏,就是华夏南方边缘地区的氏族的意思。中国远古到西周,实行的是氏族统治,就是氏族对氏族的统治。此时的夏后氏,离权利中心很远,是低级氏族。

附带说一下,夏桀和匈奴的关系,我信古人的解释。《史记.匈奴列传》说:匈奴,其先祖夏后氏之苗裔也,曰淳维。也就是说匈奴原是夏后氏的后代,淳维是匈奴的始祖名。唐代司马贞撰写《史记索引》有这样的考证:张晏曰淳维以殷时奔北边。又乐产《括地谱》云夏桀无道,汤放之鸣条,三年而死。其子獯粥妻桀之众妾,避居北野,随畜移徙,中国谓之匈奴。其言夏后苗裔,或当然也。故应劭风俗通云殷时曰獯粥,改曰匈奴。又服虔云尧时曰荤粥,周曰猃狁,秦曰匈奴。韦昭云汉曰匈奴,荤粥其别名。则淳维是其始祖,盖与獯粥是一也。我这里采用唐司马贞的考证。北方众胡族本来就存在于草原,在夏末商初失去政权的夏后氏一部分加入到草原也不是一件奇怪的事情。进入草原的夏后氏一部后来成为了草原的主体族群,建立新的匈奴也很自然。

九、成都文明是湘汉文明的附属文明

我一直有一个基本的判断,就是四川平原文明不会早于距今5000年。成都文明是迁入性文明,开始于距今4600年到4500年,因为在此之前,三峡水道还没有打开,川水不能下流,四川盆地实际就是一个大湖泊,长江上游的冰融性洪水和雨水性洪水被四川盆地拦截,囤积于四川盆地,这对长江中游下游的文明起到了保护作用,所以在进入冰后期后,文明的兴起地就在两湖平原上,从两湖平原延伸到江淮之间和环太湖流域,并北进中原,最后在神农时期形成大统一的局面。

成都文明与湘汉文明是共命运的。大约到距今4600年与4500年之间,川水囤积导致四川周边地震频发,在三峡形成了狭窄的水道,川水开始下泄,成都平原逐渐显露出来,文明开始迁入成都平原。宝墩文化在距今4500年左右出现在城都平原上。这个迁入的人口主要来自由湘汉迁入川东、川北山区的的居民。在距今4000年石家河文明于江汉地区消失的时候,成都平原上的文明也同时消失了,可见两地的文明是共命运的。

大家在把三星堆称作文明的时候,总是忘记了三星堆是没有文字的,这个事情在苏美尔文明上也一样,苏美尔文明的起源时间被认为是距今6000年,但此时苏美尔也是没有文字的。但在谈中国其他地区的文明史时,把文字这一条扣得很死,所以我对中国学界甚至世界学界很不理解。

为什么唯独对中国的三星堆如此客气呢?原因就是不少人从三星堆的独特性认定三星堆文明来自西亚,借此达到做实“中华文明西来说”的目的。为了达到做实“中华文明西来说”的目的,无限地把三星堆文明的时间拉长。其实三星堆一期处于新石器时代,与石家河文明还要晚。而且三星堆一期文明与石家河文明一起在距今4000年的时候消失了。前面已经说了,这个现象说明石家河文明要迁移,三星堆文明就跟着迁移,三星堆文明是石家河文明的附属文明。三星堆文明再度兴旺,并进入青铜文明,是在商代晚期(距今大约3200年到3000年)。大家要注意的是,在商代早期,江汉地区的文明就再度兴旺发达起来了,如湖北孝感的金神庙商代古城、武汉黄陂的盘龙城等,夏末商初就已经出现了,都比三星堆文明早。为什么出现这样的情况呢?我早就给了解释,因为夏后氏失去了中原政权,夏桀之子獯粥带领一部分族群到北方草原地带,重新融合草原诸胡人,建立了匈奴。而夏桀本人则回到了江汉,因为江汉是夏后氏的老巢(南巢)。我一向强调,夏末商初江汉地区出现的城池是夏城而不是商城。三星堆文明出现于商代晚期的原因,正好说明三星堆文明是从江汉地区再迁移去的。

三星堆的青铜人物造型与石家河时期玉器人物的造型有着惊人的一致性,在石家河玉人头像上,“纵目”的造型就已经出现了。所以我认为三星堆青铜人物造型是对石家河玉器人物造型技术的承袭和夸张性发展。

三星堆与西亚的联系,致命硬伤在于,三星堆在晚商时期出现高度青铜文明的时候,依然没有文字,如果是西亚人迁入了三星堆,西亚人不是变得愚蠢了吗?难道西亚人喝了孟婆汤忘记了自己的文字?这不是见鬼了吗?我一直在说,中国西部的文字不发达,有文字,但文字只用于祭祀,还有很多西部族群并没有掌握文字。而中国东部的文字发达。三星堆没有文字,我也可以断言,或者以后会发现文字,但也只能是少量的文字,这与中国西部族群的生活习惯是一致的。中国西部没有中国东部那么雅致。

中国古史对四川文明是有记载的,这里我就不重复了,因为无论对古史怎么无知的人,也会知道“蚕丛目纵”。

今年7月湖北发大水,我就看到了远古云梦泽的存在,所以我相信古代的记载和传说不会欺我。

黄饮冰2016817日星期五于孝感。华夏江汉形成说之九:协和万邦自神农氏开始。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