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18岁的平行线:你在奥运拿冠军,我在流水线上当工人

 小玉6yyx5ayji8 2022-02-26

大型比赛结束,我们的生活已经回归正轨,想必很多运动员们也是吧。

除了在赛场上的优异表现,让常爸感慨不已的是,他们中的很多人在学业上的表现也相当亮眼。

谷爱凌,在美国高考SAT中考出了1580分的好成绩,顺利进入斯坦福大学;

羽生结弦,毕业于日本名校早稻田大学,还被学校列为“优秀校友”;

陈巍,花样滑冰奥运冠军,同时也是耶鲁大学学生;

……

图片

在向人类极限挑战的同时,他们也没有忘记好好读书。

与此同时,我在两部纪录片《18岁的流水线》《打工人》里看到了一群与谷爱凌、陈巍同龄的孩子。他们在本应上学的年纪,“迫不及待”地进入工厂,在机器的轰鸣声中挥洒着青春,从此远离了书本和校园,游走于宿舍和流水线。

这些孩子过着怎样的生活?18岁的流水线,能够承载他们想象中的青春吗?

新学期开始了,很多父母又要和孩子陷入新一轮“为什么要学习”以及“现在吃不了学习的苦,以后就要吃更大的生活的苦”这样的洗脑battle,我猜这些大道理孩子早听腻了吧,那这次就换个形式,跟他们一起看这两部片子,也有机会感受下不同年轻人的工作和生活。

“下班回家,我累到连碗都拿不稳”

1995年出生的四川男孩杨鹏,13岁就出来打工了。拍摄纪录片时,他已经是一个混迹江湖7年的“老员工”了。

提及自己的打工经历,他露出一股与年纪并不相符的老态和疲惫。

图片

进新厂第一天,他被人排挤,分配到又累又难的岗位,下班后回家吃饭,碗都拿不稳。

图片

除了累,受伤是常态。手被刀划破,鲜血直流,可他只能简单包扎后就重回岗位。

他不敢停,停下就会耽误生产进程,也会被扣工资,他停不起。

图片

除了每天8个小时的固定工时外,加班也是常态。而且,是否要加班、加多长时间班,也不是他能决定的。

吃完没有油水的工作餐,再加班3、4个小时,下班回家时已到深夜。

图片

第二天他还要在早上7点半到岗,周而复始,每天都过得像同一天。

图片

到了谈婚论嫁的年纪,前女友父母一句“太远”,就让两人分道扬镳。其实杨鹏心里也很明白,对方是嫌弃自己工资低、家里穷。

现女友并不甘心一辈子呆在流水线上,一心想要找机会换个更好的环境。

图片

前途未卜的恋情,在现实面前,不堪一击。

为了能留住女朋友,杨鹏决定努力加班,攒钱。

可守着流水线的他,真的能攒到钱吗?

“怎么混得越来越不如以前了?”

云南小伙权广彬已经得到了答案。

初中尚未毕业的他就选择出来打工,第一份工作就是进工厂做遥控器、游戏手板,1800一个月,包吃包住。但要在流水线上连续干11个小时,上个厕所都要被限定在10分钟内。

辗转多个地方后,他终于在一家电子厂靠做机器维护拿到了每月六七千的薪水。

图片

(字幕:

权广彬 23岁

原住于云南农村,后搬迁到广东阳西

初中未毕业即辍学外出打工

2016年来到惠州三和伯恩厂工作)

虽然薪水翻了几倍,但权广彬并没有开心很多。

首先,这份工作很累,每天要上大夜班,连续工作11个小时,从晚上7点到第二天早上7点。

图片

其次,他不仅没有攒多少钱,还发现攒钱变得越来越困难。

这点,他和他的工友都深有同感。

图片

之所以攒钱变得越来越困难,是因为工资的涨幅远远赶不上房价和物价上涨的速度。

他们不仅买不起房,连租房都只能挑最便宜的。

图片

吃个最简单的早餐,也要先掂量一下贵不贵。

图片

单调、忙碌生活里的唯一调剂品,就是与好友聚餐。但每聚餐一次,就意味着要花掉一笔钱。

图片

再加上日常购物、打游戏充值等,稍不克制,他们的工资到月底就所剩无几了。

更何况,打工还没有稳定的收入。

权广彬后来被调整到早班,虽然不用熬夜了,但他的收入也骤降到四五千。

他叹了口气说:“打了几年工,还是一场空。”

