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文化安顺》乡人乡贤 听玉陶侃天嗑地(代序) 2022年第21期(总739期)

 文化安顺 2022-02-25

听玉陶侃天嗑地(代序)

邓克贤
玉陶又要出书了,这本书叫《安顺故事》。这些年,他以惊人的毅力,不仅参与了多本书的策划、写作、编辑,还写了不少电视宣传片的导拍稿本,在报上发了多篇散文,同时还写了不少电视小品投排演出,这已是够花精力的了。

《安顺故事》 图片来源嫡台春秋微信公众号

我不完全统计,为他列了个创作清单。他提笔涉猎的门类很多,小说和散文且不说,譬如从2008年至今,还撰写了多部电视专题片,有为申报国家级历史文化名村的《大明屯堡鲍家屯;有为宣传地标产品的《镇宁波波糖》《丁旗生姜标准基地》;有为宣传安顺茶香的《千秋一壶茶》《江龙标准茶叶生产基地》;有为保护安顺生命之泉而写的《马槽龙井》;有为引起人家关注的人物生存、生活、生产、工作状态的《桑榆未晚红霞满天》和《驻村干部董登邦》,视觉效果不错,反响很好。值得一提的是他曾在省电视台发表了单集电视剧《庄稼人的翅膀》之后,还曾写过九集电视剧本《屯堡人》,等等。玉陶喜欢深入采访,曾写过报告文学作品多篇,譬如《硬汉柔情》《陆瑞光》《放声高歌心灯常明》《感恩常怀回报心》《道德模范赵勇波》等。在安顺文界,他算是高产者之一。

“这些都是我的副产品,”他说,“我的主要精力,还是集中在自己独立成书的作品写作上。”他果真说到做到,马上前两年就出了《安顺世象录》,接着又是眼前的这本。这些年来,他还参与策划、写作、编辑了《灵性华章》《风雨百合》《留守儿童家书》《茗香西秀》等书籍。不论是从作品的数量,或是从文章的质量,抑或是从创作的速度上看,他是到了最佳的写作期,文友们说:“他硬是写'疯’了!

邓克贤先生(中)与潘玉陶先生(左二)与文友在安顺文庙内合影

他前年住院,做过手术,但都以惊人的毅力战胜了病魔,积极地调理自己,恢复参与“十处打锣九处在”的文友聚会,甚而唱歌、跳舞、喝点小酒,日子过得丰富多彩,有滋有味。年轻的文友们劝他“哇”(“刹住”的意思)住一点,他却说:“没办法,不管成器不成器,我时时都想动动手,写点东西。我既不会打球,又不擅下棋,不会栽花也不会遛狗玩鸟,这也算一种爱好吧。

他不是大学毕业,不是科班出身,为了生存生活,在社会上也“打过烂仗”,但他爱看书,记忆力很好。也许是生活的阅历和体验,养成了他习惯于用自己的眼睛去观察社会,用自己的思想去感悟人生,用自己的身体力行去体察生活,于是乎“歪打正着”,比许多科班生还“科班生”。用句时髦的话说,玉陶不仅接地气,而且他这一生本来就浸泡在地气中,难怪他就有这种“信手拈来,便成文章”的本事,也就见怪不怪了。

如果说搞理论、学术研究的人擅长于从历史典籍、精辟论著中去寻章摘句而汇萃成文的话,玉陶则更长于从街谈巷议、各类人士漫不经意的回忆口传中,去敏锐地抓取题材。显然这个渠道来的信息难免粗糙,但它都鲜活,读他的文章总会有新奇感而无陈腐气。他自己也坦言:“我没有写大学术文章的本事,我仅是'见子打子’,一边写写、一边玩玩而已。”这未必不是好习惯。

潘玉陶先生 武贵琼 提供

由于相处日久,我观察到他很有自己的个性,他对仁者、智者从心底里佩服,若受人家滴水之恩,必当涌泉相报;而对于庸俗小人,对于那些好为人师而胡打乱说的所谓专家,他不屑去恨人家,只是“敬”而远之,不去凑热闹盲目追捧,  而“躲”到一边,自己该做什么就做什么去。玉陶已是年近古稀的人了,但对于年轻学人中的佼佼者却很器重,乐于去帮助他们、宣传他们。助晚辈们一臂之力,他是真心实意的,口碑很好。玉陶自号“美石”,也许是想效法那些“不能有傲气,但不能无傲骨”的文人的气质吧。

前边,我漫谈了许多题外的话,听去似乎没有谈及《安顺故事》,其实,我的用意在于,为你讲故事的正是这么一位长者,然后去翻阅品读他的故事文章时,才会读其文、闻其声、识其人,更显亲切自然。

咱们安顺,素称“黔之腹,滇之喉,粤蜀之唇齿”,是“扼锁滇黔”的旱码头要地,商旅繁茂,人气旺盛,生活情趣浓郁,在农村,农耕文化底蕴深厚;在城内,市井文化百怪千奇。自古以来,安顺历代先民,乐于侃天嗑地“冲壳子”,于是乎民间故事、轶闻传说很多。有人说,在安顺“大街小巷有故事、家家户户有轶闻、村村寨寨有传说”,实不为过。

在《安顺故事》中,你可以去会一会“罢园老祖公”,去看看“柳八爷”,去听一听“说书人冯麻子”,你可以去品味记实散文般的故事《白龙》《双灵寺》。

读过《安顺故事》后,我感到玉陶读书驳杂,这也许不利于完整、系统、全面、规范、专一,但它却给了你一个万花筒,七彩相间,花样繁富,无一雷同,让人眼花缭乱。这也从一个侧面反映出了他坎坷丰富的人生、博闻强记的特点,难怪晓英主席给了他一个恰如其分的绰号,叫“多宝道人”。

我不用赘言了,建议你不妨细读《安顺故事》。玉陶从故事的海洋中,为我们掬起一汪老井老泉之水,在这燥热的暑天,饮之一口,足可解渴、解暑呢。

(注:本文为2015年8月邓克贤先生为潘玉陶先生《安顺故事》作品集写的“代序”。)

· 作者简介

邓克贤:别号客闲,安顺知名地方文化专家、书法家,贵州省文物工作员、黔中文化研究会会长、原安顺地区拔尖人才,一生从事教育、文化、文物、文联工作。出版有《纸篓轩文集》《子丑寅卯》《邓克贤书法作品集》等。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