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赏赵国柱尺牍,感受书法感人肺腑的力量!

 杨关桥 2022-02-26
笔迹文心两清雅
——赵国柱先生《亲情与感悟》读后
■杨勇(《书法》杂志副主编)
 
我们常说,一部优秀的文艺作品往往具有感人肺腑的力量。品读赵国柱先生的《亲情与感悟》,观览尺牍手卷中流露出生活的点滴,在摩挲与遐想中,浮现出他含饴弄孙的殷勤姿态、时光逝去之下的长叹、以及忍受病痛的艰辛。它优雅,却折射着内心的焦灼与忐忑,它深刻,却不失对生活本质的关怀与热爱。诸多元素,在字里行间不断闪现,不断循环,并传递着作者纯净的真性情。

赵国柱先生的书法古拙而萧散,用笔寓沉着于轻松,流动着文人特有的清雅之态。与他的大尺幅作品相比,尺牍与手卷中更多地表现出清新与蕴藉之气。具体而言,其手札多用章草体式,洋洋洒洒地铺于精致的信笺,展露出萧散悠然的姿态。所书内容多为肺腑之言,具有含蓄隽永的气象。在取法上,赵国柱先生当受到了傅山手札的沾溉,率意中有古朴之姿。“穷变态于毫端,合情调于纸上。”赵国柱先生在情感起伏之时笔墨浓淡过渡自然,字与字之间顾盼流连。作者以细腻的文字传递出脉脉深情,将拳拳孝心、舐犊深情一寓于书:欢喜时用笔轻快,郁闷时笔质沉郁,丰沛的情感主导着他笔下闪现的灵光。假设我们将赵国柱先生的这些手札与明清文人手札并置,观览之下也并不会觉得突兀,因为表现出的率意简远的韵致是相一致的。

图片

赵国柱 致女儿

听说我牛有反应了,说明娃娃要降生了,可喜可贺!艰难的十月怀胎不就是为了今天的一朝分娩吗?所以我牛要坦然面对,忍受和享受分娩前的阵痛。这是每个母亲必须经历的,也是那些没有孩子的女人终身羡慕的幸福的过程。老爸为女儿祈祷:我牛顺利,娃娃平安。

壬辰小寒前三日正午女儿临产前
赵国柱记

赵国柱先生的尺牍手札之所以动人,不仅因为他纯熟的书法技艺与精致的章法布局,更重要的是,作品中蕴藏着书家本真的“性情”和深沉的生命体悟。“信手敲书不用推”,赵国柱先生具备一种信手拈来、随性挥洒的才华。累累的尺牍手卷,诞生于怡心斋中,放置于膝上,舒展于手腕,自娱娱人,充满真趣。这类题材的书法,带有较强的主观体验和人间的烟火气息,并非超然世外的“隐士”之作,但正式这种日常的书写,让这些墨迹具有了温度。

赵国柱先生的尺牍书法的呈现,是一场穿越温馨、爱意、苦难的修炼。人的一生经历着工作、婚姻与生育。作者书写的快乐与烦忧,不是简单地传达肉体的感受,而是在正视幸福与困难时,珍重地记录且努力地跨越。文学具有抚慰心灵的穿透力,但文字却因阅读时间的滞后性不能马上被人捕捉,赵国柱先生则将它的意义与影响以一种优雅且珍重的书写方式记录下来,放置于案头。人们需要文学,需要与文学价值相匹配的书法艺术,在其中排解忧思,寻找情感寄托。赵国柱先生以一种清淡高雅的文书合一的形式,记载温情,纵情书写,超越了个体的悲欢,形成文学、书法、人生的三重融合,而其书法,正如孙过庭所说的“不激不厉而风规自远”,这是多么令人向往的境界啊。

图片

《赵国柱尺牍手卷作品集:

亲情与感悟》

由北岳文艺出版社正式出版发行


日前,由赵国柱创作并以书法形式展现的《赵国柱尺牍手卷作品集:亲情与感悟》,由北岳文艺出版社正式出版发行。

该书内容为“亲情”“感悟”两部分,亲情部分既有相濡以沫的夫妻之情,又有舔犊护幼的父女之情、爷孙之情;既有尊老敬老的为子之情,又有坦诚相待的为友之情。

该书结构为三部分,首先是赵国柱运用草书挥写的尺牍、手卷作品;其次是这些作品的原文对照;第三是文化学者介子平先生的赏析文字,把书法美学、情思哲理和艺术欣赏完美地结合在一起。