图片

他想起16岁那年,自己潇洒地离开学校,憧憬自由、轻松、美好生活的那一刻,鼻头发酸。

“一开始,我只是觉得好玩”

在我们的印象里,早早出来谋生计的孩子是为了贴补家用。但其实并非如此。

很多孩子辍学打工的原因无非是两个字,“好玩”。

来自四川凉山的彝族男孩毕子依林,就是其中一个。

初中毕业后,他考上了西昌的一所学校。本来应该在教室里学习的他,却一心向往窗外的花花世界。

图片

尤其与那些辍学打工的朋友聚会时,他更是羡慕。光鲜亮丽的衣着,大把大把的钞票,让毕子依林再也无法忍受课堂的寂寞与孤独。

图片

他问朋友:“好玩不好玩?”

朋友说:“好玩!”

因为“好玩”这两个字,他下定决心不再上学,与朋友一起跑到了广东的工厂里,成了流水线上的一名工人。

对于中年人来说,打工是为了养家糊口。但对还未成年的毕子依林来说,打工就是出来耍。

图片

发了工资,他们就拉上朋友和心仪的女孩,唱KTV,吃饭,开房。

图片

让人震惊的是,从14、15岁开始,开房就成了他们的生活常态。

图片

关于未来,他们完全没有规划和打算。

工资一发,就去吃喝玩乐,挥霍一空。没了钱,就再度返回工厂,挣点钱。挣到钱,又立马呼朋唤友出去玩耍。

打工——玩耍——打工——玩耍,在人生最美的时光里,他们忙着挥霍、忙着享乐。

提及这些,毕子依林一脸喜悦地感叹到:“我感觉这里真的太好玩了!”

图片

其实,不止是他一个人因为“好玩”选择出来打工,工厂主管说:

“90后辍学进厂,一半是因为要赚钱,另一半就是因为好玩。”

图片

初来乍到的他们,都和毕子依林一样兴奋、一样满足。但这种廉价、低质的快感过去之后,当生活的压力和内心的空虚接踵而来的时候,他们,笑不出来了。

放弃学习,人生路越走越窄

在2019年末,尝到生活辛酸的权广彬给自己定下了两个目标:

学技术,做主管,涨工资;

