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红楼梦:贾探春有多会管家?她理家一回,五条妙计立马掌控局面

 少读红楼 2022-02-26

“敏探春兴利除宿弊”,一直是读者称道的桥段之一。虽然贾府败亡的大趋势不可扭转,加之王夫人对这个临时过渡班子的支持力度有限,探春没有也不可能从根本上解决一系列积重难返的“宿弊”,但是大观园内部这场不大不小的变革,不仅起到了一定程度的缓冲作用,而且在方法领域留下了一些值得思考的事情。

第一,抓住明显弊端,稳妥进行试水。

积弊日久年深,如何动“第一刀”是一个非常考验智慧的题目。探春牛刀小试,雁声初啼,突破口选得很是精当:贾环和贾兰“一年学里吃点心或者买纸笔,每位有八两银子的使用”,这与“凡爷们的使用,都是各屋里月钱之内”重叠——从事情上看,一年十六两,虽然还不到平儿吃的那一顿螃蟹宴的钱(详见刘姥姥统计的明细),但这是一目了然的重复性开支,处理起来合情合理、无可非议。

从人上分析,清理贾兰的开支,“主持”班子(尽管是表面上的)的李纨,自然不能带头反对;清理贾环的开支,更显出探春公私分明——这两点抓得特别好,谁也说不出什么,一下子就通过了。

趁热打铁、乘势而上,探春又把矛头指向了“一月所用的头油脂粉又是二两”这“又同刚才学里的八两一样重重叠叠”的问题。这个弊端更明显——“饶费了两起钱,东西又白丢一半”。探春作为受益者之一,勇于动手处置,这威信就算初步立起来了。

第二,利用外来借鉴,针对实际问题。

贾府问题重重,财务上最突出的是“家里出去的多,进来的少,凡有大小事儿,仍是照着老祖宗手里的规矩。却一年进的产业又不及先时多,省俭了外人又笑话”——作为“大户人家”的脸面,如果在节流方面大动干戈,恐怕根本推行不下去,因此节流这一块,虽然立竿见影,但也就只能限定在上述小范围进行。

那就得想办法开源了。

但是偌许大个事情,对于贾府这种遵循陈规旧习已久的地方,不能凭空来个方案,总要有个样子——人性里总是有“外来和尚会念经”的信条,还有“别人家的孩子”情结。于是就得找个“左邻右舍”来参详一番。

但是这个对象还不能离得太远,否则又会有“不靠谱”的感觉。于是“赖大家”这个数代与贾府为奴作婢的家庭就进入了眼帘——知根知底啊!

通过“和他们家的女孩儿说闲话儿”进行的调研,令探春颇为吃了一惊:“那小园子”虽然“还没有咱们这一半大,树木花草也少多着”,结果“除他们带的花儿,吃的笋菜鱼虾,一年还有人包了去,年终足有二百两银子剩”——尽管这仅仅是大手大脚的凤姐为区区一个种树工程批下的开支,但是对于急于“开源节流”解决问题的探春而言,已经是了不得的启示——三姑娘举一反三,“知道一个破荷叶、一根枯草根子,都是值钱的”。

一番分析,使大观园的临时管理班子不仅在资源开掘上找到了方向,在具体操作上发现了借鉴,而且还在思想意识上提振了信心。

第三,联系具体利益,审慎安排人事。

既然“咱们这个园子,只算比他们的多一半,加一倍算起来,一年就有四百银子的利息”,那就要把好事办好。

外聘方案第一时间就被否决了——“若派出两个一定的人来,既有许多值钱的东西,任人作践了,也似乎暴殄天物”。对于这类规模不算很大,只须调整格局、明确责任的单子,“肥水不流外人田”是题中应有之意。于是范围就界定在“园子里所有的老妈妈中”。

人格和技术素养是关键——“拣出几个老成本分、能知园圃的,派他们收拾料理”。

最终要落实到具体益处上——“也不必要他们交租纳税,只问他们一年可以孝敬些什么”,这有四点好处:从长远发展观点看,“园子有专定之人修理花木,自然一年好似一年了,也不用临时忙乱”;从资源利用角度说,“不致作践,白辜负了东西”;从利益分配领域讲,“老妈妈们也可借此小补,不枉成年家在园中辛苦”;从整体开支层面论,“可省了这些花儿匠、山子匠并打扫人等的工费”——兴利除弊,光鲜亮丽。

关键环节到了——事情想得很美妙,关键在人。于是“将他们一齐传来,李纨大概告诉给他们”。

这里我们想来个插曲:为什么由“李纨大概告诉”?这多半天了,珠大奶奶没出一句有具体操作性的主意,为什么最后官宣的却是她?

