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古代功劳很大的良臣名将,如何才能功高不震主?三种情况下可以得到善终

 嘉陵江一滴水 2022-02-24

中国古代,由于皇帝担忧皇权受到威胁,所以对很多功劳很大的共臣良将十分猜忌。所以,很多功高震主的能臣良将无法得到善终。还留下了“高鸟尽良弓藏,狡兔死走狗烹,敌国灭谋臣亡”的哀叹。

但事实上,历史上功高不震主的人,还是非常多的。而且很多功高不震主的人,还因此得到了善终。不但他们生前没有受到太多的磨难,身后的名声也会很好。包括他们的后人,日子也不差。那么,为什么“功高震主”这样一个定律,在这些人身上不起作用呢?

我认为,功高不震主,主要有三种情况。下面,我们选择相关的代表人物,分别来分析一下。

(张良)

第一种情况:功成后急流勇退的人。代表人物是王翦、张良。

在秦末统一战争中,王翦的功劳是最大的。六个国家的统一,几乎都与他或者他的儿子王贲有关。正因为与他有关,因此,他在秦朝的军队里,具有极大的威信,士兵们都听从他的安排。所以,作为君王的秦王嬴政,对他显然是很担心的。特别是在进攻楚国的时候,把60万大军交到他的手里,秦王嬴政就更加不放心了。

王翦为了让秦王嬴政放心,在前往楚国之前,多次向秦王要地,表明自己打完仗以后是会回来的,并且还是会告老还乡的。这样,王翦一开始就向秦王嬴政释放了这样的信号,秦王嬴政自然不会担心他了。而且王翦说到做到,他灭掉楚国回来后,果然就告老还乡,不再出山了。也就是说,尽管他在军队里有很高的威望,但是他截断了自己和军队的联系,从而使秦始皇特别放心。

张良的功劳也是非常高的。刘邦把张良的功劳列在第一位,可见对他的认可。但是张良帮刘邦夺得江山后,非常的低调。刘邦想封他为万户侯,但是他拒绝了刘邦的分封,请求刘邦把他们两人初次见面的那个小地方封给自己,表明自己永远“不忘初心”。此后辞官不做,一心求仙访道,把自己变成一个方外之人。

正因为张良不留恋权力,懂得功成身退,所以刘邦才会非常信任他,对他多有照顾。以至于后来,吕后对朝中大臣都不信任,但他唯一信任的是张良。

(曾国藩)

第二种情况,追求道德完善的人。代表人物是诸葛亮、曾国藩。

诸葛亮在刘备死后,几乎掌控了蜀国的所有军政大权。他的功劳是非常大的,但是作为皇帝的刘禅一直没有怀疑过他。刘禅不怀疑他,与刘禅自身的性格有很大关系,但是也与诸葛亮追求道德完善有很大关系。

诸葛亮在整个执政和领军过程中,始终不牟取自己的私利。他并没有任人唯亲,唯一一次“任人唯亲”就是重用了马谡。但是最后,因为重用马谡的错误,诸葛亮自己对自己进行了严厉的惩罚。可见他在道德上对自己是严格要求的。

作为一个封建社会的臣子,诸葛亮在道德要求上最重要的一点,就是他对皇帝刘禅极为恭敬,从来没有做过僭越的事情。而且,除了他自己以外,他几乎没有重用和培养自己的家族势力。他的儿子诸葛瞻,还是在他去世后,朝廷才开始重用他。要是诸葛亮一直活着,这个儿子可能几乎不能发挥作用。

从这里也可以看出,诸葛亮道德模范的力量。如果他像霍光那样,死后自己的家人,可能立刻就被皇帝给拿下了。

曾国藩组建湘军,打败了太平天国以后,他立刻就退出了在湘军中的职务,把湘军完全送给朝廷,不让私家军成为国家的威胁。

同时,曾国藩从30岁开始,便努力追求道德完善。曾国藩也在这种追求中,成为中国封建社会“最后一个圣人”。

正是他这样做,朝廷一点儿也不担心他,他也因此得到善终。

(尉迟敬德)

第三种情况,是和皇帝搞好关系的人。代表人物是常遇春、尉迟敬德。

常遇春自从跟随了朱元璋以后,一直对朱元璋忠心耿耿,多次在战场上舍生忘死救朱元璋。有一次,朱元璋的船搁浅了,他不顾自己船的安危,拼了老命把朱元璋的船撞进水里。总之,任何时候他都要把朱元璋的性命放在第一位。这一点,和历史上的韩信完全不一样。朱元璋对这样忠心的人,也是非常赞赏和肯定。常遇春死后,朱元璋甚至给他画了一幅穿龙袍的画像。

尉迟敬德对李世民也是忠心耿耿,多次在战场上把李世民救出来。所以,尽管尉迟敬德后来功劳很高,而且还不低调,为了排位的问题,把皇亲国戚眼睛都差点打瞎了。但是李世民一直觉得他是忠臣,一直护着他。而尉迟敬德也因此得以善终。

以上的分析我们可以看出,功高并不一定震主。功高震主,那是因为权力变大的缘故。如果一个大臣约束自己的权力,不对皇帝构成威胁,他们的结局,其实也都是很好的。

(参考资料:《中国通史》等)

图片如有侵权,联系删除。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