攒钱,回家做生意。

但很快,第二个目标就打了水漂。疫情来临,生意自然是做不成了。他再度回到工厂,成为了流水线上的一环。

留给他的路,就只有一条:好好学习,掌握一项技能。

为了自由和潇洒早早辍学的他们,兜兜转转之后却发现,当初自己拼命想要逃避的“苦”,终究正在以另一种更残酷的方式回归。

不学习,就赚不到钱;不学习,就得不到自由;不学习,就只能过更艰辛的生活。

但这个时候,他们再学习新知识的难度,却是年少时的好几倍。

这不是危言耸听。青春期的大脑有一个最显著的特点,就是“可塑性”。大脑会根据环境的需要,进行自我重塑,而这种重塑的过程,具体可以表现在修剪神经元上。

对适应环境有利的神经元会保留下来,并且不断生长,与其他神经元和脑区产生更紧密的联系;对适应环境无用的神经元就会被修剪掉。

因为“用进废退”,孩子的生活环境越丰富,刺激越多,大脑也就越灵活、越聪明。反之,生活环境越单调,大脑连接就越少,越不灵光,思考问题很容易片面、狭隘。

流水线工厂普遍都是枯燥、单调的环境,对大脑发育的刺激非常有限。大家像一颗螺丝钉一样,重复做工,久而久之人就很容易变得麻木。

图片

虽然成年以后,大脑依旧具有可塑性,但可塑性却越来越差,结果就是学习同样的东西,成年人会比青少年吃力很多,这一点,相信不少人都深有体会。

更重要的是,因为过早离开校园、过早承受现实生活的打击,他们又很容易对学习丧失信心。

没有过人的毅力,没有坚持到底的信念,没有吃苦耐劳的精神,一个习惯了重复、简单工作的流水线工人很难静下心学东西。

然后,他们中的绝大多数人,便开始先喟叹命运不济,再选择接受现状,忍受生活的艰辛,最后在黑暗里默默羡慕别人的人生剧本。

图片

我在《为什么现在中国父母拼命“鸡娃”?我们还能回到过去的“散养”模式吗?》一文里,曾提及美国国家经济研究所在2012年发表的一篇论文。

这篇论文里计算了中国1997年到2006年十年间的教育回报率,发现多一年的教育,收入可能会差20%。

虽然这个统计学上的数据并不适用于每一个人,但却直观地表述了一个现实:

当今的中国正处于一个收入差距巨大,且教育回报巨大的时代。

图片

1970年到2010年期间高等教育入学率和教育回报率的变化。(数据来自世界上193个国家。Psacharopoulos& Patrinos 2018. 蓝色为教育回报率。)

多读书,就意味着可以赚到更多钱,可以过更体面的生活,可以寻求更大的自由,有更多的选择权。

纪录片中,流水线上的年轻人在提及未来时,一脸迷茫,他们说:“还没想好未来要干什么。”

奥运会结束后,谷爱凌在谈及未来时,也说:“不确定未来要干什么。”

字面上看似并无差别,但现实中却千差万别。

我相信每个人的人生都充满无限生机,我们也不能轻易对一个年轻人下定论。但显而易见的是,这些流水线上的年轻人们,今后的路大概率会布满更多艰辛和坎坷,并缺少选择的权利。

在他们18岁时选择了easy模式时,就意味着未来已经开启了hard模式。

纪录片中有一幕,让我看得格外心酸。

当记者问这些工友们,现在如何看待学习时,大家的回答出奇得一致。

“再给我一次机会,我一定选择读书。”

图片

“当时应该多读点书,开拓一下视野。”

图片

“一定要读下去,至少你的灵魂不会那么空洞。”

图片

无一例外地,他们都后悔放弃读书了。

在物质极大丰富的今天,鲜少有孩子能体验饿肚子的感觉。安逸的生活,也让不少孩子顺势选择easy模式,直接给自己设定最低的目标。

成绩不好那就上个中专吧,考不上大学那就出去打工吧,看不上流水线做个收银员、理货员也行,只要饿不死就可以。

但“活着”和“生活”是截然不同的意思。

读书的意义,并不止是能给我们提供更丰富的物质条件,以及提供阶层跨越的可能。读书最大的意义,在于充实大脑、丰富精神、提升认知,让我们的思维突破局限,有能力去寻找更高层次的快乐,追求更大的目标和意义。

罗翔曾经说过:“享受高级快乐并不会失去低级快乐。但如果你的眼目永远只关注地下,你永远不知道向上看有多快乐。”

图片

或许早早远离枯燥乏味的读书,进入成年人的世界,能够给这些年轻的工人们带来短暂的快乐,但在这种日复一日的低级快乐中,他们却已经剥夺了自己向上看的能力和勇气。

在看这两部纪录片时,我还发现有很多孩子之所以选择不读书,除了家境困难外还有两个重要的原因:

与父母吵架,一时冲动辍学;

学习方法不对,成绩上不去,丧失学习信心。

图片

作为父母,我想在孩子读书这件事上始终要坚持三个底线:

01

坚持终身学习,言传身教,引导孩子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02

用科学的学习方法,教导孩子高效学习,提升对学习的信心;

03

了解青春期孩子大脑发育特点,维护好亲子关系。

有知名教授曾说过这样一句话:“教育是用来分层的。”

之前我觉得这话有点夸张,但看完了这两部纪录片,只觉得心有戚戚焉。

人生无常,但努力学习永远是面向未来最确定的那束光。它可能无法让你成为人生赢家,但一定会给你更多人生选择权。

马上就要开学了,如果你家娃还在喊读书累,或对读书这件事很迷茫,不妨看看这两部纪录片,有用还不费爹妈。

END

1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