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中国人的“面子”文化

 12345csdms 2022-02-24

2016-12-20 13:16
图片
图片

“和”文化在中国人的社会交往中无处不在。节庆聚餐,一群人需按照地位、年龄、亲疏远近围坐一起,和煦热闹。年节拜会,主人笑容满面、迎来送往,客人寒暄问候、和气一团。和谐的人际关系,和睦的亲友情谊,都是中国人社交文化的重要目的。

“面子”与中式礼仪密切相关。前秦时期,礼就是起源于祭祀的礼仪,后来逐渐演变成世俗礼仪。孔子曰“不知礼,无以立”。儒家的“礼”既是一套外在的礼仪规范,也是个人内在的自我评价。

学者成中英曾指出,“面子是个人之成就被认可的形象,它与自我修养的目标,即他的社会声望和影响相关,在儒家体系中是个人道德规范(礼)的社会延伸。”中国人的社会取向使人表现出顺从他人、不得罪人、符合社会期望以及忧虑别人意见的行为,以便获得他人赞许,维持良好人际关系。这就是中国人的“面子”。

林语堂认为,“面子触及到了中国人社会心理最微妙奇异之点,是中国人调节社会交往的最细腻的标准。”中国人在交往中采取“适当行为”以及允许社会资源被他人使用,是赢得社交面子的两个途径。

图片

中式“面子”与西方社交礼貌存在巨大差异。以邀请为例,英式邀请礼貌源于尊重个体文化的“不要打扰他人”,而中式邀请礼貌源自于集体文化中以低姿态换取整体和谐

对于中国人来说,在邀请中塑造一种和谐的氛围最重要。因此,中式邀请行为往往演变为劝说过程——如果邀请被拒绝,他们就会一而再地邀请,直至对方接受。这种行为会被认为是真诚的、礼貌的,也就是中国人常说的“给面子”。虽然如此,被邀请者也需要谦虚的推辞一到两次,最后以皆大欢喜的方式接受邀请,这才符合中式礼貌的“给面子”。

对于英国人来说,邀请的重点则在于是否能够在最后达成一致的意见。邀请无论是被接受还是被拒绝,只要是坦诚礼貌的,都可以被接受。

图片

“和”与“和谐”就是中国社交“面子”文化的前提与目的。在中国世俗社会中,“面子”与尊重、身份、地位、权力、声望存在千丝万缕的联系,有时甚至相互等同。为了不伤面子,中国人通常不会直接拒绝邀请或者赞美,表现得谦虚则被认为是礼貌行为。正所谓“君子无所争”,“君子矜而不争”。对于中国文化来讲,保护对方的面子就是维护自己的面子。面子所体现的“和谐”精神,是中国文化中“避免冲突、维持平衡”特质的现实显现。

图片

图片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