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谈到毛泽东,多数人喜欢谈论他的军事思想,谈到经济时,有的人甚至认为毛泽东不懂经济。 本人以为,毛泽东是近现代最伟大的经济学大师。 毛泽东的经济思想,概括起来,一句话、两个字:养人。 养人是毛泽东经济思想的出发点和落脚点。 也即是说,所有经济活动的目标,归根结底是养人。 毛泽东的经济思想与他的军事思想没有天然的界限,他的经济思想与他的军事思想几乎是同步发展的,从他独立领军时起,就开始了他的独立经济学思考。 我们将毛泽东的经济思想大体划分为三个时期。 第一时期:井冈山和瑞金时期 毛泽东的独立领军是从秋收起义开始的,起义失败后,他带着仅剩的八百余人退守贫瘠的井冈山地区。到了井冈山地区之后,这八百余人的生存条件非常差,有一首歌唱出了当时的情况: 毛委员和我们在一起 红米饭那个南瓜汤啰嘿啰嘿 挖野菜那个也当粮啰嘿啰嘿 毛委员和我们在一起啰嘿啰嘿 餐餐味道香味道香嘿啰嘿 干稻草那个软又黄啰嘿啰嘿 金丝被那个盖身上啰嘿啰嘿 毛委员和我们在一起啰嘿啰嘿 心里暖洋洋暖洋洋嘿啰嘿 红米饭那个南瓜汤啰嘿啰嘿 挖野菜那个也当粮啰嘿啰嘿 毛委员和我们在一起啰嘿啰嘿 餐餐味道香味道香嘿啰嘿 穿草鞋那个背土枪啰嘿啰嘿 反围剿那个斗志旺啰嘿啰嘿 毛委员和我们在一起啰嘿啰嘿 天天打胜仗打胜仗嘿啰嘿 穿草鞋那个背土枪啰嘿啰嘿 反围剿那个斗志旺啰嘿啰嘿 毛委员和我们在一起啰嘿啰嘿 天天打胜仗打胜仗嘿啰嘿 后来,朱德加入了井冈山红军队伍,贫瘠的井冈山养不了这么多的人,怎么办? 去赣南建立新的根据地,也称瑞金根据地。 “打土豪,分田地”成为当时红军发展经济的一部分。 为何要“打土豪、分田地”呢? 因为在漫长的封建社会,土地高度集中,少数地主土豪掌握了大量的土地,而广大农民缺乏土地,没有土地,他们生活贫困,无衣无食,经常在死亡线上挣扎。 “每个人都有生存的权利” “一方土地养一方人” 这是一种很朴素的人文情怀,正因为有了这种很朴素的人文情怀,所以“打土豪、分田地”就是必然的。 农民要活下去,地主土豪也要活下去,让每个人都能活下去,就成为那个时候毛泽东制定经济政策和土地政策的出发点和落脚点。 对于当时出现的“富农分坏田,地主不分田”这种过左的土地政策,毛泽东进行了及时的纠正。 为此,毛泽东写出了《才溪乡调查》、《寻乌调查》、《反对本本主义》。 没有调查研究就没有发言权,这就是他在这一时期作出的著名的论断。 我们可以看到,他的经济思想支撑了他的军事思想,因此,在他的亲自指挥下,前三次反围剿取得了巨大的胜利。 有些人将第五次反围剿纯粹看成是军事上的失败,事实上呢,经济上也是失败的,失败的原因当然是制定和执行不切合实际的土地政策带来的结果。 ![]() 第二个时期:延安时期的经济思想。 与井冈山、瑞金差不多,延安地处陕北,地瘠民贫,养不了那么多的军队,也养不了那么多的公职人员,于是毛泽东适时地提出了“自己动手,丰衣足食”的口号。 如果换成别的人,可能就是拒绝吸引全国各地进步青年到延安去,理由也是相当充分的,延安养不了这么多的人。 但毛泽东没有拒绝任何人,无论是前来延安的进步青年是地主少爷、千金小姐,还是农民工人的儿女,他都一视同仁地接纳,并安排生活和工作,同时也鼓励他们开展生产。 “军民大生产运动” “陕北的好江南——三五九旅南泥弯开荒种地” …… 根据相关资料显示,毛泽东不仅鼓励别人种田种地,而且自己也亲自种田种地,在繁忙的工作间隙,开垦了一块属于自己的菜地。 