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中西汇通之腹痛病案(下)

 中医药方便 2022-02-25

中医各家学说教研室  李享辉

收集整理:周莉蕙  邹鸽  朱春成王宇

首先回顾患者信息:

患者信息:

患者刘**,女性60岁,首诊时间2022年1月5日

主诉:

反复腹痛3年。

现病史:

患者无明显诱因于3年前出现以脐周为中心的腹痛,以冷痛,绵绵作痛为主,腹软不胀,曾于多地就诊检查腹痛病因,无阳性结果,口服中药,西药(具体药物不详),均未改善,今求诊于我科。

刻下:

全腹疼痛,痛势绵绵,腹软,腹部不硬不胀,腹部喜热恶寒,整体畏寒,四肢凉,焦虑,语速快,二便正常,舌质淡苔略腻,舌体瘦小,舌下瘀紫,脉弦细无力。

【初诊】

1.检查:

(1)体格检查:腹部平坦,无异常隆起,腹软,无肌紧张,皮温正常,无压痛及反跳痛,听诊:肠鸣音4次/分。

(2)其他辅助检查未见明显异常。

李享辉主任诊治:

诊断:

(1)西医诊断:腹痛待查,肠痉挛?
(2)中医诊断:腹痛

              厥阴病、经腑同病、寒化证

治疗:

(1)治则治法:温中散寒止痛

(2)处方:当归四逆加吴茱萸生姜汤合五磨饮子

当归15桂枝15,白芍15,细辛3,炙甘草6吴茱萸6 路路通30,生姜6,木香6,乌药10麦芽30川芎15延胡索15小茴香3

【二诊】2022年1月12号

服药一周后,腹痛明显缓解。患者复诊时欣喜地说,这几天只是偶尔疼了几次很长时间没这么舒服了。语速较前和缓,肢冷较前改善。

二诊加防风15g,继续巩固治疗。

李享辉主任按语

太湖学堂核心的内容就是六经辨病模型,而六经辨病模型的核心是病证症有机结合,形气神一体同调。临床看每个病都要按六经模型和病证症、形气神的思维去思考运用。一开始会觉得很难,好像很复杂,但当熟练了之后,其实非常简单,用吴老师的话讲:“中医其实很简单,大道至简。


患者女性,年过6旬,《内经》云:“女子七七,天癸竭。”故女子49岁之后,厥阴当令,发病多与厥阴相关,患者腹痛,按照疾病部位背为阳,腹为阴,脐周
少腹则为三阴循行的部位,结合患者脉弦细无力,这是病主要在三阴中的厥阴。患者畏寒肢冷,腹部怕冷,反复发作冷痛,一派寒象,当属厥阴寒化证。厥阴寒化证在经用当归四逆汤,在腑用吴茱萸汤,患者手脚凉,是厥阴在经,腹痛怕冷,是厥阴在腑,原文:“病有久寒者,当归四逆加吴萸生姜汤。”故该患者选用当归四逆加吴萸生姜汤作为基础方,加了木香、乌药,取后世治疗暖肝散寒、解痉止痛的四磨饮之意。

由于患者舌下瘀紫,而且腹痛病程比较长,久病必瘀,兼有厥阴的瘀血又加入延胡索、乌药、小茴香、当归、川芎,取少腹逐瘀汤之意。该患者久病缠身,有明显的焦虑(神志),加木香,麦芽疏肝理气。7付药吃完,患者腹痛明显好转,情绪也渐趋平稳

二诊加防风,风药可以解痉除湿止痛。所以有六经病证症的思维,看病其实很快,这个患者一来,一打眼一搭脉简单问几句,就可以确认是个厥阴病,经腑同病,(当归四逆加吴茱萸生姜汤)就已经出来了,合上四磨饮、少腹逐瘀汤,此为古今一统

除了病证症,还要重视形、气、神。这个患者经过西医的反复检查,虽然最后也没有明确诊断,但是意义也非常重大。西医内科有三大难题,就是头痛、迷糊(头晕)、肚子疼,因为鉴别诊断往往很困难。所以来一个腹痛患者,首先要排除他有没有器质性疾病,有没有形质病,这一点大家临床上一定要重视,所以前期这些检查非常重要。对形、气、神的鉴别,这些西医的检查手段是非常必要的,西医的这些检查,有明确的客观依据。虽然中医也能通过舌脉症鉴别形气神,比如单纯一个右寸沉紧,要考虑是个肺癌,寸口脉动而弱,考虑可能是一个神志病。但是能通过舌脉一下子就能辨出形气神的中医还是很少的。所以学习中西汇通,不单体现在治疗上的中西汇通,诊断上中西汇通也很关键,借助西医的检查手段,明确地分清形质病,气化病,神志病,会显得非常简单,能够避免临床上很多的漏洞。

总之在太湖学习,一定要反复的强化六经辨病的思维。在六经模型的思维下,再辨病证症,形气神,并将中西汇通无形融入其中这样反复在每一个病上强化,临床功力才能迅速的增长。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