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虽败犹荣……

 新用户76101Ls1 2022-02-25

成败

尹钰沨

他败了。

从他两次挑战阿克塞尔四周跳均以摔倒告终时,我便意识到这场比赛已无回天之力,三连冠、4a的官方认证均离他而去。羽生结弦,这个名字也不再是百战百胜的象征。我在电视前看着他一个人孤零零地走到等候区、再慢慢挪到观赛区,如同风雪中的飘萍缓慢而孤单地落在冰面上,心中更加酸涩。

对于他的败,我本早已做好准备,过高的技术难度与心里负担本就为常人难以承受,只愿他平安与康健地结束比赛,完成离退役越来越近的自我展现使自己不留遗憾。但当他真正像片羽一般跌落时,心中仍然倍感遗憾与可惜,他此次的冬奥会终不是以完美告终,从巅峰掉落的痛必定比身体摔于冰面之上的痛更加痛彻心扉。我同时也为他感到深深的担忧。人们热衷于造神,也执着于毁神,细小的失误尚且要经受来自网络的狂风骤雨,何况接连两次的摔倒和并不出彩的名次。我甚至不忍、也不敢去网上看众人对于他的评价与诋毁。

比赛现场的他坐在观赛室中仍旧十分孤单,亦无人找他搭话,孤单与落寞将其重重包围,空气中充斥着来自冰雪的寒气。这时,同样身穿日本队服的另两位年轻选手走到他身边,神情激动地和他表达着什么。虽然我并未听懂他们的交谈,但从他们兴奋与激动的手势以及眉飞色舞的面部神情中我感受到了溢于言表的敬佩与崇拜。接着又有几个来自其它国家结束比赛的选手,都对其报之一笑,那不是带有同情与怜悯的安慰,更不是幸灾乐祸的嘲讽,而是发自内心的佩服与尊重。这一场景令我诧然与无比意外,我一直相信成者为王,而败者只会得到嘲讽与奚落,哪怕失败是因为对自我极限的挑战与突破,也无法得到他人的理解,但眼前来自对手的欣赏与敬佩冲击了我固有的想法与臆断。画面中的他仍一个人坐在那里,但孤单与落寞已不再将其束缚,我终于看到了他结束比赛后的第一个笑容……

“守一座守不住的城,打一场打不赢的仗。”

没有想象中的指责与嘲笑,网络上取而代之的是被刷屏的这句话,还有观众毫不掩饰的钦佩。不忘本心、勇于攀登、精益求精……一条条赞美表达着观众的欣赏与赞美。泪水逐渐模糊了我的视线,我不仅为他能获得旁人的理解而感动,更是因为众人不以成败论英雄而是同样关注到败者的努力与不凡而感到无比感慨与欣慰。

守一座守不住的城,打一场打不赢的仗。他败了,败在对自己的挑战与对完美的执着和坚守。但也正是这样的“败”使他赢得了对手与他人的敬佩。羽生结弦,这个名字虽不再是百战百胜的代名词,但成为了挑战极限、挑战自我的象征。敢于战胜自我,虽败犹荣。

 

语言鉴赏札记

尹钰沨

立意是文章的灵魂,语言是文章的血肉。好的语言对于文章至关重要,不然便会导致灵肉分离、词不达意的现象,如同只有骨架与地基的房屋,坚固却有失美观。语言的建构可以为文章添砖加瓦、锦上添花,也能够彰显作者深厚的写作功力。其中恰当的用词不但可以更好地体现人物形象、反映事物特征,还可以传递作者的思想感情,起到“一石三鸟”的作用。

贴切的动词可以描绘出人物的性格特征,从而展现人物形象。《阿Q正传》中阿Q遇到小尼姑后“走近伊身旁,突然伸出手去摩着伊新剃的头皮,呆笑着”,作者通过连续的动词“走近”“伸出”“摩”“呆笑”,尤其是“摩”这一个动词,生动形象地刻画出阿Q对于小尼姑无理与卑劣的丑态,从而体现出他欺软怕硬、畏强凌弱的可悲与怯懦,将阿Q这一“落后国民性”的代表描绘的淋漓尽致。此外,《秦腔》中对于听秦腔前观众的动作描写也可谓时入木三分。“喊”“叫着”“回应”“骂”几个含义不同但又均与声音和对话相关的动词临摹出当时人声鼎沸的场面,更体现出秦地上农民的粗犷与质朴,丰富其形象。由此可见,恰当的动词可以为人物画像,使人物形象立体化。

