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波伏娃:风流的女哲学家

 新用户3536Meiv 2022-02-24

这个并不是标题党,也不是语不惊人死不休,而是相对全面地概括了波伏娃。

风流:红楼梦中的史湘云说:真名士自风流。很多人都是假清高。我觉得这词用在波伏娃身上特别合适。她不但是真名士,而且是真风流。风流这词如果放在法国,可以替代成自由、浪漫。当年波伏娃写出《第二性》这本书的时候,有人评价波伏娃是淫荡、女色情狂等等,所以,当年波伏娃引起的争议远远要大于风流的含义。最后我会画一张波伏娃和萨特及其他们情人之间关系的图,你会觉得现在明星所谓混乱的关系简直是小巫见大巫。当年波伏娃和萨特引发的存在主义思潮席卷整个法国。自由、反叛、放纵成为新一代年轻人的标签。

女:不仅因为波伏娃是女的,更重要的是,波伏娃是1970年代女权运动的重要理论家和先驱者,现代女权主义的奠基之作《第二性》就是她重要的作品。

哲学家:不明白波伏娃的哲学思想就无法理解她选择的人生。波伏娃把存在主义哲学思想贯穿于她的自传、小说、散文中,并且一生都在践行自己的哲学思想。

我们必须首先了解一下波伏娃的哲学思想和女权运动的社会贡献,让你觉得波伏娃是个正经人。否则,只剩下她和情人们复杂纠缠的关系,会让你觉得这个女人......嗯,我也不知道怎么形容了。

01波伏娃的哲学思想

01-1人是绝对自由的

波伏娃把哲学当成生活方式在实践,而不是构建严密的哲学体系。说波伏娃的哲学思想,不得不提存在主义,今天我们先不聊严肃的哲学思想,而是先说两个关于存在主义的两个故事。

在德国纳粹占领法国期间的一天,萨特(存在主义代表人物)以前的一个学生来找他指点迷津。1940年,也就是法国仍然在抵抗纳粹时,这个年轻人的哥哥在战斗中遇难了。之后,他父亲叛国投敌,还抛弃了妻子。于是,这个年轻人成了他母亲唯一的陪伴与支撑。不过,他真正想做的是加入流亡中的自由法国军队,反抗纳粹,有机会来为兄弟复仇,来反抗父亲,以及帮助解放他的祖国。可问题是,在获取食物都甚为艰难之时,这样做会把他母亲置于无依无靠的危险境地,也可能会让德国人找她的麻烦。那么,他应该做对他母亲来说正确的事,让她独享明显的益处,还是应该冒险去参加战斗,做对大多数人有益的事?

萨特的这个学生无论做什么样的抉择,都存在不确定性。既不确定参军是否真的能帮到任何人,也不确定离开母亲,母亲因此受到伤害。

这个学生试着倾听内心的声音,但是内心的声音也是嘈杂的,没有办法,他只好来找萨特。如果是你,你能给这个学生什么建议呢?

哲学家果然是哲学家,萨特说“你是自由的人,那就去选择吧——也就是说,去创造。”

萨特说,没有哪个古老的权威能够解除你身负的自由重担。你尽可以小心翼翼地去权衡各种道德与实际的考虑,但说到底,你都得冒险一试,去做点儿什么,而这个什么是什么,由你决定。

这就引出来存在主义一个核心的观点:人是自由的。但这种自由是有代价的,那就是你所做的所有选择,都需要你自己负责。但也有一个激动人心的事情:你可以成为任何你想成为的那个人。

从20世纪40年代中期开始,“存在主义者”便成了任何践行自由性爱和熬夜伴着爵士乐跳舞的人的代名词。年轻人和叛逆者把它视为一种生活的方式和时髦的标签。波伏娃、萨特和他们的朋友、同事、艺术家、作家、学生和恋人在咖啡馆里侃侃而谈,每个人都抽着香烟或烟斗,一边吞云吐雾,一边七嘴八舌地说话。

