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赵妙果连载787:真正厉害的人,不是看穿别人,而是能看到自己的盲点

 道德经学用 2022-02-24

《道德经》第三十三章 明人修养

【原文】

知人者智,自知者明。胜人者有力,自胜者强。

知足者富,强行者有志。不失其所者久,死而不亡者寿。

【译文】

认识别人者智慧,认识自己者高明。战胜别人者有力量,战胜自己者强大。知道满足者富有,顽强前进者有志气。不丧失根基者长久,身死而精神不亡者是真正的长寿。

第一层面,本章的关键点是讲人——讲大成功的人。

首先,真正厉害的人,不是看穿别人,而是能看到自己的盲点

本章开篇,老子就直言相告:“知人者智,自知者明。胜人者有力,自胜者强。”老子是说:要做一个明白人,眼睛既要向外看,也要向内看,更要做到内外的和谐统一。但生活中,多数人是处在无明状态中的。“无明”并不是不聪明,而是没有明心见性,忘记了真正的自己和本真。所以,能看穿别人,这不算厉害,那只是小聪明而已;真正厉害的人是“自知”——也就是能把自己看穿,能看到自己的盲点。所以,有自知之明的人很可贵!

“知人者智”中的“知人者”表示了解别人的人;“智”表示聪明、灵活。这四个字的意思是,要了解一个人的情况,比如他能否成为自己的合作伙伴?能否作为自己成家立业的人选?值不值得深交?这需要我们有一定的心智,才能从别人的一举一动、一饮一啄中,发现蛛丝马迹,进行准确判断。

“知人”可以分为以下六步:

第一步:知人之智——就是清楚别人有多少智慧、有什么才能、擅长什么。

第二步:知人之德——就是清楚对方的德行怎么样。因为才华是翅膀,但德行是指南针。有才华但方向错了,有时造成的危害会更大!

第三步:知人之用——就是德才兼备还不够,知人必须从“德、能、用”三方面综合考虑,也就是说要把一个人摆在合适的位置上。比如淤泥放在室内就是碍眼的垃圾,但若放在池塘里,就能滋养出圣洁美丽的莲花。

第四步:知人之机——就是无论用人、交友、还是修道,都讲究“时机”。不对机,有时不但事倍功半,甚至还会徒劳无功。如果能在对方最需要的时候、以他能接受的方法,让他根据自己的天赋性格填写出自己生命力量方程式的愿景目标,那就像以前是我们推着一辆熄火的汽车往前走,自己累,汽车也累;而现在是汽车自己打着了火,动力十足地奔向了目的地。

第五步:知人之毁——就是我们生命中会出现很多人,有的人是成也萧何、败也萧何。用这样的人,一定要慎重。

第六步:知人之败——就是知道这个人有可能在哪些方面失败?失败比毁灭的后果要好一些,但我们也要尽量引导他避开这个“坑”。

以上这“知人六步”,其实就是让别人做最擅长、最容易成功之事。如此,别人成功了、幸福了,那我们也跟着成功了、幸福了。这样,也才能确认自己是不是属于“自知者明”的范畴。

所以,老子说的“知人”,不是让我们去利用人、使唤人或把人分成三六九等,而是让我们“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然后与他人取长补短、和睦相处、共同发展——即使他人有毛病、有缺点,那我们也要帮助他人改正缺点,发挥优点,让他到达自己合适的位置,这才是圣人“常善救人,故无弃人”的道理。同时,这个认知不能是僵化的!因为人是不断变化发展的,我们也需要不断更新、不断完善对他人和对自己的认识,这样才能使自己变得更好和更完美。

其次,“自知者明”是升华自己人生格局的重要转折点。

知人难,有知人之智更难,但“知人之智”却不是人生的最终目的。因为知人之智,用古人的话来讲,只是“凡人之智,能见已然,不能见将然”——毕竟,如果一味向外探索,那大千世界、芸芸众生的变化无穷无尽,我们终其一生也不可能做到全部了然于胸、善加运用。所以,老子接下来讲了“自知者明”,这是把“知人”引申到了“自知”上,“自知者明”也是升华自己人生格局的重要转折点。

所谓自知之明,就是一个人既能够看清楚别人的优缺点,又能借以省视自己秉性之长短,然后择善而从,这才能算是真正有智慧的明白人。这样的人知道自己有什么才能,了解自己天性中的长短板,也明了自己未来朝什么方向发展最好。要知道,人一定要在自己擅长的事情上发力,因为做擅长的事更容易起欢喜心、更容易有进步、更容易持久,因此也更容易成功——其实,每个人的天赋都是老天为我们特别定制的一条成功之路!只有了解到这一点,才是真正的自知。

“自知”可以分为以下四步:

第一步:知己之智——了解自己的性格能力,知道自己的优势劣势。其实,我们自己最喜欢的而且利他的那件事,通常就是自己的天份所在。

第二步:知己之志——明确自己这辈子的志向,为自己的志向而感动、而热血沸腾。这个世界上,有梦想的人永远是最幸福的!

第三步:知己之失——知道自己哪些方面存在不足、容易产生过失或需要弥补。这样在实现自己梦想的路上,我们就会变得谦虚谨慎、有备而战,就会主动去寻找能与自己互补的伙伴和资源。

第四步:知己之得——知道自己的不足和优势;也知道自己什么时候该进,什么时候该退。不忘初心,才能不计较一城一地的得失,最后方得始终。

所以,有自知之明的好处是:第一,不会埋怨别人;第二,担当起自己的人生,担当起自己的使命。这就是迈出了成功人生的第一步!

再次,“自知”就是给自己准确的定位。

生命的意义不仅是认识您自己,更在于创造您自己。毕竟,是我们自己与自己整天朝夕相处、形影不离,世界上还有谁会比自己更有可能了解自己、改变自己呢?

但人为什么还会不自知呢?不自知的主要原因是周围的诱惑太多!老子在《道德经》第十二章中说:“五色令人目盲,五音令人耳聋,五味令人口爽,驰骋畋猎令人心发狂”;在第四十六章中又说:“罪莫大于可欲,祸莫大于不知足,咎莫大于欲得”……这些都是为了告诉我们:由于诱惑太多,所以激发了人们的贪欲,搅乱了人们原本平静淳朴的心,以至于让我们迷失了本性,忘了自己到底是谁——而因贪欲所导致的失道,也是社会混乱的罪恶根源!

那么,如何对治这些问题呢?人能“自知”吗?怎样才能做到“自知”呢?老子在第十九章中开出了一剂醒世良方,即通过“绝圣弃智,绝仁弃义,绝巧弃利”,最后达到“见素抱朴,少私寡欲”。要想“自知”,就必须扪心自问、求诸于心。所以,我们首先要排除干扰、去除诱惑,让自己的心静下来,做到“致虚极,守静笃”。这时候,你才能逐渐消除心灵上的层层遮掩,渐渐认清自己,去体会:

我是谁?

我要的究竟是什么?我一定非要这些不可吗?

什么可以让自己有真正的幸福感?

世间真正有价值的究竟是什么?

我离得开这世界吗?这世界离得开我吗?

我从哪里来?要到哪里去?

我为什么从那里来?我怎样到那里去等等。

想清楚了这些,一个人就可以“自知”了,“自知”了也就“明”了。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