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复杂而清晰的“淮海战役”

 海曲上人 2022-02-25

对于军事迷来讲,淮海战役是非常受推崇的一场经典战役,人民解放军以60万总兵力战胜了国民党的80万军队,一举奠定了共和国基础。

对比辽沈战役、平津战役,淮海战役却又是最难讲解清楚的一场战役,辽沈战役策划和过程比较简洁明了,围困长春,看住沈阳,奔袭锦州,“关门打狗”,让外行也能轻易看懂;平津战役的节奏则是,“抓尾巴”,围歼傅作义嫡系主力35军于新保安,强攻天津,震慑推动和平解放北平,过程也算较清晰。

文章图片1

唯独淮海战役,战役并没有按照双方起初的设想最初方案进行,过程也是纷乱,常常让人一脸懵逼。小编尝试着解读一下自己的理解,具体见正文:

一、 淮海战役最初的设想

1948年9月下旬,济南战役结束之后,中央军委和华东野战军粟裕,开始策划如何打破淮海战场的僵局。

文章图片2

徐州“剿匪”集团是国民党嫡系,战斗力非常强,由刘峙任统帅,杜聿明负责前线实际指挥,核心部队主要屯兵点为:邱清泉的第2兵团、李弥的第13兵团屯守在徐州市及环郊区,黄百韬的第7兵团驻守在淮安及连云港一带,距离徐州稍远,也就百里之遥。

针对于刘峙杜聿明集团的屯并布局,以当时华东解放军的实力,很难攻下重镇徐州,起初战役策划,是“断其一臂”,也就是在徐州东部地区,攻坚淮阴、淮安、宝应、高邮、海州、连云港之敌,即黄百韬兵团的第7兵团,为夺取徐州创造条件,淮是“淮安淮阴”,海是“海州”因此称之为“淮海战役”。

若按此计划,原定的淮海战役只是一场歼灭徐州东部黄百韬兵团,然而,战场变化瞬息万变,粟裕将军随机应变,伟人决策及时跟进支持,一步步的演变成了一场旷古烁今的“大决战”。

二、不断投入、不断移空换位的一场绞杀战

对比辽沈战役和淮海战役,小编认为,辽沈战役像一场按照既定计划推进的长跑比赛,虽然过程中也有几个紧张点,但对比原计划,基本没有出圈。而淮海战役更像是一场不断投入、不断移空换位的篮球比赛,双方统帅及将领见招拆招,你来我往,格外精彩,尤为体现出统帅对战场的掌控力和决策灵活性。

1、第一局:碾庄围歼黄百韬兵团

1948年11月6日,粟裕的华东野战军率先对驻守新安镇的黄百韬第7兵团发起攻击,刘峙杜聿明集团见势不妙,风紧扯呼,招呼各路大军分头往徐州回缩,妄图缩成一团,共同取暖。

文章图片3

华东野战军一路狂追,在“碾庄”地区,围堵上了黄百韬的第7兵团,当时兵力对比,华东野战军15万,黄伯韬兵团10万,但黄百韬兵团的武器装备强于华东野战军,两军实际战力差距并不大,一场血战持续了整整17天,打的心惊肉跳,最终全歼黄百韬兵团,华东野战军也付出了伤亡6万人的代价,非常痛惜。

碾庄围歼黄百韬兵团之所以取得胜利,小编认为三方面的原因非常关键:

其一是粟裕的坚决果断,围歼黄百韬兵团,战斗过程非常惨烈,一度陷入僵局,与此同时,粟裕还必须分出一部分兵力去阻击徐州派来的援军,围歼和阻援均打的非常艰苦,粟裕已是压上了华东野战军全部主力,手中的筹码用尽。能否成功,压力巨大,如果围歼或阻援哪怕有一个失手,华东野战军也将陷入困境。所幸,粟裕坚持到了胜利。

其二是人民解放军的英勇和顽强,尽管过程出现焦躁,甚至想暂时退兵,但最终坚决贯彻了战略意图,各部不怕牺牲,不计较小得失,服务大局,谱写了可歌可泣的一幕,用血的代价,完成了围歼黄伯韬兵团的任务。

其三是感谢国民党的“猪队友”的神奇助攻,黄百韬兵团被围困之地“碾庄”,距离李弥第13兵团驻地“曹八集”只有20公里之遥,被围困之前,各部纷纷往徐州撤退,黄百韬曾经亲赴曹八集,恳求李弥能够晚撤离一天,能够接应一下黄百韬兵团,起码两兵团汇合之后,一起撤啊,结果李弥为了自己逃生,不管不顾的率领第13兵团直接就撤回徐州了,把黄百韬兵团孤零零的晾在碾庄,被华东野战军迅速分隔包围。后来国民党集团严令各部救援碾庄的黄百韬兵团之时,李弥又带领着第13兵团东进救援……

据传,黄百韬兵败自杀之际,仰天长叹,深为不解,既然李弥还会东进救援我,为什么当初不等我一天,接应呢?

