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大蒙古国及元朝铸币(一)

 戈壁龙 2022-02-25

     公元1206年,铁木真在斡难河河源称汗并建立大蒙古国。

     大蒙古国建立后,屡次对外扩张并先后灭西辽、西夏、金国和花剌子模等国。后成吉思汗继承人又经过数次大规模的西征,占据了包括漠北、华北、东北、西藏、西域、中亚、西亚、东欧等在内的辽阔地域,通过征服建立了包括钦察汗国、察合台汗国、窝阔台汗国和伊儿汗国在内的附属汗国。

     公元1259年,蒙哥大汗死,大蒙古国分裂为元朝和四大附属汗国。

     公元1271年,名义上的蒙古大汗忽必烈定国号为大元,作为汉文的国号大蒙古国被弃,但对应蒙古文国号“Yeke Mongghol Ulus”一直存在并沿用到元朝灭亡。

     大蒙古国建立早期,由于处于频繁对外扩张的变动期,对其铸币为了战事及生活交换等需要,或尊其民俗就地铸行,或尊蒙古大汗意愿铸行并赏用。

     元朝建立以后,政局相对稳定,政府推行以交钞或纸钞为主的货币政策。铸钱方面,除晚期“至正通宝”钱相对多见外,其余少见。蒙元时期,铸币更多是为配合交钞和纸钞而铸行,有些币品甚至十分珍罕。并且,寺观供养钱也为蒙元时期一大特点。

    大朝通宝: 蒙古汗国在改元以前称“大朝”时(公元1227年)始铸。钱文一般楷书,直读,光背无文。有银质、铜质两种。面世者皆小平钱,铜质者罕见,属中国古泉五十名珍。

     余鉴两品,均为大钱。币径尺寸45~46mm,重量31.7~32.7g。锈迹坚实,自然到位,包浆熟旧,疑似母钱,材质铜质。

     中统元宝:元世祖忽必烈中统年间,即1260-1264年铸,材质铜质。中统元宝有光背、背四星者,钱文书体楷、篆两种,对读、旋读均有面世。属中国古泉五十名珍。

     中统元宝钱除了小平钱外,还有特殊供养钱,多属寺观所铸,其制作和文字相对粗疏,有纪年、纪寺院或其他文字者,铸量也稀少。

     余鉴四品,其中小平钱三品,直径22.5~25mm,重量3.4~4.3g;背四星者为大钱,直径43mm,重量约38.4g。

     比较而言,小平钱制作相对精整,而大钱制作相对粗疏。然此大钱疑似雕母,更是难得。

     窻国通宝:又叫窗国通宝。窻国是钦察汗国(金帐汗国)的简称,由成吉思汗之孙拔都建立。

    《元史》记,窝阔台七年,即公元1235年,“遣诸王拔都及皇子贵由、皇侄蒙哥征西域”,接着于1237年袭钦察诸部及俄罗斯,又于1241年入东欧波兰、匈牙利等地,回军后于1250年灭基辅,屠城纵京,后拔都在窝瓦河下游东岸萨莱地区建黄金帐钦察汗国。

     黄金帐以黄金为装饰,为蒙古大汗居所,窻国通宝是为当期铸币,被列入中国古泉新五十名珍。

       余鉴之大钱一品,直径44mm,重约31.4g。

     伊藩吉昌:公元1253年,成吉思汗之孙、蒙哥弟旭烈兀西征,占领伊拉克及叙利亚等地并于公元1264年建伊利汗国,忽必烈大汗铸“伊藩吉昌”及“伊国延长”方孔大钱以聘礼或为赐用。

     “伊藩吉昌”钱存世极其稀见。初出北京琉璃厂,一古玩业主将其系于拂尘柄做缀饰用。当时泉家方地山、张丹斧、余挺生、袁寒云等则与其失之交臂,独吴静庵喜其文字隽逸,且有山谷遗风,将其收归囊中并带回上海,在很长一段时期仍以厌胜品目之。后请张公午手刻象牙“崇宁通宝”一枚,并以此钱相赠,张先生大喜过望并反复审视,定为元初赠伊儿汗国之物。然而,直到五十年代,仍有人对此钱提出疑问,正巧张叔驯先生早年所得“伊国延长”大钱仍留在上海,通过对比,似孪生兄弟,其真实性才得以证实。

     余鉴一品直径41mm大钱,重约24.8g,附其图,供鉴赏。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