减法生活:为生活做减法,为思想做加法。 这个世界上唯有两样东西能够深深地震撼我们的心灵:头上璀璨的星空与心中崇高的道德律。——康德 自律才能自由。 ![]() 念念不忘,必有回响 《五灯会元》记载有这样一则故事: 因为战乱,普陀寺的众禅者决定迁移庙址。 在迁徙途中,只有豫通大师一人坚持早课,从不荒废。 有人劝曰:“此处无佛,大师可不必如此。” 豫通大师答一偈子曰: “此处无佛,我心有佛。既诚我心,是诚我佛。” 减法生活说: 举头三尺有神明。 天地有自己的规矩,万物有自己的法则,懂得敬畏,是人生修行的根本。 一个人心存敬畏,那么必然“身有所正,言有所归,行有所止”。 ![]() 02心存敬畏,乃行有所止 曾国藩曾说:心存敬畏之心,方能行有所止。 敬可生虔诚,畏则出戒慎。 有敬畏,便会有底线、知进退、少贪念,少私欲,渐渐能活出美好的品格来。 对天道有敬畏,方可以顺势而行,趋吉避凶。对地道有敬畏,方可法地之厚德,成宽博之心。对人道有敬畏,方可同气相求,同声相应。 对生命有敬畏,才会珍惜生命,活在当下。对祖先、父母、师长有敬畏,则可使家道兴旺,师道传承。 在红尘喧嚣的社会里,只有心存敬畏,不分心,不浮躁,不被欲望所扰,素简从心,谦逊平和,才能保持内心的执著和清静,活出生命的从容和淡定。 如同教养一样,真正的敬畏之意也大抵如此:根植于内心的修养,无需提醒的自觉,以自律为前提的自由,替他人着想的善良。 慎独,需要一个人持久的自律。有了目标和方向,便要经得起干扰和诱惑,懂得克制,更要懂得什么能为,什么不能为。 保持一颗敬畏之心,不放纵,不逾矩。 ![]() 03 真正成熟的人,懂得克制自己 罗曼·罗兰说:“真实的、永恒的、最高级的快乐,只能从三样东西中取得:工作、自我克制和爱。” 一个真正懂得克制的人,能够克制自己的欲望,克制自己的情绪,克制自己的感情和前进的步伐。 心有猛虎,细嗅蔷薇。懂得克制的人,生活丰富而不沉迷,感情充沛而不肆意,脚步紧凑而不匆忙,思想独立而不失控。 耶胡达·阿米亥的《人的一生》中写道:“人的一生没有足够的时间去完成每一件事情,没有足够的空间去容纳每一个欲望”。 欲望,是永远满足不了的。现实生活中,很多人不懂得欲望的克制,爱慕虚荣,贪图享乐,故常常会走入把自己和别人进行比较的怪圈。 比吃、比穿、比行、比住,比车子、比妻子、比孩子、比位子,为此耗尽心血在所不惜,有的甚至铤而走险,触犯法律,追悔莫及。 关于克制,看过这样一段有味道的文字,我个人非常喜欢,写下来与大家一起分享: 克制是一场修行,是抑制膨胀的欲望,让简朴的生活热烈丰富,而不沉迷。 克制是一种远行,是细水长流的坚持,让前行的脚步坚实有力,而不匆忙。 克制是一样品行,是旁观一切的态度,让思索的人生清澈独立,而不从众。 克制看起来是在控制自己,限制自己的自由生活,但是其实是在给自己创造更多的自由。 在养成一个好习惯的初期,克制自己虽然比较艰辛,但是等熬过了一段时间,自然而然的就习惯了,一切都会变得越来越好。 减法生活说:克制,其实是在更大范围内拥有了自由,譬如精神。 (转自 减法生活)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