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创 一宁21 职场的学问与实践 2022-02-24 17:22 写在前面: 不管是在体制内还是企业内,一定要和跳舞一样,每一步都要踩准节奏,尤其是关键的那几步不能错。
一年四季分明,农事更加要注意,因时制宜。 不管是在体制内还是企业内打拼的人,其整个职业生涯,也是如此。 也可理解为一个周期,亦有分明四季。 我们来看一下,不带半点焦虑,简单分析下“大盘”。 假如你25岁研究生毕业入职,红日初升; 25—45岁,大约20年时间,基本事属于春夏之令; 45—60岁,差不多属于金秋时节; 60岁往后,基本属于盛冬之时。 与不同季节应从事相宜的农事活动一样,职场奋斗历程也该如此,也要踩着时令,也要顺应对应的规律: 也应当是春耕,夏耘,秋收,冬藏。
从上也不难看出,45岁,是一个重要的分水岭。 这个年龄段,成功者已然成功,失败者已然失败。 成功者,已全然成熟,他们在重要领导岗位上指点江山; 他们谈吐从容、思想深邃; 他们业务精湛、驾轻就熟; 他们八面玲珑、如鱼得水。
失败者,则几乎丧失一切机会。 永久留在了金字塔的底部,除了年龄正常增长,其他什么也不长。 他们看时光荏苒、世事变迁,看沉舟侧畔千帆过,看自己这个前浪被一波又一波的后浪碾压。 他们对于曾经处于同一起跑线的同龄人,唯有仰望和不得已的恭敬。 他们,似乎被时代和组织遗忘在了角落。
然而,罗马不是一天建成的。 所谓,博观而约取,厚积而薄发。 45岁成功成熟与否,取决于前20年的光阴。 取决于你在这20年做了什么、经历了什么; 取决于你有没有遵循春耕夏耘秋收冬藏的规律,致力于耕耘垦殖; 取决于你能否实现能力素质和级别职位在潜移默化中的与日俱升。
这其中,又有三个关键点: 第一,是能力素质的提升; 第二,是级别职位的提升; 第三,是快速不断的提升。 前两者,是职场快车的两轮,如同鸟之两翼,缺一不可,互相促进; 后者,是你要抓住的关键矛盾,没有速度速率,很容易被抛下。
有人说,我不断修身养性、提高才干,难道不行吗? 当然,只有才识提高,而无职务支撑,纵有雄才大略、满腹经纶、学富五车、钻研章句,不过空谈虚妄、百无一用。 比如说,领导在主席台上讲话作指导,这个情形你应该不陌生。 你可能非常羡慕那种侃侃而谈、高谈阔论的感觉,觉得领导在台上发挥的水平,换作是你或许有过之而无不及。 甚至还在内心里给他们挑出一堆毛病,觉得他们哪哪都不如你,感叹自己的怀才不遇,愤懑上级的识人不精。 可是,就算如此,你有资格吗? 没有一定职位,你也没有资格、没有条件; 主席台于你,是个可望不可即的存在。
而且更为重要的是,还有一个很血淋淋的现实,很多人不愿意说、不愿意承认、不愿意接受的事实: 没有一定职务,接触层次就低,你就无法向更高水平的人学习,并接受其影响和熏陶。 这是为什么? 还是昨天文章里面说的,关于人性: 人性里的虚荣、嫉妒、贪图享受,导致很多人: 不愿意承受别人比自己厉害的地方; 不愿意在别人面前承认自己的不足; 不愿意去动脑、去费心费力去学习; 不愿意去接受自己本不熟悉的内容; 不愿意在脑袋里装下两种不同思想; 更加不愿意,走出舒适区,离开安全感。
要知道,与你日常接触交流最多的人的平均水平,是你的真实水平。 你频繁交往的人水平越高,你的水平才能随之提高。 没有一定的职务,就缺乏全方位、实战化、综合锻炼的平台。 毕竟,本领是在一次次深度思考、谋划和解决问题中提升的; 毕竟,本领是在一次次汇报、讲话中反复揣摩、不断砥砺出来的。 反之,也是如此。 只有职务提升,而无真才实干、远见卓识的支撑,也一定干不了、走不远。 现代职场发展,机会多、行业多、精英多,人复杂、问题复杂,局面复杂,对每个在职场希望发展更好的人都提出了更大的挑战。 更需要的是既有领导才干,又有专业本领的高素质专业化领导人才,外强中干的绣花枕头,迟早要被打发。
不过,相较于有才无权,有权无才者的才识提升其实并不慢。 因为职责和工作的倒逼; 因为一帮精干上进的下属的才智支持; 因为不同层级带来的信息贡献和“时差”; 因为与具备更高水平的上级频繁接触; 他们更有机会受到积极影响与熏陶,近朱者赤。
