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孙永兴 | 祖师山

 常熟老李jlr5mr 2022-02-24

祖 师 山

孙永兴

记得,文革大串联,我住某地学生接待站,同房间杭州,南京,无锡三个学生,天雨无事,神聊海吹。

杭州人说:“我们杭州是有名的天堂,南高峰相对北高峰,岳王庙相对于谦墓,山外青山楼外楼,西湖歌舞几时休。你要是心情烦恼,到西湖边走走,一会儿工夫,一切郁闷都飞爪洼国去了。”

南京人不服:“你们西湖哪有我们玄武湖大?南京,六朝故都,十里秦淮,桨声灯影,醉了古今多少文人名士,中山陵前,谁不顶礼膜拜?”

无锡同学不肯落后,说:“西湖,玄武湖,不过是玩赏小湖,就像阳台上放的一簇盆景。我们鼋头渚的太湖,名列全国五大湖,烟波浩淼不见边,那才叫真山真水。我们的顾恺之是国画的祖师爷,我们的李纲是抗金的统帅,'风声雨声读书声,声声入耳;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关心’,东林书院,谁人不知,哪人不晓?”

我是常熟人,小地方出来的,笨嘴拙舌,只能这样说:“商代末年,中原有两位王子,三次推让国王权位,千里奔波,来到我们常熟,开创了吴国文明。那是三千多年前,是有史记载的第一波开发江南潮流。那时你们杭州西湖还是个芦苇荡,土著们,大概还处在'挖洞穴居’的蛮荒阶段。如果你到我们常熟的祖师山上,那么一站,身后翠峰似屏,脚下壁立百仞,眼前尚湖万顷碧波。河川如带,田畴坦荡,水天一色。这时,就会知道什么叫'锦绣江南鱼米乡’。”

的确,祖师山前这个镜头,是常熟的脸面,是常熟美的集中凝聚,是走遍天下难觅其匹的特写镜头。

祖师山上,最高的土墩,俗称望海墩,知道典故的,叫它“齐女墓”。那是有来历的:春秋末期,列国纷争,出了好些德高望重的贤达名流,最为著名的贤达有五位:郑国子产,晋国叔向,齐国晏子,鲁国孔子,吴国季扎。其时,齐国的实权已被田氏垄断,姜姓国王齐景公和丞相晏子苦苦支撑局面。

齐景公的小女儿佩服晏子的才能,想嫁给晏子。齐景公说,这事好办,我就去晏子家说亲。晏子的妻子迎出来招待景公,景公对晏子说,你的妻子又老又丑,还是把我的女儿嫁给你吧,我的女儿年轻貌美,水葱似的。

晏子说了一段很著名的话:我妻子嫁我的时候,也是年轻貌美,水葱似的。大凡女子嫁人,把自己的年轻貌美和将来的老丑一揽子托付给丈夫。我接受了她的托付,年轻貌美时,是我妻子,老丑了,还是我的妻子。齐景公碰了一鼻子灰,婚事就这样吹了。事见《晏子春秋》。

这时的吴王阖闾,在流亡楚将伍子胥的辅佐下,成了暴发户,如日中天。他想称霸中原,便拉拢齐国,跟齐景公成了儿女亲家。齐女嫁到了吴国。但这个姑娘暗恋着晏子,跟吴公子一起,知识水平落差太大,郁郁寡欢。吴王在姑苏北城造了九层城楼,让齐女登高望乡,消解愁思。后人把苏州北门称为齐门。齐女在门楼上望见常熟虞山,说,死后要葬在虞山,以便更近地眺望家乡。不久,她去世,按照遗愿,殡葬在这里。

还有一说,齐女墓是辛峰亭所在的那个高阜。望海墩在山巅,一般陵墓很少造在山的峰巅。此说也有一定的道理。齐女是姜尚的嫡传后代,传说姜尚在尚湖垂钓,故名尚湖,这不太可信。尚湖名字的来源是否和齐女殡葬于虞山有关?这倒是值得考虑的。还有一说,齐女峰是三峰中间一峰,即三峰寺所在的山坡。

祖师山,山名来源于山顶的那座祖师庙。外乡人到这里,会感到疑惑:那祖师庙明明是藏海寺,是一家佛教寺院,这和道教的神灵“祖师”有什么关系呢?古人把天上的星星,分成东南西北四大块,东方星系,称青龙,南方星系称朱雀,西为白虎,北为玄武。玄武龟形。唐代的“玄武门之变”,其实就是北门之变,南京的玄武湖,其实就是北湖。玄武之神也叫玄武大帝,也叫真武大帝,就是“祖师”。

道教中,派系繁多,其中有“玄武派”,也就是祖师一脉。祖师山上的祖师庙,是明代正德年间,常熟举人褚应韶建造的,初名真武庙。到嘉靖年间,嘉靖皇帝的宰相,常熟人严讷,得到皇帝赐给他的真武像和泥金彩绘斗姥,他把它们供奉在真武庙里,皇帝还给真武庙题名“报国院”,但是,乡人还称这庙为“祖师庙”。