传神的形容词可以充分展现事物的特征与状态,丰富事物的内涵。《大堰河——我的保姆》中写到“你的被雪压着的草盖的坟墓”,连用三个定语,“雪压着的”“草盖的”简明直接地描写出“大堰河”坟墓的冷落与凄清,从而展现其生活的贫穷与困苦。同样为新诗的《再别康桥》中分别用“轻轻的”“悄悄的”形容作者离去的样子,体现出作者离去的小心翼翼与悄然。二者都通过传神的形容词描绘事物的特征与状态,使事物的内涵得到丰富与延伸。

生动的名词可以有效传递作者的思想感情。名词的生动化使用多通过修辞与意象出现。作者通过比喻、拟人等修辞可以直观表达自己的感情色彩,例如《再别康桥》中,作者将“河畔的金柳”比作“夕阳中的新娘”,新娘是美好的、幸福的,作者以新娘这一美好的形象为喻,更体现出其对于河畔金柳的喜爱以及对康桥的喜爱与恋恋不舍,做到情景合一。除了修辞外,意象的使用也可准确传递作者的思想感情。《一个消逝了的山村》中,作者选取“雨季中色彩斑斓的菌子”这一生机勃勃、生命力旺盛的意象,给人以温暖与欣欣向荣,表达作者对于生命美好的感悟。修辞与意象可以使名词更加生动和形象,从而更好的传递作者的感情色彩与思想内涵,深化作品的主旨。

贴切的动词可以为文章添砖,传神的形容词可以为文章加瓦,生动的名词可以为文章着色。由此可见,恰当的用词能够使文章增色添彩,对于增添文章的感染力与表现力大有裨益。

《边城》中的“矛盾”

尹钰沨

《边城》是理想化了的现实,是温情背后的悲剧。静谧美好与岁月静好的水乡蕴含着许多难以化解、令人心碎的矛盾。而这些矛盾正是边城人民人情美与人性美的体现。其中最为突出的便是不同人物间亲情与爱情、理想与现实之间的矛盾。

亲情与爱情间的矛盾与取舍是边城人善良质朴人性美的折射。在文中,翠翠与爷爷、天保与傩送两代人在亲情与爱情的纠葛与罗网中反复纠缠、无法脱身,最终全部以悲剧作结。而悲剧的形成,正是由于边城人民正直善良与质朴的助推。天保与傩送都寄情于翠翠,两人对翠翠的爱情与两兄弟间的亲情相矛盾,酿成了最终的悲剧。两人淳朴正直,爱上同一人后并未反目成仇,而是决定用在夜间唱歌的方式公平竞争。天保因自己抢先和翠翠提了亲,就让傩送率先唱歌,傩送一开口天保便知自己不是对手,于是主动放弃并外出闯滩最后溺水而亡,傩送也孤独出走。天保是死于亲情与爱情,更是死于大度正直与质朴直率的人性美。由此观之,天保傩送二兄弟身上体现出的边城人民善良有爱的人性美与人性美使亲情与爱情的矛盾更加突出,最终酿成悲剧。翠翠与爷爷相依为命,翠翠尊重与依赖爷爷并且放心不下年事已高的他、爷爷疼爱与关心翠翠并且担心翠翠嫁人后离开自己的生活,两人十分在意和关爱彼此但对于翠翠的爱情与婚姻却有不同的看法与打算,爷爷看重天保、翠翠心仪傩送,二人因相异的观点和对彼此的担心而苦恼与不安,也因为亲情而犹豫与愁苦。在亲情与翠翠爱情的矛盾下,爷爷最终在雷雨中去世,翠翠选择坚守摆渡的职位,苦恋傩送归来。翠翠爱情的悲剧投射出翠翠与爷爷间相互依赖的感人亲情以及单纯而善良的人情美。

