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与秦国扩张及李悝变法有关的两种布币

 思明居士 2022-02-26

上期介绍了平首布中的尖足布、方足布,这期介绍另外两种圆足布和釿布。

文章图片1

“离石”圆足布(正面拓图)

圆足布:形制特点是圆首、圆肩、圆裆、圆足。清末钱币学家曾认为圆足布是方足布演化为圜钱的过渡形式,考古发现后来证明圜钱似较圆足布出现的早,倒很可能是圆足布的设计受到了圜钱的启示。圆足布的种类以及数量都比较少,流通的范围小,时间短。已发现的有:晋阳、隰氏、蔺、离石、大阴等。其中,离石和蔺字布分大、中、小三种。大型长8毫米以上,重18克;中型长6-7毫米,重12克;小型长5-6毫米,重8克。有人认为重量上的这种变化是减重造成的,事实可能并非如此。联想到尖足布中有大布与半布并行的情况,圆足布很有可能是受此启发而分成大、中、小三等流通使用,为我国货币史上的一种创举。

文章图片2

三孔布

圆足布中有一种首及两足各有一圆形穿孔,俗称三孔布,面文多纪地名,有:南行唐、宋子、武阳、安阳、建邑、家阳、上专、下专、阿、杞等。背文纪重,有“两”及“十二朱”两种。三孔布发现的较晚,多数流出国外,日本银行收藏最多。大多数研究者仅由谱录见到拓片,终生未能一睹真容,被视为古钱中的瑰宝。

2008年5月应日本货币协会邀请访日参观日本银行货币博物馆时,我专门要求日方从库房调出所藏二十多枚三孔布,一一过手,仔细观赏,至今记忆犹新。

三孔布的断代归属向来众说纷纭,郑家相、彭信威因为所用朱两为秦国纪重单位,认为是秦国货币。李学勤、裘锡圭因为钱文所纪地名尽属三晋之地,且大部分为赵地,据此否定秦说,认为是赵国铸造。特别是1984年4月山西朔县北旺庄露天煤矿工地八号汉墓出土的宋子三孔布,有具体出土记录,更印证与秦无关,应属赵国。汪庆正则认为是中山国所铸。根据目前资料,客观分析,三孔布很有可能是战国末年秦国攻占赵地后所铸。三孔布形制奇特,铸造精工,传世及出土数量稀少,为古代钱币中的大名誉品,向为藏家所珍惜。

文章图片3

安邑“釿布”半釿、一釿、二釿(拓图)

釿布体形较厚重,一般分成半釿、一釿、二釿三种等级。

釿布:形制特点是平首、方足、圆裆,肩部或为方肩,或为圆肩。因此,主要有两种类型,一种是方肩圆裆,另一种是圆肩圆裆。钱文多为纪重及地名,以釿论重,故称“釿布”。因裆部似桥,又称桥足布

釿布体形较厚重,形制上虽然并不完全一致,但都以釿为单位,并按大小轻重分等。一般分成半釿、一釿、二釿三种等级。如安邑釿布、晋阳釿布、安阴釿布、阴晋釿布都按半釿、一釿、二釿分为三种等级。

关于釿字,曾见于周坪安君鼎,铭文中有“五益六釿及釿四分釿”的文字,字义虽然费解但釿字似乎是用作重量单位。但是各种釿布的重量却并不一样,并且半釿布的重量并不等于一釿布的一半,二釿布也不等于一釿布的一倍。《集韵》说釿与斤同。《正字通》曰“以铁为之,曲木为柄,剞劂之总称”;《孟子》说“斧斤以时入山林”。《庄子》有“于是乎釿锯制焉”。天君鼎上有“斤贝”二字,有人认为是指布和贝两种货币,等于鐶卣上的“贝布”。说明斤或釿是一种生产工具,后来发展成为货币,也借用为重量单位。

釿布大概是晋国或晋国一些地区的货币,战国时期为魏国及其邻国所沿用。魏国铸造的釿布有三种,即安邑釿、梁尚釿、梁新釿。史载公元前410年李悝为魏文侯相,推行平粜之法,安邑釿布可能就铸造于当时,后来各地效法,皆铸釿布。因此,釿布中以安邑布最多。魏国因都城安邑靠近秦国,易受攻击,魏惠王于公元前340年迁都大梁。梁尚釿、梁新釿可能就是迁都大梁后所铸。迁都之前所铸釿布的形制特点为方肩圆裆,迁梁后则为圆肩圆裆。赵国仅见一种晋阳釿,估计迁都邯郸后,改行刀币,便停铸釿布。

另有一种钱文为“殊布当十化”的大布和“殊布当釿”的连体小布。文字古怪难识,多出土于徐州附近一带,应与魏国的釿布有关。但是近年又在江苏丹阳、安徽宿县、浙江杭州有少量出土,都属于战国时楚地,或认为是楚国所铸。1983年11月,在新郑郑韩故城韩国铸铜遗址战国晚期地层,发现大布的陶范以及连布的背文范,证明这两种布是同时铸行的,但所属国别还有待进一步研究。

说到这里,不知大家平常注意到没有,我国的央行即中国人民银行的行徽,就是由三枚布币构成的一个“人”字形。正是因为布币是我国古代最重要的一种货币形态,为早期金属铸币的产生、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所以后来才被选作央行行徽的构成元素。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