“人生的道路虽然漫长,但关键处就那么几步,特别是当人年轻的时候”,这句话十分适用于职场生涯。 仕途进退,常常是一步错过,从此失之千里。 因此,在面临攸关前程的每个关键节点、每个关键决策,都要步步为营,拼尽全力,抓住机会,实现跨越。 倘若别人提正科时,你副科; 别人提副处了,你副科依然; 别人都正处了,你刚准备正科; 这时副局出缺,而你,连竞争的资格都没有。 你这辈子,再也追不上别人了; 而且你们的距离将越拉越大,这便是马太效应。
心理学家的一个经典试验。 要想判断一个小孩子未来会否有出息,可以尝试在他饥饿时,将他单独留在一个房间,房间里放置一小份他最爱吃的食物。 然后告诉他,他可以立即吃掉食物,也可以等你回来再吃;如果等你回来再吃呢,他将能再获一大份作为奖励。 研究人员经数十年的追踪发现,那些通过各种方式克制住自己立即吃下食物欲望的孩子,后来都成为了社会的精英,处于社会的中高层、最高层; 而那些经受不住饥饿和诱惑,立即吃下了食物的孩子,则普遍身处社会底层。 此所谓“延迟满足效应”。
一个人,到45岁的分界线前,或者说功成名就、出人头地前,有20年的职场沉默甚至委屈不堪的时光,就是“坐冷板凳”。 包括能力上的捉襟见肘,地位上的人微言轻,人际上的势单力薄等。 这期间,他的表现至关重要: 决定了他以后可能会达到的高度和宽度; 决定了他经过这20年的深蹲以后可以摸到的天花板; 决定了他这20年的向下扎根以后可以储存多大的营养。 他是会像上面那些努力忍受饥饿和美味的诱惑而坚持得到更多的孩子一样? 还是会像那些经不住眼前美食引诱、先享用再说的孩子一样? 正是20年前的决定,决定了他45岁后的地位。
懂得延迟满足,舍弃眼前小利,而追求长远大益的人,甘受寂寞、默默耕耘,德才潜滋暗长,终能一飞冲天。 同样的时间内,有的人在工作学习成长,有的人在刷剧游玩带娃; 同样的时间内,有的人在修己安人、提高认知和人情世故,有的人在苦心攫取蝇头小利、固步自封、沉迷自我; 20年后的发展结局,能一样吗? 另据我观察,功成名遂者,也绝不是仅会低头拉车、埋头苦干的人。 他们往往对自己的职业发展高度负责、提前规划、步步为营: 他们有着清晰的规划,有着明晰的目标,更有着稳健的打法; 他们有着强烈的权力动机,还有着十分圆通的人际处理手段。
有过这样一个调查。让一群智力、学历、环境条件差不多的年轻人写下他们的人生目标。 这其中,3%的人,有清晰且长期的目标,10%的人有清晰但短期的目标,剩下87%的人,则不是目标模糊就是完全没有目标。 25年后跟踪发现,那3%,成为了社会顶尖成功人士;那10%的人,有很好的工作,成为了行业专业人士;而那87%,则生活在社会中下层甚至是底层。 所以说,设定高目标,等于已部分达成了目标,这是成功者的秘诀。
我认识的一位人士,工作上是典型的“拼命三郎”。 一副专心致志、心无旁骛的样子,而且材料棒、口才好、办事强。 直到有一次一起吃饭,听他分析单位不同层级领导目前包括年龄在内的状态,才知道原来他一切尽在掌握。 尤其对自身有着清晰的定位和谋划,对上面的那些位置,更是有着较为强烈的心思。 这就解释了他为什么能在同龄人中脱颖而出。看来,不单单是肯干能干啊。
以前有一位主管领导要交流到其他部门,当时好像正在办理交接。我那时恰好出差在外,中午竟不期接到他的电话,他向我辞行并说了很多客套话。 我十分意外和感动,以我当时的地位,他根本没有必要专门给我说这么多的。我相信,他对其他各位同志亦然。这通电话,让我对他的好感和尊敬又增添了许多分。 也认识到,有的人,就是特别会来事。他懂得尊重每一个人,无论对方身份高低。 难怪人家仕途顺风顺水啊。
最后,总的来说,45岁上下,是仕途成败/职场生涯的分水岭。 能上的人,都上去了,有舞台、有聚光灯,当然也有责任、有压力; 上不去的,这辈子就这样了。只不过,就算安慰自己平凡是真,有时也难免落寞甚至不甘,甚至十分懊悔和唏嘘不已。 而决定一个人能不能上去的,是他此前20年的所作所为。也就是我们现在正在思考、正在做的每一件事。 20年,弹指一挥间。花有重开日,人无再少年。珍惜! |
|
来自: 专家视点 > 《特别资料bbbbb-》