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犁城年味】老德平春节期间走亲戚的风俗

 犁城文学小编 2022-02-26


春节后走亲拜年访友,是一种古老的习俗,是人们互相交流感情的一种方式,没有这种约定俗成的风俗,很多亲戚可能就得几年才见一次面,特别是距离远的亲戚。可见先祖传下来的风俗,对我们古老华夏文明,起到了积极促进作用。

老德平的走亲戚风俗,是按照血缘关系的近远,从前往后排的:初二走姥姥家;初三走姑姑家(姐姐家);初四走丈人家;初五走姨家或者表亲。另外;初一是招女户(亦称招养老、倒插门)的儿子带着媳妇、儿女来给父母拜年;初二如果年前有老人故去,也是上新坟的日子。

这与初二走姥姥家不冲突,即使去其他亲戚去上新坟,初二走姥姥家还是雷打不动,给姥姥姥爷舅舅舅母拜年之后,再去其它地方,初二不去姥姥家拜年,被称作不懂人伦事理。舅舅被称作亲娘舅,虽然与叔叔大爷的血缘关系一样近远,且不同的姓氏,但舅舅对外甥的制约管理,要比叔叔大爷对侄子的制约管理更有效,一般分家时,不让叔叔大爷参与,但大多让舅舅参与,特别是家庭弟兄们多,且矛盾纠纷严重的家庭,都是让舅舅来平衡,舅舅的话四两拨千斤,一句话定乾坤。

所以,初二不去拜年不单是亲情管着,还有舅舅的威严管着。有一则笑话,足以证明初二拜年的必要性,姥姥姥爷在外甥初二一定去拜年,经年之后老人不在了,只有舅舅、舅母,有的外甥或特殊情况、或跟舅舅关系疏远,初二就不去拜年了,初二不拜年,舅舅还是很忌讳的,心里也不是滋味。

外甥与舅舅在集市上相遇,舅舅故意骂外甥:混蛋,初二你怎么把我酒壶偷走了?外甥回道:我初二没去啊,怎么会偷你的酒壶?舅舅厉声骂道:我骂你混蛋,就是因为你初二不去拜年!从此,凡是初二不去给舅舅拜年,便落下了话巴。自改革开放前后,初六这天准媳妇走婆家,准女婿走丈人家,初六以后大多是朋亲,就是同学、战友、朋友互相走动,借着过年像对方父母拜年,增进感情。

正月十五新媳妇必须在婆家过,连过三年,否则对公公不利,原话叫做新媳妇不看两家的灯。过了正月十五,年才算过去,正月十五之前,是小辈走亲戚给长辈拜年,过十五时长辈看望晚辈,正月十六换闺女,这次是男的去走闺女,也就是父亲与伯父、叔叔、舅舅一起去闺女家走亲戚,亲家对这次来客十分重视,早已定好了陪客(qie)的人选,有的甚至春节前就预定了。一般新婚后的前三年,正月十六都去走闺女,过了三年之后,就不必每年都去了。

正月二十五家家户户打囤,用锅底灰在院子里画出圆圈,表示圆囤的图形,有的还大圈套小圈,以期大囤小囤都满,囤与囤还用灰画出梯子形状,两囤之间相连接,以期粮囤互相连接,就是期望大囤满小囤流,来年粮食大丰收。

二十五走亲戚是给闺女添囤,这次是女的去闺女家,母亲、大娘、婶婶一起去闺女家。在家擀上几张大饼,带到闺女家,意思是给闺女铺囤底,期望闺女粮囤基础牢固,撑起更多的粮食。


二月二龙抬头,有剪头发、吃饺子,吃琪榴、吃面条、吃包子、打粮囤的习俗。吃饺子是吃龙耳、吃面条是吃龙须、吃琪榴 是吃龙蛋(琪榴是用玉米面包上菜馅,与包子形状差不多,就是没有繓、即没皱褶),琪榴的形状类似圆形,所以,吃琪榴就叫吃龙蛋,过去小麦粉少见,包子、饺子、面条吃不上,在我们那一带,二月二吃琪榴是最适当的选择。

二月二流传着“剪龙头”的习俗,这天大人、孩子都剃头,叫“剃喜头”。特别是男孩子,都要理发,谓之“剪龙头”,据说在这一天理发能够带来一年的好运,也有要想鸿运当剃头的寓意。“正月不剃头,剃头死舅舅。”

一说实为讹传,其中的“死舅”其实是“思旧”的变音,这种说法的起因也与沈阳有关。清朝成立后,当时不少汉人为怀念明朝,就在正月里不剪发以表示“思旧”,但又不敢公开与清朝政府对抗,于是就有了“正月剪头死舅舅”的说法,并一直流传下来。

当然,不同地域有不同的食品来过二月二,像吃豆子、炒棒花等,但老德平大多一般是吃琪榴;条件好的吃包子、水饺。二月二打囤,依然与正月二十五一样,以期粮食丰收堆满囤。

二月二还去闺女家走亲戚,也是给闺女添囤,这次也是女的去,母亲等去走闺女家,带着竹签子小馍馍,意思是用小馍馍给闺女堵囤眼,不让闺女的粮囤往外流。过了二月二,才算是新年全部过完了,准备春耕春种了。不同地域有不同的风俗,老德平风俗亲切且温馨!

作者简介:高连君,山东临邑人,从教多年,文史爱好者,以挖掘抢救当地历史为乐。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