他们反叛传统、反叛权威,即使是服饰都要标新立异。他们还开创出一种存在主义发型——又长又直的发型,像溺水了一样。同时还穿着厚毛衣和卷起袖子的男士夹克。存在主义者穿着被人丢弃的衬衫和雨衣,一些人的穿戴像是原始朋克风格。最终,他们选择了最具标志性的存在主义服饰:黑色羊毛高领套头衫。(这不就是乔布斯那一件嘛)

在反叛者的眼中,资产阶级的一切都是不好的,一切桎梏和压迫都是应该被打破的。波伏娃乐于讲一个有关她朋友的故事,一个潦倒、嗜酒的德国艺术家,人称沃尔斯,他在这个地区游荡,靠着救济品和残羹剩饭为生。有一天,他和波伏娃在酒吧的露台上一起喝酒,这时,一个看着很富有的绅士停下来和他说话。绅士离开之后,沃尔斯尴尬地转向波伏娃,说道:“我很抱歉,那哥们儿是我的兄弟:一个银行家!”(我也想有一个这样的银行家朋友)

这就是存在主义塑造出来的自由与反叛的精神,这股精神在社会弥漫开来,产生了很多匪夷所思的结果。

01-2存在于本质

存在先于本质的意思就是,当你发现自己被抛入世界中后,你的自我的形成是一个过程,你持续创造自己的定义(或本性,或本质),而不是生下来就有固定的本质。简单来说,先有你的存在,而你的本质是你不断创造的,它是一个过程。(这句话对于理解波伏娃的人生选择至关重要)下面这几段,如果对哲学不感兴趣,可以直接跳过,不影响对全文的理解。

但其他客体或生命形式却不会这样。一个杯子始终是一个杯子,而人可以成为不同的人。人们总是喜欢用一些标签定义一个人,但那是错的,因为人始终会是一件正在加工的作品。人不断地通过行动创造自身,这一点根深蒂固地存在于人类境遇之中,以至于在萨特看来,它本身就是人类境遇,也就是说,人本质就是人自我创造的过程。

哲学上的三大问题,也是门口保安经常问的:你是谁?从哪里来?要到哪里去?在存在主义看来,人是这样的,只有填充进了什么东西,才会获得自己的本质。为什么人的存在可以改变?因为人并没有什么预定的本质,人的存在原本就是虚无,它的本质是“有待形成”的。人就像一个空壳一样,等待着被填充,而填充什么就是什么,想填充什么就填充什么,并且永远也填不满。因此也就说明了人是自由的。(存在主义哲学从“意识”开始,而意识是没有内容的。它反对笛卡尔的“我思故我在”,因为笛卡尔在说“我思”的时候,已经预设了“我”的存在。要先有“思”后才有我。存在主义哲学和王阳明的心学一样,都是从自我的意识开始思考的)

波伏瓦说:做自己并不意味着从出生到死亡都做同一个自己,做自己意味着,你总是处于“成为”自己的过程中,与同样在改变的他者一起不断改变。

如果下次保安再问你:“你是谁?”

你可以回答,我正在成为我自己的过程,看他能不能让你进去。

存在主义并不是凭空出现的,它也有一个发展的过程。在西方哲学史中,存在主义经常从克尔凯郭尔讲起。在他看来,人的存在是在先的:是我们做每一件事的起点,而不是一个逻辑推演的结果。我的存在是主动的:我经历存在、选择存在,这先于我可以做的任何关于我自己的阐述。再者,我的存在是我的:是个人的。克尔凯郭尔的“我”,是一个好辩、痛苦的不合群者的“我”。

另一位存在主义先驱就是尼采。尼采说上帝死了,是人类杀死了上帝,现在,我们只能靠自己了。正确的生存方式,不是我们去信仰什么,而是要全情地投入到我们自己的生命之中,把握好每一个时刻,它是什么样,我们就怎么活,不要希望任何东西有所不同,也不要藏匿对他人或对自身命运的愤怒与仇恨。