这就是探春和宝钗的机敏之处了。想处理好这利益分配的平衡,先要自己内部平衡。李纨虽然囿于身份,不好过多发言,但是在这个班子里,她无疑是具备“坐镇”老资格的人物。探春是未出阁的姑娘,宝钗是串门子的亲戚,底下策划大盘子,乃至锦上添花讲些具体细节都是可以的,但是总体的发言人还是要由李纨出面——这也是王夫人难得的用人高妙之处。87版电视剧没有漏掉这个细节,实在是令人赞叹。

书归正传。尽管“众人听了,无不愿意”,一片轰轰烈烈的激情表态,但是管理班子保持了应有的清醒和理智,把“素昔冷眼取中”的平日考察成果付诸应用,历数园子里桩桩件件的资源,分析人员林林总总的优势,一一对应,安排精当。

而且管理者还不忘规避瓜田李下之嫌,当“莺儿他妈”被推荐时,宝钗“断断使不得”“我又弄个人来,叫那起人连我也看小了”等语,于不经意中展示了一个优质管理者应有的格局和风范,而且替代方案切实可行,不仅回避了人事风险,而且保证了工作质量——这就是传说中的“四角俱全” 吧?

第四,确保收益归属,平衡利益格局。

探春“如今这园子是我的新创,竟别入他们的手,每年归账,竟归到里头来才好”的安排,已经是仔细认真的操作,而宝钗“他们谁领这一分的,他就揽一宗事去。不过是园里的人动用”的法子,更是彻底实现了变革的目的取向,最大限度调动了那些管地者的积极性。

按理说,走到这一步,已经是功德圆满的景象了。但世事洞明、人情练达的宝钗,又一次展示了她那高人一筹的智慧。

变革固然是好事,但是凡事都有两面性,作为管理者不能仅仅陶醉于收益,还要有看到“新人笑、旧人哭”的眼光——一下子平添了这么一起得利的事情,而有限的蛋糕不可能人人有份,“只给了这个,那剩的也必抱怨不公”,以后再忙活“关门闭户,起早睡晚,大雨大雪,姑娘们出入,抬轿子、撑船、拉冰床一应粗重活计”时,松散懈怠,亦是人之常情。由此耽误了别的工作,总就是个“按下葫芦浮起瓢”的模样了。

更严重的是,“心里却都不服,只用假公济私的,多摘你们几个果子,多掐几枝花儿”,不但管地的受了损失,整体工作也打了折扣,人力资源也扩大了裂痕,好事可就没办好了。

而让“拿出若干吊钱来,大家凑齐,单散与这些园中的妈妈们”——花钱不多、效果不错,“他们也沾带些利息,你们有照顾不到的,他们就替你们照顾了”,不但工作顺利,而且人心凝聚,“小惠全大体”一举两得、皆大欢喜。  

第五,体察人情世故,剖析利弊得失。

本来事情到这里,看起来是完全圆满了。但是宝钗深知“幸于始者怠于终,善其辞者嗜其利”的道理,又加了一篇似乎多余的话。

但是这篇“多余的话”读下来却令人击节感叹。对于这些陶醉于“天上掉馅饼”、欣喜之余很可能头脑昏昏的“老妈妈”们,这恩威并施、冷热交融的言辞,足以让她们对客观现实有个正确的认识,对自己的言行有个一分为二的分析——说是个悚然惊悟之效,也不为过:

指明本分:“原是分内应当的。你们只要日夜辛苦些,别躲懒纵放人吃酒赌钱就是了”。

明示资历:“你们是三四代的老妈妈,最是循规蹈矩,原该大家齐心顾些体统”。

预警后果:“反纵放别人,任意吃酒赌博。姨娘听见了,教训一场犹可,倘若被那几个管家娘子听见了,他们也不用回姨娘,竟教导你们一场,你们这年老的反受了小的教训”。

提醒体面:“你们那时后悔也迟了,就连你们素昔的老脸也都丢了”。

拿出办法:“何如自己存些体面,他们如何得来作践呢”。

感情联络:“我如今替你们想出这个额外的进益来,也为的是大家齐心,把这园里周全得谨谨慎慎的”。

描绘前景:“那些有权执事的看见这般严肃谨慎,且不用他们操心,他们心里岂不敬服?也不枉替你们筹画些进益了”。

“你们去细细想想这话”!字字无虚、处处警句啊!

情况就是这么个情况,都和你们说清楚讲明白了,“再要不体上情,天地也不容了”!

子曰“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一代伟人谆谆告诫“不解决方法问题,任务也只是瞎说一顿”。很多好事办得不是那么好,工作方法恐怕是一个重要的bug。曹公在“兴利除宿弊”一折中为我们展示的方法,也是这部名著里值得我们重视的精神财富之一吧。

(本文所引文字,除专门注明外,均出自《红楼梦》第五十五、五十六回)

作者:风雨秋窗,本文为少读红楼原创作品。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