贫瘠的延安,不仅没有被贫困和围困吓倒,相反,还成为中国进步青年向往的革命圣地! 第三个时期,新中国成立至毛泽东逝世。 这一时期,毛泽东的经济思想争论最大,然而,本人认为,这一时期是毛泽东经济思想最为精华的部分。 军事工作暂时告一段落,全中国经济工作全面铺开。 经济工作的首要问题,还是四万万五千万人的吃饭问题。 养人,成了所有经济工作的重中之重。 不仅要养国民党遗留下的百万级的军政人员,还要养大量的共产党的军政人员。 一个馒头分成两半,大家你吃一口,我吃一口,虽然可能都吃不饱,但也不至于有人饿死。 大家同心协力,共度难关。 中国人口也就在这样的环境下稳步地增长着,从一九四九年的四万万五千万,增加到一九七六年的九万万三千万,年平均人口净增长超过一千七百万人。 而最近的人口统计数据显示,2021年中国人口净增长48万人。 这种差距……有点儿大了。 什么叫以人为本的经济思想? 养人!因为需要养人,才需要发展经济。 反过来说,如果不需要养人,发展经济有什么意义? 纵观毛泽东时代,无论工业,还是农业,或者商业,养人是第一位的,效益是第二位的。 比方说,原来的工厂就是“大工厂,小社会”。工厂对工人的生老病死都得负责,不仅负责工人本人的生老病死,甚至家属的生老病死也要负起相当一部分责任。 一些大型工厂里,不仅有托儿所、幼儿园、小学、中学、大学,甚至有养老院,疗养院,娱乐场,体育场,等等。 农村也基本差不多,生产由集体组织,粮食按人口和劳动能力实行双重分配制度,既保障能养活一定数量的人口,又保障具备劳动能力的人获得更高报酬,激发他们的劳动积极性。 村村有小学,乡镇有中学,县市有中等专业学校,省城有大学。 还有各种隐形福利,比如合作医疗,有益于保障养人制度的实施。 正是基于“养人”这种朴素的经济学思想,支撑了那个时代的高速发展,积累了大量的社会财富。 这些财富后来流向何方?相信大家都是有目共睹的。 社会是复杂的,尤其是一个新生的国家,当原有的社会制度被打破,社会利益重新分配时,既得利益者总是不甘心原有的利益被削弱,甚至是被剥夺,总在找各种机会反攻倒算。 一些曾经的功臣也会被糖衣炮弹击中,褪化变质。 那些摇着笔杆子的,从旧社会过来的文人,或者新生代的文人,就成了他们的代言人。 他们用所谓的文学作品,把艰苦奋斗、奋发图强的时代描绘得一团漆黑,把精神奋发、同甘共苦的人民群众,描绘成萎靡不振、心怀鬼胎的小丑,而闪亮着人性光环的,全部都是那些地主少爷、千金小姐。 对于这样的一些文学作品,很多人只看到表面现象,尤其是经历过那个时代的人,似乎认为他们这些文学作品很写实,缺衣少食,家徒四壁,的确是那个时代的真实。然而,他们不能体会到文学作品的社会意义,并不在于对社会现实的表达,而是作者思想的一种深刻体现。 说简单一点,文学作品中的生活只是外衣,所表达的作者思想才是实质。只有能认清文学作品的思想才算是看懂了文学作品。 这种思想的核心就是对那个时代的反攻倒算。伤痕文学的全部意义就在于此。 养人的经济思想对于今天的人们来说,似乎是天方夜谭,以追求效益为中心的经济思想已经占据了社会的主流。 因此,本人认为,毛泽东是近现代以来最伟大的经济学家,他的养人的经济思想,前无古人,后无来者。 亲,你能理解毛泽东的经济思想么? 2022-2-23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