尼采和克尔凯郭尔创造了存在的一种新定义,那就是选择、行动和自我肯定,并对人生的痛苦和困难做了研究。而且他们还引入了一个坚定的信念:哲学不只是一份职业,而是生命本身——个人的生命。

波伏娃用个人主义和离经叛道的观点,为人们提供了众多理由,去拒绝传统和改变生活。

01-3他人即地狱

他人即地狱有两个基本含义:一是,因为每个人都是自由的,但人和人相处过程中,总会有一个人不是自由的,会妥协、退让甚至是失败,那么这个人就不是自由的。人和人相处都会为争夺这种自由而斗争。“绝对的恶”就是不承认他人的自由,把他人物化,进而进行折磨与杀害。二是,在他人评价你的一瞬间,比如说,他评价你就是一个什么什么样的人,这时他就把你定格在那里,你在他那里不会再有新的变化,就像死去了一样。所有存在主义者都拒绝他人贴的标签。当萨特因1945年的抵抗活动被授予法国荣誉军团勋章,以及1964年被授予诺贝尔文学奖时,他都拒绝了,1982年,波伏娃以同样的理由拒绝了法国荣誉军团勋章。

不得不强调一下,波伏娃的哲学思想和存在主义侧重点不同,甚至有一些相反的观点。但是我觉得这些存在主义主流观点能更好地解释波伏娃人生的选择。

02波伏娃和女权主义运动

谁也不是靠几个哲学思想活着的,人都有自己的生命历程,波伏娃也不例外,她之所以会接受存在主义,一定跟她的成长生活相关。

波伏娃生于1908年,当时的法国也是一个非常传统的社会,可以用两句话来简单总结一下波伏娃的童年,波伏瓦童年便是“你不能做不得体的事情”和“你不能看不适合你的书”。因为波伏瓦的母亲成长于一个管教极其严格的环境中,女修道院的道德教育把她训诫得相当古板。所以管教波伏娃的严厉程度也可想而知。

波伏娃的父亲因为家道中落,变成一个爱赌博、整天酗酒,失魂落魄的人。而她的母亲不得不精打细算、紧衣缩食,还得忍气吞声,努力扮演一个贤妻良母的角色。

因为女修道院的道德教育,波伏娃的母亲不断地奉献和牺牲,另一方面又苦苦对抗自由被剥夺的痛苦。一个人该如何解决这些冲突和矛盾?到底是应该自我奉献地过一生还是只为了自己过一生?这些问题一直萦绕在波伏瓦的脑海里。

另一件事也深深地影响了波伏娃的思想。9岁年,波伏娃和同学扎扎成为了好朋友,扎扎古灵机怪、生性活泼。后来扎扎对学习的兴趣越来越浓厚,扎扎不想要那父母给她准备的25万法郎的巨额嫁妆,而是想去索邦大学念书,她的父母对此很是费解。经过波伏娃介绍,扎扎和梅洛庞蒂认识相恋,(梅洛庞蒂后来也成为大哲学家),但扎扎家里人反对。

一方面,扎扎很清楚自己深爱着梅洛-庞蒂,但是另一方面,她并不想违抗自己的母亲。可怜的扎扎日渐消瘦,不久就病了。扎扎在诊所里呆了4天,高烧依然不退。等到波伏娃赶过来的时候,扎扎已经去世了。这件事给波伏娃很大的打击。

波伏娃说:扎扎和梅洛-庞蒂都把自己的苦难神圣化,试图通过苦难来磨砺自己,而不是去寻找真正的始作俑者:那该死的礼数。

波伏瓦见证过她父母之间完全不平等的关系。父亲花天酒地,母亲忍气吞声。作为一个女孩,她反对被当作“女孩”来对待。后来波伏瓦失去了好友扎扎,扎扎死于父母的反对、礼俗和世俗的偏见。波伏瓦也见证过自己的朋友在非法堕胎手术之后感染住院。