尺牍,是古代文人用于书写的长一尺的木简,根据材质的不同,也有尺素、尺函、尺牍、尺鲤、尺笺、尺翰、尺书等多种称谓。手卷,是指只能卷舒而不能悬挂的横幅书画长卷,又名手札、手剳。这两种书法形制都是古代中国文人在日常交往和文化交流中最常使用的,也是最具有中华传统文化特色的艺术形式。

此前,赵国柱曾以《古文观止》为题材,出版《赵国柱草书古文观止选篇》,引起较大反响。

赵国柱尺牍手卷作品选刊


亲情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生下千金之后

妻子即将临产,多数人见了都说肯定生个小子。妻的这十月怀胎,耳朵里听进去的尽是肯定是小子之类的掐算。于是,她思想上也就毫无生女孩的准备。

孩子呱呱坠地了,出人意料,是个千金。说实在的,我这个当父亲的并没有男尊女卑的思想,从某种意义上讲,似乎还偏爱个女孩。只是哥哥弟弟生的都是儿子,自己生了个女孩,家里人会怎么看呢?我妈又会怎样对待她这个儿媳妇呢?我心里有些担忧。

又出乎意料。当父亲听到生了个女孩时,竟脱口而出:“好!咱家正缺女孩。母亲则立即放下做了半截的饭菜,煮好鸡蛋挂面催我赶快送到医院,喜悦漾满在她老人家的脸上,似乎连皱纹也舒展多了。

孩子出院后,母亲破天荒地拖着带病的身体,放下平日里照看的孙子,和我们搬到一起住下。每天早起晚睡精心伺候妻子的月子。老人家一再告诫我们千万不要一听见孩子哭就往起抱。可每次孩子哭几声,她却总是急匆匆放下手中的活计,熟练地上床盘腿抱起了孩子。

月子里,孩子的姨舅姑婶及许多亲戚走马灯似的(地) 来看望我们的千金。每当大家关切地询问母亲的身体时,母亲总是笑着说,再累我也高兴!

打这以后,我心里坦然多了。每当人们问起时,我也总是美滋滋地回答,生了个千金!

原载《太原日报》
一九八六年四月二十七日第二版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为女儿买冰激凌

盛夏的并州骄阳似火。正是晌午时分,太阳把马路上的沥青都烤得流了油冒了泡了。途经解放南路山西医科大东门口时,我自然想到了正在该校就读且又特别贪吃冰激凌的宝贝女儿。于是,我便急匆匆给女儿发了一条短信,问她能否现在出来一下到校东门口。很快,女儿回复说,行。随之,我便以最快的速度跑到离学校最近的一家好利来蛋糕店,不由分说,买了两份店里最贵的冰激凌,然后径直向校东门口跑去。

老远,我便看到一脸疑惑的女儿正在校门口东张西望。当两份冒着寒气的冰激凌突然出现在女儿面前时,喜出望外的女儿一边感动地连声说,谢谢老爸,一边已经把半个冰激凌吞下去了。看着女儿贪婪地享受着美味,还不忘一步三回头地向我挥手再见,做父亲的我这心里顿时也像吃了冰激凌一样,凉爽极了。

丁亥夏月赵国柱记于怡心斋南窗下

图片

图片

不舍、无奈与欣慰

从某种意义上讲,宝贝女儿就是我这一生的全部和唯一。

随着女儿婚期的临近,作父亲的我这心里就如同打翻了五味瓶一般,说不来是什么滋味。

记得从小家伙呱呱坠地到牙牙学语,从年少时的亭亭玉立再到如今的楚楚动人,廿五年来,我和老伴几乎付出了半生心血,而女儿的成长也给这个小家庭带来了无尽的生机、欢乐和动力。

打小,我们同女儿就有个约定,即大手牵小手一直向前走,小手拉大手永远不分手。如今女儿却要从我和老伴的大手中抽手去和她心目中的白马王子牵手了,这种已经来临的剥离之痛,那种不舍、无奈伴随着些许欣喜一股脑地涌上心头。想着以后下班回家不再能看到女儿开门时那可人的笑脸,想到女儿出阁以后那空落落的家和我那空落落的心,想一想廿五年来和女儿从未分开过的日日夜夜,我是多么无奈,又是多么不舍。可反过来再想想,男大当婚女大当嫁,想想廿五年来的心血培养了一名既阳光又懂事、孝顺的硕士研究生,把她交给她值得托付终身的另一半,又何尝不应当感到欣慰和自豪呢?

