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宋武帝刘裕(363年-422年),字德舆,小名寄奴。刘裕的祖籍在彭城郡彭城县绥舆里,刘裕与汉高祖刘邦沾亲带故,是汉高祖刘邦之弟、楚元王刘交的二十二世孙。他的家族在早年随晋室南渡,长居晋陵郡丹徒县的京口里。刘裕家的门第归于江左的“低级士族” 斜阳草树,寻常巷陌,人道寄奴曾住,到刘裕这一代时,他的家境已经十分贫寒,他身高七尺有余,容貌甚伟,性格很洒脱,不拘小节。刘裕的青年时期与刘邦很像,他大字不识几个,没有什么文化,琅琊王氏的王谧却对刘裕另眼相看,对刘裕说道:卿当为一代英雄。 ![]() 出身寒门想要成功,唯一的途径就是参军,刘裕成为北府军将领,冠军将军孙无终的亲兵。因孙无终的荐举,刘裕转入刘牢之的麾下,随其讨伐孙恩叛乱。刘裕率领数十人侦察义军的动向,不巧碰上数千义军,刘裕率众迎战,在随从战死大半的情况下仍手舞长刀,酣战不止。这一战,让刘裕得到了刘牢之的赏识。 浪花陶尽英雄,刘牢之举荐刘裕,让他为先锋,独领一军。孙恩率兵数万,攻打蒜山,遭刘裕部猛攻而大败,跳崖投水而死者甚众。八月,朝廷加刘裕为建武将军、下邳太守。刘裕率领水军追击至郁洲,又大败孙恩,迫使其南逃。十一月,刘裕在海盐再度击破孙恩。自此,他三战三捷,俘虏义军数以万计,而义军遭遇“饥馑疾疫”,死亡过半,从浃口撤至临海。他率水军继续追讨孙恩,孙恩畏惧被擒,于是在临海投海而死。 ![]() 孙恩起兵,消耗了晋廷兵力,造成京防空虚,这给盘踞长江上游军事重镇荆州、虎视三吴的桓玄以可乘之机。桓玄攻入建康,杀宗室司马元显,收夺刘牢之兵权,取而代之的是他的堂兄桓修。刘牢之惧祸而逃 ,然后上吊自杀。刘裕判断了局势,为了保持低调,暂时加入了桓玄阵营。由于刘裕屡建军功,于北府旧部中颇有声望,故桓玄也不敢小视他,任命他为中兵参军。 孙恩死后,余众推其妹夫卢循为主。卢循率义军残部南下,攻占永嘉,桓玄派刘裕东征,讨伐卢循。刘裕败卢循军于东阳,卢循逃往永嘉,再为刘裕追败,部将张士道也被杀。刘裕一路追击至晋安,卢循渡海南逃。六月,刘裕因功被加封为彭城内史。 ![]() 社稷匡扶鼎祚磅,桓玄掌控朝政,获封楚王,十二月,桓玄篡位,建立桓楚。桓玄称帝后为消除隐患,欲瓦解北府兵,大力剿杀北府兵旧将。刘裕为求自保,起兵反抗,聚集北府兵残余兵将一千七百余人,在京口举兵起义,消灭了桓楚在此的所有兵力,杀死主将桓修。接着,众人推举刘裕为盟主,派出使者传檄四方,各地纷起响应。 ![]() 桓玄先派手下猛将吴甫之及皇甫敷带领精锐部队抵抗刘裕的进攻,刘裕先于江乘打败并击杀吴甫之,大军行进至江乘以南的罗落桥时,又率领大军斩杀皇甫敷,桓玄的军队大败溃逃,他抛弃军队,挟持晋安帝逃回江陵。桓玄抵达江陵后,企图西逃入蜀,被益州督护冯迁斩杀,传首建康。匡扶了晋室的刘裕终于登上权力中心,执掌朝政大权。晋安帝下诏褒奖刘裕的功绩,擢升他为侍中、车骑将军、都督中外诸军事,“使持节、徐青二州刺史如故。 伐北奇功属寄奴,公元409年,南燕主慕容德死,他的侄儿慕容超逆袭皇位,随即挥兵肆虑准北,刘裕趁机发起第一次北伐,与燕军激战于临朐之南。在两军僵持之下,趁虚袭取了临朐。慕容超兵败,单骑逃脱。但最终被晋军追获,送至建康斩首。至此,南燕宣告灭亡。 ![]() 义熙三年(407年),刘裕就曾派冠军将军刘敬宣率军五千征讨割据川蜀的谯蜀政权。却被谯蜀将领谯道福阻拦,在军中流行疫病及粮草耗尽后被迫撤回。此次伐蜀,以失败告终。义熙八年,十二月,因赏识朱龄石的军事才干和丰富经验,刘裕力排众议,越级提拔朱龄石为益州刺史,命其率臧熹、蒯恩、刘钟和朱林等共领二万人伐蜀。义熙九年,晋军成功灭谯蜀。 寄奴谈笑取秦燕,义熙十二年,后秦主姚兴死,姚泓继位,内部叛乱迭起,政权不稳。刘裕认为这是灭亡后秦的良机。刘裕为增加自己的战功,发兵北伐,刘裕的安排,是让刘穆之留守建康,内攻朝廷,外供军粮,自己则率七路大军北伐,与北魏十万大军交战,经过一番惨烈的厮杀,刘裕终于收复了河南全境。大军进抵潼关,与诸部汇合。又一阵猛攻猛打,攻入长安城,后秦灭亡。 ![]() 愚智皆知晋鼎迁,420年,刘裕代晋称帝,降封司马德文为零陵王,东晋灭亡,他改国号为“宋”。永初三年(422年)刘裕在西殿崩逝,享年六十岁。七月,葬于丹阳建康县蒋山的初宁陵,庙号高祖,谥号武皇帝。想当年,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这是出自辛弃疾《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中的名句,而它描写的,正是建立了刘宋的一代雄主,刘裕。 ![]() 灭孙恩、桓玄,统一了整个南方;两次北伐,刘裕先后灭掉南燕、后秦等国,还击败了北魏,将淮北、河南、关中等地收复,并光复了洛阳和长安。既抵抗了北方少数民族政权对南方的侵扰,同时也保护了南方人民的生命和财产安全。同时,也达到了扩大疆土的目的,使得刘宋成为南朝中领土最大的政权。在刘裕的时代,南朝的军事实力又一次达到了顶峰。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