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淇畔古迹:千年“奉仙观”

 新用户91998270 2022-02-24


   寺庙是我国的艺术瑰宝库,是我国悠久历史文化的象征。淇河两岸保存了各个朝代的历史文物,在诸多文物保护单位中,寺庙占一半,可谓之“历史文物的保险库”。这些历史文化遗存渗透到我们生活的各个方面:如天文、地理、建筑、工艺美术、书法、雕刻、文物、庙会、民俗等等.各地一年一度的庙会如火如荼,不仅丰富了各地的文化活动,同时促进了地方旅游业的发展。

从广义上来说,寺庙是宗教共有的,在佛教中,就有许多种称谓:“寺”,最初并不是指佛教寺庙,从秦代以来通常将官舍称为寺。

在汉代把接待从西方来的高僧居住的地方也称为寺,从此之后,“寺”便逐渐成为中国佛教建筑的专称:如五龙镇的福兴寺、阳台寺、蟾房寺、龙泉寺、金堂寺、南泉寺、金仙寺,临淇镇的淇河寺、雷音寺、石门寺、清泉寺、禅堂寺。

是尼姑居住道场的专称:如五龙镇的弥陀庵、清虚庵。

 还有石窟,那是开凿在山崖上的石洞,是早期宗教教建筑的一种形式,如五龙镇福兴寺后的玉女行宫石窟、弥陀庵的观音石窟、合脉掌的佛教石窟,临淇镇的龙泉寺石窟。

在道教中,称谓也很多:道教创立之初,其宗教组织和活动场所皆以“治”称之。又称为“庐”、“靖”、也称为静宝。在南北朝时,道教的活动场所称呼为仙馆。

北周武帝时,道教活动场所的称呼叫“观”,取观星望气之意,如五龙镇的奉仙观、灵泉观、洞真观,临淇镇的修真观。到了唐朝,因皇帝认老子为祖宗,而皇帝的居所称为“宫”,所以道教建筑也称为“宫”了,如五龙镇的玄天宫、三元宫、玉虚宫和临淇镇的地母宫。

其它还有叫“院”、“祠”的,如五龙镇的龙神祠、关帝祠、五圣祠等、党将军祠等。儒家则称之为“庙”、“宫”、“坛”。基督教称之为“教堂”,在五龙只有一座基督教堂。淇河两岸历史上遗留下的寺庙遗存有数千座,五龙临淇达一千余座,其次还有淇河沿岸的东姚镇和鹤壁市遗存也是相当的多。这些历史文化许多都还埋没在民间等待着我们去挖掘,近年来笔者花费了大量时间去民间拓印、抄录古碑文,询问乡老,整理了一部分资料。响应国家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号召,笔者将分期为大家一一做下介绍。

                       奉仙观

奉仙观位于林州市五龙镇北部,创建年代已无考证,据说奉仙观是淇河岸边最早的道观。

笔者每年都要数次去看奉仙观,2013年时看到刚从居民家中送来的一块石碑,是乾隆四十六年《重修玉帝庙三官庙创建仙姑堂》碑记,碑上记载着“古岩州有奉仙观,林志所载也,”岩州是什么地方呢?百度搜索一下你就会看到,隋开皇十六年(596),置岩州,治林虑县(即今河南林州市),领林虑、临淇、淇阳等县。由此可见早在1400多年前就已有了这座道观,据年长者叙说,文革时期观内好几座蛟龙碑被破坏扔到观前的水沟中,曾有人见到上面落款为唐代和金国年间。

说起奉仙观很多人都不知道,但是要说“庵昂”(林州方言)却是无人不知无人不晓。奉仙观坐北朝南,坐落在风水家统称的“九龙口”处,风水家说这一带要出一位帝王。老百姓传说南蛮子为了破坏此风水,在此修建了一座道观,供奉玉皇大帝,“天上一帝,人间十王”玉皇大帝在此坐守这里便不会出帝王了。

百姓们常说“一寺照一庵,”这里叫庵昂,正对赵官村的龙泉寺。我们都知道寺是住和尚的,庵是住尼姑的。笔者认为这里叫“庵昂”说法不合理,因为这里是道教圣地,就是住也是道姑,怎么会住尼姑呢?据奉仙观现存明清古碑记载,这里历朝历代住的都是道士,灵泉观大朝国碑的背面记载“零泽村奉仙观于志道、孔志安、刘志深、张志宽等道长名号,”至于为什么叫作“庵昂”那就不得而知了。

1952年,拆除奉仙观庙内神像,建立高小,招收全公社学生,现在很多退休老干都是从这里走入了社会,他们能清楚的回忆出当时的建筑规模。

奉仙观为三进院,山门中间为天王殿三楹,据说这座殿宇还是历史上保留下来的,殿顶用的瓦、勾檐、滴水、脊兽等构件还是明清时期遗留下来的,据年长者叙说屋脊上曾有多层的楼阁和陶俑。殿内供奉四大天王,两壁上绘有魔家四将图。

天王殿前有座刚修的小庙一楹,里面供的是王灵官。东边有一侧门,上面有显眼的三个大大字“俸仙观”两侧一副对联是:“龙头凤尾青山怀抱,中华文化时代传承,”近代所建。

穿过天王殿就是前院了,前院三楹主殿是老君殿,近代所建,殿内供奉道家鼻祖老子(太上老君)。

东殿三楹武圣殿,青砖青瓦偶尔有修补的筒瓦是红色的,滴水和瓦当都是有着非常精美行龙浮雕,殿内供奉三国时期关羽。

西殿三楹文圣殿,供奉孔子。

靠近天王殿的西边有一楹观音堂,根据碑文记载起初应该是仙姑堂。

        据老人们讲,老君殿东侧原有一鼓楼,现存建筑是近代重建的鼓楼,只是少了个鼓。

绕过老君殿,穿过机械厂的过厅,后边便是玉皇殿了,玉皇殿也是三楹,是近代所建,供奉着玉皇大帝,托塔天王、太白金星,原来有日游神和夜游神了,现在被换成了哪吒和不知名的神祇,根据明代崇祯十二年《奉仙观新修碑记》记载,主持史净全感到玉皇殿没有神龛,他独发善心为玉皇大帝增加了神龛一座,并重新金桩了神像。

约20年前有位农民在种地时发现地下埋了一只大石龟,当时他把这一消息告诉了大家,由于石龟体积太大所以一直没有挖掘,2015年善男信女们商量着要把石龟挖掘出来,他们找来了倒链,发动了多名参与者,把石龟移到了老君殿前,在龟背上的碑槽里发现了几个瓷碗碎片,她们小心翼翼的把瓷碗对合,可以清楚地看见每个碗底都有“奉仙观记”四个字,笔者亲自去看过几次,由于学识浅薄不能断定是什么年代,这座石龟也很别致,与常见的龟座大有不同。

随着时间的推移,这座历经千余年古刹经过了无数次的重修,保存下来完整的文物是少之又少了。偶尔有八十余岁的老年人徒步前来游览,这里曾经是他们的学堂,如今只剩下香烟缭绕的祈祷了。碑记上记载的三官殿和其它建筑至今也没有着落,真心的希望奉仙观有一天能恢复昔日的辉煌。

作者简介:薛帅,男,汉族,1990年生,林州市五龙镇薛家岗村人。毕业于河南省工艺美术学校,从事民间文化研究,考古、民间故事及民俗风情的收集、拓碑,研究、点校古碑文已达十余年,常年耗费大量时间,冒着生命危险翻山越岭、跋山涉水到寺庙遗址考察、拓碑,为保护历史文化遗产。期间,先后发现了淇河两岸十多处历史文化遗存。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