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鱼类常见真菌性疾病有哪些?我们该如何防治?

 福_星 2022-02-26

水霉病

病原

水霉属和绵霉属的一些种类,菌丝为管形无横隔的多核体,其中一端附着在水生动物的损伤处,并深入受损的皮肤及肌肉,称为内菌丝,具有吸收营养的功能,另一端伸出体外的菌丝称为外菌丝。外菌丝比内菌丝更粗壮,可长达3厘米,形成肉眼能见的灰白色棉絮状物。

Image
Image
Image
Image

流行特点

该病发生在早春,水霉菌对感染对象没有选择性,可危害各种不同的水生动物;水霉菌的发生与宿主的健康状况密切相关,特别是鱼类体表因各种原因出现外伤时,水霉菌的游动孢子可乘虚入侵引发水霉病。体表完整、体质较强的个体一般不发生水霉病。

症状与病理

在患病早期没有明显的症状,但随着病情的发展,病原迅速生长,菌丝一端伸入宿主组织内,造成发炎和坏死,另一端露在体表外大量生长,形成肉眼可见的灰白色棉毛状絮状物。由于病原分泌大量蛋白质分解酶,导致病鱼焦躁不安,在池壁或网箱周围摩擦,加剧体表损伤;另外大量棉絮状菌丝附着于体表,导致患病个体游动缓慢,食欲减退,最后瘦弱而死。

防治措施

该病的发生主要与体表机械损伤(拉网、转塘等)密切相关,水质过瘦、冬季水位过浅亦容易引发水霉。该病目前尚无理想的治疗方法,只有在发病早期及时处理才有一定效果。具体措施包括:

  1. 除去池塘过多的淤泥,并用生石灰或漂白粉清塘消毒;

  2. 加强饲养管理,长期内服“酵苷”提高鱼的体质,尽可能避免鱼体受伤;

  3. 拉网转塘以后及时使用选用对真菌具有杀灭作用的消毒剂,如聚维酮碘溶液或者选用五倍子末、水杨酸、硫醚杀星、二硫氰基甲烷溶液等全池泼洒,病情严重的,需要连续2天或多次用药。

鳃霉病

病原

鳃霉

Image

病状与病理

患病鱼失去食欲,呼吸困难,游动缓慢,鳃上黏液增多,鳃上出现出血、淤血或缺血的斑点,呈现花鳃,严重时高度贫血,鳃呈青灰色。用显微镜检查鳃时,可发现大量鳃霉寄生。

Image

流行特点

流行季节为水温较高的5-7月份,鳃霉通过孢子和鳃直接接触而感染,特别是水中有机质含量过高时容易爆发此病,可在数天内引起病鱼大量死亡。

治疗方法

1. 聚维酮碘或浓戊二醛溶液进行水体消毒;

2. 内服:恩诺沙星+“世纪泰乐”+“世纪金糖”5-7天抗菌强体质。

预防措施

1. 放养前彻底清淤,并用生石灰或漂白粉清塘消毒;

2. 养殖过程中定期使用“菌平衡B型”发酵液培养有益菌群体分解有机质;

3. 加强饲养管理,长期内服“酵苷”提高鱼的体质;

4. 定期打样检查寄生虫和鳃霉情况,发现病情及时处理。

流行性溃疡综合症(EUS)

病原

侵入丝囊霉菌

Image

流行特点

流行性溃疡综合症(EUS)又称红点病或流行性肉芽肿丝囊霉菌病。

是一种对野生及养殖的淡水鱼、半咸水鱼类危害性极大的季节性流行病,低温和暴雨等条件,可促进丝囊霉菌孢子的形成,而且长期低水温降低了鱼对霉菌的免疫力,因此,EUS大多在低水温时期18~22°C和大降雨之后发生。水质或寄生虫、细菌、病毒感染造成的表皮损伤是该病害的诱发条件。

Image
Image

流行性溃疡综合症以水平传播的方式传染,丝囊霉菌的动孢子在EUS的传播中扮演十分重要的角色,可以经水从一尾鱼传染到另一尾鱼身上,一旦粘附到鱼类的表皮,在适合的条件下孢子就会发育,其菌丝侵入到鱼类的皮肤、肌肉和内部器官中。

病状与病理

患病鱼的早期症状包括不吃食、鱼体发黑、病鱼漂浮在水面上;中期病鱼体表、头、鳃盖和尾部可见红斑;后期出现较大红色或灰色的浅部溃疡,并常伴有棕色坏死,大块损伤多发生在躯干和背部,大多数鱼在这个阶段发生大量死亡。

治疗方法

鱼类在大水面的条件下发病,则难以控制。若该病在小水体或封闭水体里爆发,通过清除病鱼、石灰消毒用水以及改善水质,同时内服“世纪泰乐”+“世纪多维”+“本草精华液”+恩诺沙星的方法,可以有效的降低死亡率。

预防措施

1. 养殖过程中定期使用“底平衡Ⅰ型”做好水质改良工作,保持养殖水体清洁;定期使用“菌平衡B型”发酵液培养有益菌群体;

2. 保持养殖水体一定的肥度,定期使用“藻平衡Ⅰ型”+“卵囊藻”肥水,稳定池塘水质,保持水体溶氧,能够有效预有害菌的大量爆发;

3. 定期内服“酵苷”+“世纪泰乐”+“世纪多维”护肝增强体质。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