唉,所以说,猪队友坑死人嘛,国民党集团焉能不败?

2、第二局:中野大无畏精神,围歼黄维兵团

1948年11月中旬,粟裕以华东野战军主力15万在碾庄围困住了黄百韬的兵团的10万人,同时以16万的阻援兵力阻击由徐州东进救援的邱清泉第2兵团和李弥第13兵团,共计约20万人。双方打的是昏天黑地,徐州一带炮火连天,刘峙杜聿明集团和粟裕华东野战军都已经压上全部筹码,战事进入焦灼状态,如何破局?

国民党统帅部蒋介石开始发力,使用盘外招,从华中地区调来了黄维的第12兵团,这个第12兵团可千真万确的是蒋介石嫡系中的嫡系,黄维是黄埔一期毕业,蒋介石的铁杆死忠,下辖4个军,共计12万人,清一色的美式装备,重炮坦克自动冲锋枪,战力爆棚,可称得上是精锐中的精锐,国民党妄图以这支生力军来打破徐州战场的僵局,黄维也非常狂妄,也有狂妄的资本,其军事装备在当时的亚洲都是首屈一指,黄维甚至叫嚣其加入战局,能够改写历史。

文章图片4

从黄维兵团的驻地“河南省确山县”抵达“碾庄”增援,也就10天的行程。如何应对黄维兵团?压力瞬时转移到人民解放军一侧,粟裕及中央军委压力倍增,华东野战军已经全盘压上,和刘峙杜聿明集团的三个兵团缠斗在一起。关键时刻,中央军委也用了盘外招,调来了中原野战军加入战局。

以刘伯承邓小平为首的中原野战军,抗战时期非常辉煌,但在经历了1947年千里跃进大别山之后,重型武器损失殆尽,人员缩水较大,只有15万左右,且兵力分散,如何能围堵、围歼兵强马壮的黄维的第12兵团呢?

一声令下,中原野战军发挥巨大的人员能动性,上下齐心,小股骚扰,部队分路集结,快速围追堵截,迟滞黄维兵团的进军速度,终于在一个名叫“双堆集”的村落,将黄维兵团围住,没让其去搅乱徐州一带的战局。

双堆集战役的血腥过程,网络上资料很多,小编就不再赘述,战役非常血腥,非常残酷,国民党精锐军队战力非常强,人民军队非常英勇,双方付出的代价亦非常惨烈,在此,致敬英烈,泪目。

之所以双堆集战役,解放军笑到最后,能取得胜利,小编认为,让后人非常敬佩甚至不理解的,有两点:

其一:中原野战军的大无畏精神,千古罕见。兵法云:“十则围之”,中原野战军以区区不占装备优势的15万轻武器军队去围追堵截黄维的12万美械军队,这种大无畏的精神,千古罕见。

其二:黄维及手下杨伯涛、吴绍周、胡琏等皆是军事顶级才俊,兵强马壮的12万人,怎么就突围不了呢?缺乏背水一战的勇气,还是溃于内部涣散、不齐心呢?

也许这就是国民党集团最终失败的主要原因吧,没有士气、没有民心,失败是早晚的事儿。

3、第三局:围歼杜聿明集团于“陈官庄”

大的淮海战役,一共三个阶段,三个重要战役:碾庄战役围歼黄百韬兵团,双堆集战役围歼黄维兵团,最后一个“陈官庄”战役围歼杜聿明集团。

强调一下时间条线:碾庄战役1948年11月5日-11月22日,双堆集战役1948年11月23日-12月15日,陈官庄战役1948年12月4日-1949年1月6日。

三个战役时间上,是交替接力的,也存在因果关系。当碾庄战役围歼黄百韬之时,蒋介石调来了黄维兵团东进救援,半途被围困在双堆集,导致黄维兵团覆灭。

而在1948年11月下旬的历史节点上,也就是11月23日那个白天,战场情形是这样的:碾庄的黄百韬兵团已覆灭,黄维兵团刚刚被围困在双堆集,此时此刻的徐州,已经无法继续守卫,徐州附近尚存的两个主力兵团,邱清泉的第2兵团和李弥的第13兵团,何去何从?摆在时任实际统帅杜聿明面前的选择,只有放弃徐州,南下逃窜至长江沿线。