这些都让波伏娃感觉男性将女性定义为“他者”,并将她们归入另一个等级:第二性。于是在波伏娃41岁的时候写出来被称为“女权主义圣经”的《第二性》。《第二性》重新定义了男性和女性的关系。这本书完全可以被列为当代最伟大的文化经典之一,可以与查尔斯·达尔文(重新定位了人类与其他动物的关系)、卡尔·马克思(重新定位了高级文化与经济学的关系)和西格蒙德·弗洛伊德(重新定位了意识与潜意识的关系)的著作平起平坐。

《第二性》其中有一句名言:“女人不是天生的,而是后天成为的。”波伏瓦认为每个女人的经历都是一种成为的过程,而不是一本紧紧合上的书。所以波伏瓦想要在书里展示女性对她们生活经历的描述,展示她们在整个生命过程中被“他者”化的过程。

很多女性都从波伏娃的著作中受到鼓舞,1989年,纪录片《波伏娃家的女儿们》搜集了一些女性的故事,讲述了在20世纪50年代、60年代和70年代读过波伏娃的著作后,她们的人生所发生的变化。比如其中的安吉·佩格,她是生活在埃塞克斯镇的一位家庭主妇,某天在书店随手拿起《第二性》后,一直读到了凌晨4点。她首先读了关于家务如何将女人与世界隔绝的一章,然后又返回去读完了剩下的内容。这是一个人生因为发现了一本书而被改变的故事。到第二天早上时,佩格已经决定了生活要改变的方向:她丢下拖把和掸子,去了大学读哲学。

那几十年中,波伏娃引领着女性在生活中做出了非常巨大的改变。西蒙娜·德·波伏瓦的一生成了一代又一代不再满足于“通过男人的梦想来实现梦想”的女性成功的象征。波伏瓦是20世纪女权主义的代表声音,她的思想很明显地改变了立法进程和许多人的生活。

03波伏娃和萨特

波伏娃和萨特的传奇故事想必很多人都知道。当年萨特在法国巴黎高师是明星一样的人物,一方面是因为哲学功底好,另一方面是总爱开各种各样不成体统的玩笑。萨特想约波伏娃,但波伏娃想戏弄一下萨特,于是让她妹妹赴约。后来波伏娃才和萨特见面,一整天波伏瓦都在谈论莱布尼茨关于形而上学的论文。也许这听起来并不像是一个爱情故事的开头,但是那之后的几周里,波伏瓦和萨特之间还是擦出了火花。

那时候,有人称赞波伏娃“她有一颗卓越的心灵!她真实、勇敢、叛逆,美得与众不同,有自己的风格,我从来没有见过哪个女人能像她一样。”。“年轻时的波伏瓦有一双令人销魂的眼睛,她非常漂亮,声音有一点点沙哑,但是这让她更迷人了,而且她有一种不自知的美”。

波伏娃:风流的女哲学家

而那时候的萨特,身高只有一米五五,佝偻着背,嘴唇像石斑鱼一样下翻,面颊凹陷,耳朵突出,双眼望着不同的方向,因为他几乎失明的右眼严重散光,时常会向外游离。

波伏娃:风流的女哲学家

你能想象出这样一个形象吗,但萨特的才气是掩盖不掉的,在国家哲学教师资格考试中,萨特得了第一名,波伏娃得了第二名。波伏娃在认识萨特的13天后,波伏瓦在日记里写道:“他理解我,能看透我,我被他迷住了”。

波伏瓦和萨特发现彼此有很多相似之处,除了对哲学的热爱,他们对文学也有着相同的兴趣,而且都想要在文学上有所成就。他们俩对各种哲学观点和文学典故都信手拈来,而且默契十足,从来不需要对彼此解释什么概念或者讲述故事情节。波伏瓦和萨特两人都是从小就梦想着长大后成为作家。

