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大三出版《清代通史》,23岁与梁启超同执教,是清史研究第一人

 泊木沐 2022-02-26

清朝的终结距今不过一百年多一点,但对于清朝、清史的研究早已蔚然成风,清朝各个时代细分领域,都有一些颇有建树的学者出现,史学著作层出不穷。

但追根溯源,民国的一批学者,无疑是清史研究的“先遣军”。像孟森、萧一山都是学界公认的中国第一代清史研究奠基之人。

孟森,大约是第一位自觉从事清史研究之人。他在晚清时,是一名秀才,因为多次应考都没有考中举人,索性就以教书为业。在清朝晚期,他积极参与社会活动。当辛亥的枪声响起,孟森自知清政府终结已成定局,渐渐放弃各种社会活动,他为自己找了一条与众不同的路。

什么路?专注于清史研究。他研究清史,重点在于对清入关之前的历史进行系统研究,不久,(1914年)他的著作以“心史”为号相继发表出……

萧一山

孟森第一份清朝史学著作出版之时,本文要侧重写的人物才12岁,这位名叫萧一山的历史学家,文从沈梦了解,虽然当时尚未成年,早已在私塾老师兼父亲的熏陶之下,开始对中国历史有了基本的认识。他早已精通四书五经,许多章节都能背诵如流,但,他最爱的还是《资治通鉴》。

因为这份浓厚的兴趣爱好,奠定了他对历史的苦心钻研态度。

刚刚18岁之时,萧一山已将个人的向往和着眼点,放在清史研究之上。当时,他的同龄人多数只满足于识字、通文而已,没人会相信,年纪轻轻的他,已经开始动笔撰写鸿篇巨著了!

山西大学预科班毕业之后,他进入国立北京大学政治系深造,当时他的老师有朱希祖,孟森等人。老师对他的影响是潜移默化的,客观上,他的努力又是十分出众和重要的。刚上大三,21岁的萧一山,就出版了《清代通史》上卷。这在当时,不啻为一声惊雷,小小年纪的他,凭借着这本巨著,迅速奠定了他在清史学界的地位,也让他扬名不小。

因为这份著作,萧一山在一年多后毕业,就轻易地应聘到了清华大学担任教授,当时他才23岁,同校老师有梁启超。鉴于梁的影响力,后来一些人误以为萧一山是师从梁启超,才有少年成名的际遇,这当然是一种误传。但,不容否认的是,梁启超在面对这位晚辈时,对他赞赏有加,十分器重。

当《清代通史》正式全文刊行时,李大钊作序,梁启超,蒋百里,蒋梦麟等也为之作序,一时盛况,后人难及。这部书,洋洋洒洒共400多万字,时至今日,依旧是清史入门必读书籍。

在此后的多年里,萧一山将研究视角又放在了太平天国史上,依靠当时他所接触到的一手资料,出版著作数部,也确立了他在太平天国史研究领域中,极为重要的地位。

悠悠岁月,匆匆人生,不论是在教书的同时,还是在颠沛的背景下,或是在小岛的晚年,萧一山始终倾尽全力研究清史,对于外物和个人得失,并不在意……甚至,在个人最后的时光,他依旧和同僚在“清史档案研讨会”中总结和分析研究得失。而对于他自己的生活,似乎没有留下只言片语!因为他的成就,后来被定位为“清史研究第一人”。

从当前的资料着手,我们可以看到,萧一山还是留下了有限数量的书法手迹。这些手迹主要是一些信件作品,大多被散落在国内外各处。

他将一生大多数时间都用在了历史研究上,当然,他的书法谈不上多少专业味道,却有些游刃有余的自然感。这种自然,是潇洒,是迅捷,更是对文化的专业和执着。

这位一生研究清代历史的人物,大概想不到,他的字迹,会被后来人这样赏玩。这其实也是一种幸事,假如他没有那么丰硕的成绩做支撑,后来人又怎么有兴趣去接触他和他的作品呢?那样,不但没有多少研究价值,许多人会感觉实在是浪费时光吧。

所以,请先专业再专业,后来人自会敬重你!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