再过些日子女儿就要出这个家门了。可我却觉得(的)这大喜的降临怎么就像要我的命一样,而这种撕心裂肺般的痛苦我又必须活生生地忍着。

还是祝福宝贝女儿平安、健康、顺利和幸福吧!也希望爱神能永远护佑这两个孩子。

希望女儿今后能常回家看看……

宝贝女儿出嫁前心绪繁乱,夜不能寐,遂成此文。

癸巳冬至前五日子时记 赵国柱

图片

图片

图片

外孙满月

外孙属龙,乳名小可,今天正好满月。一大早我便拎着一只刚刚从集市上买来的小公鸡,抱着早些天专门为小外孙准备好的一套五龙彩色银币,急匆匆赶到女儿家去看姑娘,看外孙。

整整一天时间,我帮着老伴为女儿熬鲫鱼炖鸡汤,烧菜做饭,忙前跑后。可只要是能腾开手,便会马上抱起虎头虎脑的小家伙,听他哭,看他闹,喂他奶,逗他笑,哄他睡觉,给他接尿。

真可谓,看了一天外孙,累得腰酸背疼,尽享天伦之乐,恐怕这就是隔辈亲。

壬辰腊月廿一从女儿家中归来有感记之
赵国柱书于怡心斋南窗之下

图片

图片

小外孙喝黄连小记

这几天,不满六个月的小外孙小可连续拉肚子,大夫让服用黄连素片。这下,小家伙可是遭了罪了。

每次喂药前,总是先把药片捣碎,然后和水拌匀,再用小吸管吸好,做好准备。

趁着小家伙专心致志地喝奶时,突然将奶瓶抽掉,之后迅速而又准确地将吸管中的药水直接挤到孩子的喉咙中。

顿时就像炸了锅一样。

剎那间,小家伙强烈地反抗起来,皱眉甩头,手乱抓,脚乱蹬,小脸涨(胀)得通红,挺着肚子哇哇大哭起来。

这是小家伙第一次尝到人间之苦的反应。随后的几天里,又喂孩子喝气味难闻的婴儿健脾散时竟发现孩子再没有哭过。

女儿笑着说,我儿有黄连垫底,以后什么样的苦药都能对付得了。是啊,不吃苦怎么能活成个人呢?

一连几天,同老伴喂小外孙喝黄连素片,看着小家伙痛苦的样子,实在是于心不忍,真可谓良药苦口呀。小可,你这一生还不知道要吃多少苦呢!做好准备吧。

岁次癸巳夏月
赵国柱记于怡心斋南窗下

图片

今天是五一国际劳动节

今天是五一国际劳动节,中午回家看母亲。突然竟发现,八十多岁的老人家双眼看不清,甚至看不见了。凝视着老妈呆滞且浑浊的眼睛(目光),我不禁泪如雨下。

辛卯五一节晚记

图片

图片

暖手煲小记

时间过得真快,马上就又进入腊月了。

每年这个时候,妻总是惦记着为腊八生日的母亲买生日礼物,特别是当老太太七老八十以后,妻对这档子事就更加上心了。

老妈今年八十四了,也是老人家的本命年。这些年,已经风烛残年的母亲身体一天不如一天,一直和姐姐住在一起,生活也早就无法自理了,就如同即将耗尽的油灯一样,一时一刻也离不开人了。

前些日子妻就念叨母亲的生日了。冬至前一天,妻拿出一个刚刚从超市买回的暖手煲让我看,说,咱妈现在用的暖手煲是个老式的,只能抱住暖手心,老太太的手背总是凉的。这次买的就像个护手套一样,两只手可以同时插进去,手心手背都是热的了。

看着既时尚又实用的暖手煲,想想卅多年来妻一直把婆婆当作母亲来对待,再看看两鬓已经花白的老伴,我这心里也已经是暖暖的了。

癸巳腊月十一晚特记
赵国柱

图片

三岁半的小外孙

三岁半的小外孙乐乐今年上了幼儿园,短短两个多月就学会了许多本事。今天上午女儿给我发来小乐乐在幼儿园的一段小视频,可能是老师要带孩子们上户外课,怕外边冷,所以给每个孩子穿上一件马甲外套。视频中的小乐乐不仅自己熟练地穿好,还拿起一件又主动帮旁边一个不太会穿的小朋友穿好,受到了老师的表扬。连续看了两遍后,我这个当姥爷的高兴地自言自语道,孺子可教,孺子可教也! 

庚子小雪前二日赵国柱

感悟篇


图片

图片

图片

退了真好,老了也真好

记得一年半以前,五十六岁的我被当时的政策一刀切下来退二线了。

一位书画圈里的朋友第一时间发来一条信息,戏谑道:祝贺仁兄喜获放生。当时我并不以为然。

一转眼,一年半过去了。回首望去,可谓感慨万千,归纳起来也就两句话,退了真好,老了也真好。

想想现在的官员们工作累、压力大,觉得(的)退了真好;看看如今的年轻人就业难、负担重,感到老了也真好。

风风雨雨几十年过去了,该经历的也都经历了,人世间的酸甜苦辣也都尝过了。现如今,衣食无忧,自由自在。家中有老伴,身边有朋友,自己还有爱好。每日里读书写字,喝茶聊天,出门会会老友,在家抱抱外孙。隔一段,三五好友结伴出行,四处走走,游山玩水,悠哉乐哉!

