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陈人斋:撰文写史,守护乡村文化记忆

 窗前有树905 2022-02-24

▲退休后,陈人斋坚持读书、看报、写作,有时甚至会写到深夜,写作早已成了他生活的底色。

▼陈老的《笔耕集》

本报记者元 萌文/摄

10万余字的温岭箬横《街龙头文史简编》,汇集了村庄发展变迁的珍贵史料,凝聚了村民与社会各界人士的心血。主持编写的九旬老人陈人斋,深入挖掘当地素材,经多方走访、求证,几易其稿才完成。

陈人斋1932年出生于温岭街龙头村,1952年参加工作,曾于当地的横湖小学、城北区小、县“五七”工农兵学校、松门中学、箬横中学等校任书记、校长。1992年退休后,陈老笔耕不辍,著有回忆录《无悔人生》,主编了《箬横中学校志》《高龙中学校志》《云浦陈氏文化》《云浦陈氏宗谱》《草根心语》《歌谣俚语新篇》等。

编史谢恩

2020年4月,陈人斋了解到街龙头村要编写村史,深觉义不容辞,便主动担下主持编史的重任。

“我是土生土长的街龙头人,对家乡历史比较了解。写好街龙头村的历史,也是为了留下我们的文化根脉。”陈人斋说,“人不能忘本,编史也是为了谢恩。”

着手编写之前,村里专门召开文化座谈会,20余名老干部聚在一起,立足村庄的发展史,为之后的编写工作厘清脉络、筹备素材。

2020年5月,陈人斋开始正式投入到村史编写工作中。“早在2000年时,我已经写过4万余字的村史初稿,当时的手稿也起到了参考作用。”

编史是件劳心劳力的工作,他回忆起当时都是边写边访,打过的电话、留下的草稿不计其数。像是历任“两委”班子任期前后年限、公社化前后体制演变的时间节点等,都需要深入查阅相关资料,逐一反复校正;像是古街、古庙、古宅、古书院等文物古迹,也需要查清来龙去脉,有遗存的都要拍照留底。

在村干部与村民们的大力支持下,经过3个多月的潜心编写,陈人斋终于完成了4万余字的第一稿。他笑称这是迈出了编史的第一步。

第一稿完成后,陈人斋一边继续走访充实资料,一边征求专家、群众意见,不断扩容提质。如将《人民日报》等媒体报道列入附录,将老街、新街、古宅、村牌、票证等历史资料拍照存档。第二稿完成后已达7万字,内容上也更精细了。

为了确保文史质量,陈人斋专门邀请曾参与过一些方志编校工作的林复初、王建平审稿修正,以写志的规范对村史予以订正,使之更加完善。

最终的定稿总计达10万余字,附图片14页。《街龙头文史简编》分为组织篇、社会篇、经济篇、教育篇、古迹篇、文化篇、民俗篇及附录,是记录街龙头村发展历程的珍贵文史资料。

退而不休

从2008年起,陈人斋每年年底都会将自己一年来的作品、所做工作汇集成册,命名为《笔耕集》。他在退休后也一直保持着记录整理的习惯,有时甚至会写作到深夜。

陈老翻开《笔耕集》,详尽的记事仿佛将伏案写作、笔耕不辍的岁月再度重现。写作,往往在日积月累中最见力量。

退休之后,他说自己始终坚持三件事:“一是坚持编书写史,二是坚持服务老教师、关心青少年的'一老小’工作,三是坚持读书看报,关注自己的身心康健。”

数十年如一日的坚持,朴素却足见毅力,写作已成为陈人斋生活的底色。1994年受箬横中学委托主编校志,时隔十年再度续写。2000年主编《夕阳红诗集》、2002年和2007年分别主编《祝您健康》与《健康天地》丛书,助推温岭市退教文化事业发展。

2007年,陈人斋参与《温岭市非物质文化遗产普查成果汇编》的搜集编写工作,贡献了“双孝坊”“李凤姐”“告龙”等多篇传说故事,以及望云书院、挖花调、老谜语、歌谣俚语等共50余篇。2008年至2009年他参与编写《温岭市志·箬横镇》,负责分写教育、文化、人物篇。

此外,陈老热心谱牒研究工作,2009年主编18万字的《云浦陈氏文化》,2010年起第九次续修宗谱,主编《云浦陈氏宗谱·总谱卷》《云浦陈氏谱序·综合卷》,编修《云浦陈氏世系录》共15卷(房),为宗族留下了宝贵的史料。

在陈人斋的个人回忆录《无悔人生》中,记录了他情系文化、回馈社会的点滴。他所写下的不仅是一部个人史,更是时代变迁下共同的文化记忆。

“阳光雨露三十载,铺路育苗老有为。撰文写史书成卷,生活充实身心健。”陈老曾在《退休三十年 有乐亦有为》的纪念文章中写下这样一句自我吟草,也是他这些年来退而不休、醉心文化的真实写照。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