这里有皇帝的东西。祖师庙的名声响彻大江南北,善男信女纷纷云集于此,香火鼎盛。与严讷同时代的李诩在《戒庵老人漫笔》中记其盛况:“四方进香者以万计,殆所谓一国之人皆若狂者乎!”。祖师庙所在的山随之更名为“祖师山”。

祖师庙东边,有一佛教小庙,也建造于明代,叫“拂水东庵”,据说,过去叫“觉海庵”,和相邻的“祖师庙”相比,这小庙的香火分外冷落。但是,“三十年河东,三十年河西”,“六十年风水轮流转”。到了清代,皇上笃信佛教,排斥道教,上有所好,下必甚焉。清初,被皇上尊为“国师”的玉林和尚来此主持,并赐金葬母,建大慈塔于大悲殿后,小庵迅速扩张开来,成了颇具规模的“藏海寺”。而道教的“祖师庙”日益萎缩,乾隆年间,被“藏海寺”吞并。但是,老百姓仍把这两庙并一庙的藏海寺称作“祖师庙”。

我小时候见到的祖师庙,山门形如三个城门洞,里面没有四大天王,有一个泥塑黑脸神像舞着剑,坐在半墙上,比真人略小。这神像和山门大概是原来“祖师庙”的遗物。里面大殿供奉的都是佛像,没有道教神仙。这座庙宇在文革中,夷为平地,文革后重建藏海寺,就看不出道教的影子了。但是老百姓还是称它“祖师庙”。

这座庙宇,真所谓,道教播下的种子,佛教收了香火。值得一看的,“祖师庙”东边有一水潭。上世纪六十年代以前,潭边有半亩水稻田,和尚年年耕种,它不受旱涝影响,年年丰收。据说,这是“常熟”名称的来历。

“祖师山”名称来自“祖师庙”,这名称不应该早于明代嘉靖年。那么,之前,这座山叫什么名字?叫锦峰,山前居民称它“美女峰”。

常熟山各山峦各有名称:仲雍墓那个山峦,叫虞山;维摩寺所在山峦称箬帽峰,祖师山为锦峰,后面的鹁鸽峰又名后山,尾部还有独立的小山。

传统的说法:常熟山古名乌目,因商末周太公次子虞仲让国南来建勾吴,去世后葬此山,遂改名为“虞山”。

这个说法是有漏洞的。漏洞有二,其一,泰伯、仲雍让国南来江南,远在信史之前,文字记载极少,何以知道之前的山名叫乌目?其二,仲雍不是虞仲,他们是两个人,虞仲是仲雍的第四代孙,根本不葬在这里。

宋代的范成大,为补救这个漏洞,作了如下的解释:

虞仲,《史记》:“武王封周章弟虞仲于周之北夏墟,是为虞仲”。《史记正义》引《周本纪》云:“古公有长子曰太伯,次曰虞仲”。《左传》云:“太伯、虞仲,文王之昭”。按,周章弟亦称虞,当时周章弟名仲,初封于虞,号曰虞仲。然太伯弟仲雍,又称虞仲者,当时周章弟封于虞,仲雍是其始祖,后代人以国配仲,故又号始祖为虞仲。

范成大的这一番话如果还不够明白的话,我就用大白话解释一下。商朝末年,泰伯,仲雍让国流亡到江南,泰伯建立了勾吴国,是第一代君主。泰伯死后,没有儿子,仲雍接任第二代君主,仲雍的子孙很兴旺,以后的君主都是仲雍的后代。这样一来,泰伯不就绝了香火了吗?仲雍根据民间“过继立嗣”的传统习惯,把当上吴王的子女过继给泰伯,作为泰伯的后裔。吴王的次弟继承仲雍的香火。到了周武王灭商建立西周,分封列国,勾吴王已经传到仲雍的第四代子孙周章手里,当然,他继承的是泰伯的香火,周武王正式封他为吴王,勾吴改名为吴。那还有仲雍的香火怎么办?武王封周章的次弟仲为虞国的国君,叫虞仲,封地在黄河北岸的山西平陆县。这个国家直到春秋初期,晋献公用“假途灭虢”之计,而被灭掉。倒霉的国君,就是“辅车相依,唇亡齿寒”的虞公。其谋士百里奚,后被秦穆公所用。仲雍的嫡嗣封为虞国的国君,追封上去,仲雍也就成了虞国的鼻祖,他丧葬之山,便称虞山。

另一种说法:虞,即为“隅”,指江海的角落。海虞,也就是海隅。

发表于2010第一期《常熟田》

图片

图片

作者简介

图片

作者简介:孙永兴,笔名虞城憨憨,谢桥中学退休教师,近年搦笔属文,报刊发表散文、小说、传记等二百多篇,各类得奖三十余次。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