于是乎便有了发自内心的感慨:退了真好,老了也真好。

退二线一年半有感记之
癸巳夏月赵国柱一挥

图片

图片

图片

关于苦难的思考

人生的苦难是一个过程,但更是一种境界。当一个人的苦难过去之后,变为记忆时,百般咀嚼,萦绕于心,苦难便会升华为个人的财富,其不仅仅沉于肝肠寸断,同样会激起荡气回肠。

岁月磨砺使人成熟,我们习惯称之为过来人。这『过来』二字所体现出的就是淡定与从容。尽管苦难的回忆或许伴有泪水,但同样也伴有痛快淋漓,伴有心灵净化,伴有神清气爽。不敢说禅心,不能说至境,只说苦难对于人的心灵洗礼,至真!至淳!至清!至爽!

回顾六十年的风风雨雨,也可以得出这样一条结论,即没有痛苦的人生也不是完整的人生。不是吗?

癸巳深秋叶落风寒自感老之将至,感叹风雨人生而记之。

赵国柱酒后一挥

图片
风风雨雨花甲至,方知人生贵得闲。

既无后台又没钱,宦海打拼几十年,风风雨雨花甲至,方知人生贵得闲。


图片

图片

关于安乐死

年龄逐渐大了,自然也就有了经常去医院看望病人,甚至是送别亲友的经历了。每当去医院或是朋友家中看望不久于人世的亲友时,总是感叹病魔无情、人生苦短。

特别是当你看着病床上的亲友饱受病痛折磨,甚至生不如死的样子,实在是让人惨不忍睹。我在想,人生一世,到头来疾病缠身,既无生活质量更无做人尊

严时,这样的日子还有什么熬头?不是生不如死吗?

为什么不能让病人选择安乐死,从而有尊严地离去呢?

前几天,一个老同学饱受病痛折磨后走了,样子很惨;又想起了几年前一个老朋友四十多岁便去世了,当时的样子更为恐怖。因此,我觉得,当病人的病情确已无法医治且病人痛苦万分强烈要求时,还是应当实施安乐死。这既是对病人的尊重,也是对人性的尊重。让病人最后有尊严地(的)离去,难道这不是好事吗?

癸巳大雪后三日冬至将至有感记之
并州赵国柱

图片

十六字令(四首)

戊戌初夏,因右脚跟腱术后伤口难愈,遂于芒种前两日由女儿陪同来京求治。历时整整两月,感慨颇多,故作十六字令四首以记之。

烦,跟腱伤情已半年。没承想,伤口愈合难。

难,问诊京城酷暑天。灵与肉,日日苦熬煎。

煎,炙烤八周更烧钱。病不起,数万已花完。

完,终盼伤口痒又干。拆了线,速速把家还。

中伏后两日 赵国柱

图片

丢开轮椅站起身

丢开轮椅站起身,蹒跚扶杖新学步。

告别流年『暗九』劫,从此再不『走老路』。

从今年三月起,右脚跟腱手术至今已近半年。今天终于丢开轮椅开始拄杖走路了,遂有感而记之。

戊戌初秋 赵国柱

图片

一二三四五六七八

一次右脚跟腱断裂术后留下两处未愈合的伤口,三伏天日日奔波于北医三院和民族园假日酒店之间,四个多月的病程中前后五十多次就诊治疗,光北京就待了整整六十天,七万多块钱花得干干净净后,伤口总算愈合得(的)八九不离十了八月三日中午,时值戊戌中伏,我拄着拐杖,由女儿扶着挪出动车车厢,坐上轮椅后仰天长叹一声:终于可以回家了……

二〇一八年八月三日特记 赵国柱

图片
赵国柱
山西省书法家协会顾问、太原日报社书画院院长、山西省人民政府文史研究馆馆员、太原市特聘专家,曾任中国书法家协会第六届新闻出版工作委员会委员、山西省书法家协会第五届副主席、山西省青年书法家协会主席、太原日报社社长,曾应邀在北京荣宝斋美术馆、上海朵云轩美术馆、杭州西泠印社美术馆和太原美术馆举办个人书法展,被评为2011中国书法十大年度人物。

图片

编辑 ▏游婧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