波伏瓦和萨特除了一起学习,也渐渐开始一起去河边的书报摊散步,有时候是去电影院看电影,或者去酒吧里喝着鸡尾酒听爵士乐。

有一天,萨特和波伏瓦在卢森堡公园一起散步。那个下午他们的对话启发了无数后人试图去效仿。波伏瓦和萨特在那个下午讨论,他们都不想被传统的婚姻关系所绑架,因为他们认为人是不断发展的,也是一个不断完成的过程,怎么能被固定的关系所规定呢,于是他们订立了一个契约。作为彼此的伴侣,永远不结婚。除了彼此以外他们可以有别的情人,并且他们许诺会告诉对方所有的一切。他们认为去除掉婚姻这个外在的约束,那么,如果他们还愿意在一起的话,一定是真正的感情,不管这个感情是什么,那也一定是真实的。波伏瓦和萨特从一个两年的契约开始,每过两年就要确认一次,是否还继续这种伴侣关系。

实际上他们相伴了51年,从萨特24岁开始,到75岁去世,两个人真是相伴一生。因为他们不只是爱人,还是精神的挚友和事业的伴侣。这样一段不受约束的开放关系,以“自由”为基础,也真正的体现了萨特和波伏娃的人生哲学。那就是人是自由的,你可以成为你想成为的那个人。他们也没有对这种关系做本质性的规定,没有束缚在这种关系中,没有让这种关系阻碍个人的发展,彼此独立。实际上,在这段开放的关系中,两人都感受过猜疑和嫉妒的痛苦,萨特有过许多情人,有一次差点和别人结婚。波伏瓦也有过好几位情人,曾经写过一本小说献给其中一位。下面我们就看看他们之间的关系有多混乱,看看什么叫真风流。

04波伏娃和她的大家族

波伏娃管她的情人都叫做大家族成员。这个大家族成员不断的扩大,之间的关系也越来越复杂,看着让人眼花缭乱。我试着做了一个波伏娃情人关系图。

波伏娃:风流的女哲学家

雅克:雅克是波伏娃的表哥,虽然雅克只比波伏瓦大6个月,但是他接受了很好的教育,而当时只有男孩子能接受到这种教育。波伏瓦被雅克的自信满满迷住了。有天雅克送了一块彩色玻璃给波伏瓦,上面还刻着她的名字。两个小孩子决定要在上帝的见证下结为夫妻,波伏瓦甚至称呼雅克为自己的未婚夫。毕竟之后的十年里,波伏瓦都觉得自己将来真的会嫁给雅克。在波伏娃21岁的时候,波伏娃还在雅克

萨特之间犹豫。波伏瓦写道:“同时爱着两个男人,一点也不好玩”。但波伏娃和雅克志趣并不相投,最后雅克和别人结婚了。

勒内·马厄:在1929年,波伏瓦邂逅了一位让她为之倾倒的巴黎高师男学生,这个人叫勒内·马厄。在自己的日记里波伏瓦则给他起了一个充满爱意的昵称:拉马。马厄成为波伏瓦的第一个情人。在那个时候,波伏瓦很确信自己爱上了萨特,但是她也爱着拉马,而且她可能还爱着雅克,她用不一样的方式爱着他们。

萨特:这个人我们前面说过。

奥加尔:这是一个女孩,我不得不把性别加上,因为以后的关系会更加混乱。1934年波伏瓦邂逅了一个名叫奥尔加·科萨基维奇的学生,这个女孩后来使得她和萨特饱受争议和猜疑。波伏瓦在自传《盛年》中记录了奥尔加,她和萨特也把奥尔加写进了各自的小说作品里:波伏瓦《女宾》里的泽维尔和萨特的《自由之路》里的伊维奇都是以奥尔加为原型创作的角色。波伏娃真心喜欢奥加尔,奥加尔美貌过人,有一头金发,皮肤白皙。但是,这时萨特也疯狂迷恋奥加尔。这让三个人的关系非常尴尬。

