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这款备受瞩目的第二代“治愈系”抗癌药,获突破性疗法指定!临床试验正在招募

 基因药物汇 2022-02-24

2021年10月4日,Zai Lab(再鼎)与Turning Point Therapeutics(转折点)联合发布了声明,称FDA授予了其共同研发的创新药物,第二代NTRK抑制剂瑞波替尼(Repotrectinib,TPX-0005)突破性疗法称号,用于治疗曾经接受过1或2种TRK抑制剂治疗后疾病进展的患者

两家药企表示,将在2022年上半年进行的大型会议上,与FDA讨论针对该适应症的进一步计划。

瑞波替尼是一款多靶点的抑制剂,能够作用于ROS1、TRK和ALK,从靶点上来说和被称为“治愈系”药物的第一代NTRK抑制剂恩曲替尼比较相似。不过,作为第二代的药物,瑞波替尼对于初治和第一代靶向药物耐药的、NTRK以及ROS1等类型的患者,都能够发挥出色的疗效。

目前,瑞波替尼已经公布了一部分临床试验结果。其中,截至2020年7月10日第二阶段六个队列数据结果为:

患者基线治疗

缓解率

ROS1阳性,未接受过ROS1抑制剂治疗,最多1线化疗或免疫治疗

86%(6/7)

ROS1阳性,曾接受过1线ROS1抑制剂治疗,曾接受过铂类化疗

40%(2/5)

ROS1阳性,曾接受过1线ROS1抑制剂治疗,未接受过铂类化疗

67%(4/6)

ROS1阳性,曾接受过2线ROS1抑制剂治疗,未接受过铂类化疗

40%(2/5)

NTRK阳性,曾接受过NTRK抑制剂治疗

50%(3/6)

此后第二部分试验的分析结果显示,Repotrectinib治疗15例ROS1阳性初治非小细胞肺癌患者的整体缓解率为93%。汇总Ⅰ期及Ⅱ期临床试验数据,Repotrectinib的整体缓解率达到了91%

恩曲替尼耐药?瑞波替尼方案接棒,疗效再续17个月!

作为一款广谱抗癌药,恩曲替尼的适应症范围很广,在众多接受过这款药物治疗(临床试验)的患者当中,有一位44岁的男性涎腺类乳腺分泌性癌(MASC)患者。

2012年底,这名患者因右腮腺肿块就诊,接受了右侧腮腺切除术,并通过活检确诊了MASC。尽管手术成功,但他的疾病迅速复发,并再次接受了两次切除手术,以及放化疗。

2015年,患者的癌症发生了肺部转移,同时辅发病灶已经发展至晚期。基因检测的结果显示,这名患者属于ETV6–NTRK3重排

他尝试了克唑替尼治疗,但疾病持续进展,最终,他尝试了恩曲替尼的临床试验。但即使接受了这款“治愈系神药”的治疗,且效果达到了预期,患者的治疗过程也并非一帆风顺。

恩曲替尼为这位患者带来了6个月的缓解期,但是很快疾病再次进展;

患者再次使用多柔比星治疗,但未能得到有效控制;

此后患者使用了恩曲替尼与曲美替尼(Trametinib,一款MEK抑制剂)的联合方案,疾病仍然无法得到控制,癌细胞“疯长”了整整两个月;

辗转之下,患者最终加入了瑞波替尼(Repotrectinib,TPX-0005)的临床试验之中。

最开始,患者用药的剂量是每天40 mg。这个剂量已经使患者的疾病得到了有效的控制,仅仅开始用药的几天内,肿块就开始肉眼可见地明显缩小!

右侧脸颊、颈部淋巴结、胸壁结节、肺内结节以及胸膜结节,多个区域内的肿块都开始明显地缩小,最终肿瘤缩小比例达到了82%

但在治疗6个月后,他的肿瘤又有了再次长大的趋势,病情再次进展。专家们分析之后,当机立断地采用了新的方案——将瑞波替尼的用药剂量,逐步提升到了160 mg每日两次

病情再次得到控制,癌细胞的生长又一次得到了有效的遏制。至病例发布时,患者已经接受了超过17个月的治疗。

他表示,自己并没有经历太痛苦的不良反应,只有轻微的1级周围感觉神经病变。

难以逃脱的耐药,用第二代药物“克服”

对于癌症患者们来说,“耐药”就仿佛是高悬头顶的达摩克利斯之剑,尽管尚未发生,但却时时刻刻展现着它的威胁。

分析拉罗替尼(红色折线)恩曲替尼(蓝色折线)治疗患者的缓解持续时间(DoR)以及无进展生存期(PFS)图形,我们可以发现,随着时间的推移,越来越多的患者会对原本疗效非常显著的药物发生耐药,疾病进展,进而不得不寻求另一种治疗手段来控制病情。

但好在,越来越多的“第二代”、“第三代”甚至“第四代”治疗药物已经问世,为耐药患者提供了有效的选择。

即使筛选失败、无法参与Repotrectinib的临床试验项目,我们也会为您寻找其它合适的新药,尽可能地做到让每位患者都有药可用。

“汇”抗癌系列

患者与新药之间,只差这五步

参加临床试验前一定要了解的三件事

癌症发生率提升的原因有哪些?

“第一次”诊疗,将决定患者最终的生存期

你尝试过这些能让晚期癌症患者活5年、7年的药吗?

“治愈”还是“有效”,或者“临床缓解”?

*基因药物汇提醒:本文中涉及的药物及方案仍处于临床研究阶段,数据来源为已经发表的论文或会议摘要,仅供专业人士参考,不能作为真实世界应用效果的保障。新药临床试验应在医生或专业人士的指导下进行,基因药物汇不建议患者自行使用本文中涉及的任何一款药物。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