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道虽学不行不至 ------读唐全腾的《教师不可不知的心理学》有感

 夏日茂树2015 2022-02-25

人是一种好奇的动物,总希望透过现象去窥探本质,总想自己有一种“读心术”能够看清别人的内心世界,能够解释人的精神和行为的现象。也许正是因为这种好奇心的驱使,心理学应运而生。

人的心理的偏差会导致思想和行为的偏差,这是心理巨大作用的体现。心理学作为研究人类心理现象及其影响下的精神功能和行为活动的科学,对我们教学实践有着重要的意义。唐全腾老师的《教师不可不知的心理学》主要从学校生活的一些常见的现象入手去解释其蕴含的心理学道理,既然是教师不可不知的心理学,也就只涉及学校这个圈子。不得不指出的是,学校这个小圈子却是一个大社会,还有很多有关学习和生活的现象需要我们自己去摸索探究。我仅就我感兴趣的两种效应结合我的思考谈一谈我的想法。

有关破窗效应,大家都已经很熟悉。说是美国学者通过研究,在一栋建筑物里,若有一扇窗子的玻璃被打破了却没有人处置,很快就会再破第二第三块,当达到一定数量后,整个破坏速度更会呈倍苏上升。那么,“一定数量”到底是多少呢?好像无法确定,只能交给统计学专家去研究,这真的有点使问题复杂化。正是这样的困惑驱使我要搞清楚这个问题,我在百度中查到的关于“破窗效应“的说法和唐老师相比要详细的多。

美国斯坦福大学心理学家菲利普·津巴多(Philip Zimbardo)于1969年进行了一项实验,他找来两辆一模一样的汽车,把其中的一辆停在加州帕洛阿尔托的中产阶级社区,而另一辆停在相对杂乱的纽约布朗克斯区。停在布朗克斯的那辆,他把车牌摘掉,把顶棚打开,结果当天就被偷走了。而放在帕洛阿尔托的那一辆,一个星期也无人理睬。后来,辛巴杜用锤子把那辆车的玻璃敲了个大洞。结果呢,仅仅过了几个小时,它就不见了。

以这项实验为基础,政治学家威尔逊和犯罪学家凯琳提出了一个“破窗效应”理论,认为:如果有人打坏了一幢建筑物的窗户玻璃,而这扇窗户又得不到及时的维修,别人就可能受到某些示范性的纵容去打烂更多的窗户。久而久之,这些破窗户就给人造成一种无序的感觉,结果在这种公众麻木不仁的氛围中,犯罪就会滋生、猖獗。

在这项实验中,我们可以更清晰、更直观地看到“破窗效应”发生的条件以及作用机理。它给我们在教学和班级管理中最大的启示在于处理好“第一扇破窗”,比如接到一个新班,学生会观察班主任对学生遵守纪律方面的容忍度以决定自己行为是否会触及其底线。我们要妥善处理好第一个学生的犯错行为,因为它有很强的示范作用。

旁观者效应也是值得我们去深思的一种心理效应。为什么会出现旁观者效应呢?一是责任分散,二是观者倾向于效法他人。这给我很大的启示,因为班级是一个集体,冷漠的现象时有发生,特别是涉及安全事故的问题。

作为老师和班主任,我们不可能时时刻刻与学生在一起,当我们不在的时候,如果班级出现了紧急事件该怎么办呢?我曾经思考过班级安全预警机制建立的问题,例如发生了安全事故,就近的学生应该怎么做,就近的班干应该怎么做,先干什么再干什么,如果没有合理分工的培训,学生很可能都变成冷漠的旁观者。我们将责任明确,这不仅可以有效地处置紧急事件,还可以增强班级的凝聚力和向心力。

还有很多的心理学效应可以满足我们的好奇心,但最重要的是,我们要将获得的知识运用的教学的实践中去解决现实的问题。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