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国画大师绘实景山水,钱松喦晚年作品《丰沙途中》

 泊木沐 2022-02-26

对于山水画家来讲,他们的创作之路上有很多座大山挡路。如果想要画出自己的风格,就要翻山越岭,找到属于自己的那座大山。有人曾经开过一个玩笑,每一个山水画家都是在负重前行。山水画代表着国画创作的最高水平,历朝历代留的画坛名家大多数都画山水。画圣吴道子,世人只知道他擅画各种仙佛人物。真正了解艺术史的人才知道,他能够有那么大名气,还是因为他开创了山水画的新格局。至于宋代,画山水的名家就更多了。比如台北故宫中有“三座大山”都是镇馆之宝,分别是范宽的《溪山行旅》、郭熙的《早春图》和李唐的《万壑松风》。元四家都是山水画高手。至于明清两代的山水画家大部分都没能摆脱前朝名家的格局。

钱松喦 丰沙途中

在20世纪初,有人提出了“美术改革”的口号,改革的方向之一,就是画写实的作品,像西方油画那样纤毫毕现,等比例复制。这样的创作观点,成了一种潮流。不过这毕竟是外行提出的口号,真正的画家,不会接受这种全盘西化的观点。到了20世纪50——60年,画家们找到了一条通过写生改革创新的艺术道路。行走在这条道路上的名家就有钱松喦,并且的画作雅俗共赏,受众很广。这样的画摆出来,专家叫好,百姓也能叫好,实在是太难得了。这幅《丰沙途中》是钱松喦晚年作品,根据画中款识可以推算出来创作于1980年。

钱松喦 丰沙途中 局部

这一年,钱松喦外出路过北京西北边的官厅水库,他沿着永定河沿岸欣赏周边的美景。钱松喦看到这里的美景想到了三峡风光,于是就有了创作灵感,画了这幅《丰沙途中》。根据这段记述就能看出来,这是一幅实景写生的山水画。对于写生,古代画家和现代画家的理解不同,古人认为写生的目的是为了描摹事物的神态,而现代人往往认为,写生的目的首先是解决“像不像”,然后再解决“是不是”。由于古人和现代人对于写生的标准不同,古代的某些山水画即便是有写生的创作意图,也很难画出新意。

钱松喦 丰沙途中 局部

钱松喦要想画出新意就不能照搬古人的技法,他不但要解决“像不像”的问题,还要解决“是不是”的问题,在这个过程中始终保持山水画的特有韵味。钱松喦的创作方法是,在构图上尽量写实,在笔墨技法上力求写意,这样就能画出谁都喜欢的山水。为了突出写生的真实感,钱松喦在创作中加入了透视,这样一来远近大小的关系都很明显。为了突出笔墨情趣,他浓墨淡墨混合使用,让画面有一种苍润的美感。希望以此来带动整幅作品的艺术感染力。从整幅作品的气势和情趣来看,他画得十分成功。

钱松喦 丰沙途中 局部

钱松喦在创作中把他看到的山水和感受到的山水,同时呈现在欣赏者眼前。无论是喜欢看“形”的,还是喜欢看“神”的,都能在画中找到自己的欣赏偏好。这样照顾到大数人喜好的作品创作难度更大。经过钱松喦这一代画家的全体努力,山水画有了新的面貌,他们都是改革创新绘画技法的功臣。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