理想与现实之间的矛盾是边城人民人情美与人性美的又一体现。作者通过想象边城这样一个未被现代社会虚伪、懦弱与自私势力的污浊之气所污染的净土来讽刺现代文明的庸俗与不堪。但这样一个美好的净地最终也以毁灭为结局,白塔的倒塌象征了乌托邦的破灭与美好的消磨殆尽。这样一个悲剧式的结局使边城人民的淳朴善良深深印在读者的脑海中,久久难以忘怀。体现出人性美与人情美在时代的浪潮下逐渐被消磨,人情美与人性美的“生不逢时”是理想与现实矛盾形成的根源,反映出作者对于过去社会中人情美与人性美的怀念与追忆和对其消亡的惋惜与痛苦。理想与现实的矛盾也正是人情美、人性美与腐朽的现代文明间的矛盾。

由此观之,正是亲情与爱情、理想与现实间的矛盾造成了《边城》的悲剧结局,这也是现代文明物欲泛滥的时代潮流下人性覆灭、传统美德与价值观失落的必然结果,是“边城”人民人情美与人性美的投影。

(插图来自网络)

时代的镜子

尹钰沨

文学作品如同时代的镜子,反射出每个时代不同的特点与特定的背景,也是每个时代的浓缩、淬炼和积淀。现代文学是近百年中国社会的一面镜子,折射出社会变革发展的曲折历程,表现出民族心理与时代精神。其特点之一便是“感时忧国”,将目光聚焦于国家命运与人民悲欢之上。

文学作品的一大作用是立足时代之基、回答时代问题。近百年以来,国家命运与人民悲欢是时代特点的折射,是社会背景的缩影。自鸦片战争后,中国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在西方列强的暴力掠夺下艰难而曲折地迈向社会转型与近代化,如同颤颤巍巍的年迈老者被人粗暴地推搡着前行。民族危机与社会矛盾搅动着社会浑浊的空气,反动统治者自欺欺人,企图维护摇摇欲坠的政权;农民百姓在绝望中苟延残喘,逐渐变得麻木不仁。中国现代文学就在这样的土壤之上孕育而生,吸收时代之源泉,沐浴时代之普照,所反映出的特点则必然与时代色彩息息相关,自然会发出“中国怎么了?”“我们怎么办?”的忧国之思与时代之问。这正是现代文学“感时忧国”的成因。

现代文学的“感时忧国”不是庸人自扰,更不是自怨自艾,它有着明确的目的与崇高的精神内核。

首先,现代文学尝试通过“感时忧国”唤醒封建统治者与沉睡的国民,发动一场社会的思想解放。鲁迅先生为此发出振聋发聩的呐喊,妄自尊大的阿Q、被时代抛弃的祥林嫂、迂腐古板的孔乙己这一个个鲜活的底层小人物接连诞生。鲁迅先生“哀其不幸,怒其不争”,化笔锋为利刃,以文字为呐喊,尝试将麻木沉睡的封建统治者与国民从铁房子中唤醒,打破封闭、改变落后与迂腐,改造“国民性”,迎来思想解放。

此外,现代文学从更深层出发,将目标与内核不仅停留于解放思想,而是进一步通过反映血淋漓的、惨不忍睹的现实来呼吁人民做出行动改变现状。《茶馆》中的秦二爷寄寓了老舍对胸有大志、实业救国的民族资产阶级的赞颂与敬佩;爱国忠贞的常四爷则体现出老舍对于普通国民为保卫家国有所行动的期待与盼望,呼吁国民以挽救国家危亡和维护天下安定为己任。鲁迅先生也在《为了忘却的纪念》中强调应化悲愤为力量,更好地投身于救国救民的行动之中,只有国民行动起来,中国才有希望。旧中国在行动中复苏,在行动中进步,在行动中获得新生。

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现代文学是近百年中国社会转型与近代化进程中的产物,打上了深刻的时代烙印,是时代精神的展现,因此呈现出“感时忧国”的特点。同时现代作家通过“感时忧国”呼吁封建统治者与国民解放思想、做出行动,来发出时代的声音,解决时代的问题,从而推动社会进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