他们还制定了一个谁可以在什么时候见谁的时间表,因为他们既想要两人会面,也想要三人一起的时光,于是他们安排了名为“全体出席”的会面。(真有创意)

奥尔加对波伏瓦的感情“越发炽烈”,但是奥加尔一直都不愿意和萨特上床。奥尔加和波伏瓦的肉体关系也让萨特觉得十分挫败。

万达:(奥加尔的妹妹)萨特追求奥加尔不成,转而去引诱奥加尔的妹妹万达,以挽回尊严,后来成功了。

博斯特:萨特的得意门生之一。博斯特比奥尔加还小六个月。博斯特出生于一个清教徒家庭,博斯特个子很高,嘴唇丰厚,乌黑的头发衬着绿色的眼睛。波伏瓦和博斯特有一段长达十年的激情澎湃的爱恋。

波伏瓦和萨特在一起时候,波伏瓦还在上床睡觉之前写信给博斯特:“我特别渴望见到你,我的爱,我的爱,我多么希望能够和你抱在一起。

博斯特在和波伏娃在一起的时候,同时在追求奥尔加,并且最后和奥尔加结婚了。

有一年,波伏瓦、萨特和博斯特一起去了希腊旅行。他们在房顶上睡觉,一起远足,被太阳晒得不成样子。有时候波伏瓦和博斯特两个人单独出去一起游泳,而萨特会在咖啡馆里工作或者给万达写信。

比安卡(女):波伏瓦的学生都对波伏娃印象深刻。因为波伏瓦总是打扮入时,她穿着丝绸衬衫,化着妆去上课。波伏瓦对自己的课堂掌控得很好,常常不看笔记直接脱稿讲课。因此吸引了她的学生比安卡。在一个学期结束以后,波伏瓦和比安卡也不再是师生关系了。她们俩一起去了法国摩文山区,进行长距离的远足。走了一天的路之后,波伏瓦和比安卡找了一间便宜的小旅馆,挤在一张床上。在这次旅行中,比安卡写道,她和波伏瓦终于有了肉体上的关系。

不但如此,波伏瓦、比安卡和博斯特还一起去上萨瓦省远足。

波伏瓦把比安卡介绍给萨特认识,后来萨特开始追求比安卡,他们成为情人关系。

娜塔莉(女):娜塔莉是波伏娃的学生,后来娜塔莉追求波伏娃,后来成为波伏娃的情人。

朗兹曼:洛德·朗兹曼的是萨特秘书的朋友,人很机智。朗兹曼当时27岁,幽默风趣,一双蓝眼睛尤其迷人。此时,波伏娃已经43岁了,朗兹曼开始追求波伏娃,最后成为情人。朗兹曼没有钱,波伏娃让他搬过来一起住,这是波伏娃人生中第一次和她的情人一起住。他们一起生活了七年,他也是波伏瓦唯一一个用亲密的第二人称“tu”去称呼的情人。

阿尔格伦:1997年,波伏瓦写给她的美国情人纳尔逊·阿尔格伦的信件出版。这些信件的出版让大众看到了一个他们意料之外的波伏瓦:一个温柔敏感的西蒙娜,饱含激情地给情人阿尔格伦写情书,而且这些情书比之前写给萨特的要热情百倍。

如果说我不羡慕波伏娃,我自己都不信。

05总结

波伏娃的一生都在践行她的哲学思想,一个人永远处于蜕变之中,永远在成为什么的路上,不被关系羁绊,不被世俗偏见桎梏。勇敢、真实、自由,但是也为此付出了很大的代价,受到了很多的侮辱和辱骂,这也是存在主义主张,在享受自由的时候,必须要承担由此带来的责任。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