以事后诸葛亮的上帝视角来分析,当时碾庄战役刚刚结束,华东野战军亦是非常疲惫,双堆集激战正酣,粟裕也派出相当大的一部分主力部队(陈士渠纵队10万左右)去帮助中原野战军,假设此时,杜聿明率领两个兵团倾力南下逃窜,不管不顾的撤退到长江沿线,实现可能性是非常之大,势必会增加未来渡江战役的难度。

历史回顾,杜聿明起初设想是直接南下撤退,然而,国民党统帅蒋介石再一次充当了“猪队友”神助攻,瞻前顾后的毛病再次重演,直接手令要求杜聿明从徐州绕道西南,去双堆集救援黄维兵团,再一起南下撤退。

好吧,一番折腾下来,时间都浪费了,黄维兵团没能抢救出来,杜聿明集团这最后的两个精锐兵团,又搭进去了,被围困在“陈官庄”了。

出于配合平津战役的目的,也是为了减少伤亡,华东野战军对陈官庄的杜聿明集团采取了长期围困,寒冬腊月,整整围困了将近一个月之久,直到缺衣少粮的杜聿明集团军心涣散、战力衰减,直到碾庄战役之后休整过来的华东野战军主力赶到陈官庄前线,1949年1月初,粟裕发起了总攻,全歼杜聿明集团,淮海战役胜利结束。

三、 淮海战役的耀眼所在

淮海战役过程错综复杂,让非军事迷们很是头疼,眼花缭乱,但千古一战,旷古烁今,上百万军队对决的一场“大绞杀”,不世出名将之间的巅峰对决,粟裕、刘伯承、陈赓、杜聿明、黄维、黄百韬、邱清泉……,哪个人放在其他朝代,均是威风凛凛、独当一面的一代名将。淮海战役更加耀眼之处,更在于:

1、60万对阵80万,以少胜多的歼灭战

古往今来,以少胜多的经典战役并不少见,但一般多是九死一生的击溃战,或狭路相逢之后的突围战。淮海战役,60万击败80万,本身也已经足够耀眼,更让人叹服的是,居然打成了歼灭战,居然包了几十万军队的饺子,千古罕见。

2、狭小地带的穿插、分隔包围,胆大心细

从卫星地图上可以清晰地看到,碾庄、双堆集、陈官庄,距离均在百公里以内,在江淮平原上,如此近距离的穿插、分隔包围、阻援……,粟裕刘伯承等人的指挥艺术胆大心细,出神入化。万一哪个环节出现崩溃,则万劫不复了,所幸没出现“万一”。

文章图片5

3、以弱胜强的战斗力和士气,人民解放军,千古第一

平心而论,淮海战役时期,华东野战军和中原野战军的武器装备,尚逊色于国民党军队,总兵力亦不占优。在围困黄百韬、黄维、杜聿明三个军事集团之初,包围线并不牢靠,如果黄百韬或黄维或杜聿明军事集团,上下齐心,凭借强大的军事火力,全力突围,亦极大的可能性能够突破围困,逃出升天。

然而,即使如黄百韬、黄维、杜聿明等这一众国民党的军事佼佼者,在被围之初,也纷纷动了小心思,害怕野战中被歼,担心实力受损,未敢全力突围,转为固守待援,把生存的希望寄托给别人的救援。殊不知,只要被围困日久,粮草断绝,士气衰竭,再想突围,早已没有机会。靠别人救援,哪里有靠自己突围,更靠谱些呢。

反观英勇的人民解放军,武器和人数并不占优,仍敢于亮剑,敢于追击,敢于阻截,敢于围歼,这种以弱胜强的战斗力和士气,千古第一军队,绝非虚言。

综上所述,淮海战役,说来复杂,归纳起来,亦可以简单清晰,粟裕本就只想围歼一个黄百韬兵团,结果来了一个黄维兵团救援,那就接着围歼黄维兵团;刚围歼完黄百韬兵团,又来一个杜聿明集团救援黄维兵团,好吧,那就把杜聿明集团一起吃掉。一顿饺子是吃,两顿饺子也是吃,所幸连吃三顿饺子吧。

致敬前辈英烈,致敬旷古一战之“淮海战役”,我们幸福的如今生活的来源所在。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