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最美好的时光

 shineboy1 2022-02-26

过往的岁月,属于记忆,还是属于你自己?

休谟说,我们所谓的“我”,不过是一堆经验片段的集合而已,并没有一个独立于经验的、实在的“我”存在。

而在普鲁斯特看来,“重要的不是他所经历过的事情,而是如何把回忆编织出来。”

对“我”的怀疑,对“经验”的游离,也许原本就是“我”之存在的途径。

“思考和存在是一对矛盾”(亚里士多德语),恰是这矛盾构建出的张力,如经线和纬线般,编造出永恒的岁月。哪怕时光发生之时总显得平淡而恍惚,似乎不够灿烂,缺乏高潮。

然而,高潮或许只是欲望的谎言,是命运的诱饵。

与时间对抗的唯一方式,是消除时间的方向。然后,用那些“没有要点的故事”,抹掉空间的连续性,让时光找不到逝去的道路。

时光作为容器,本身即是最美好的。而作为内容的时光,则从属于容器的属性,同样是完美的。

本文是孤独大脑的“闲文”选集。

1

《2500天前的平安夜

也许我应该再写一些这类流水账般的文字。

没人知道大脑如何组织记忆,我们记下大事,记下情绪的峰值和低谷,记下无法被时间修复的裂痕,记下试图隐藏起来的选择性遗忘。

记忆是一场探险之旅。当我们来到某个陌生之地,吸引我们的并非那些宏大叙事,而是弥漫在城市上空的神秘感,街巷深处的光线,建筑立面的味道,以及被陌生观望的自己。

假如有一台时光机,能回到过去,我只想去探寻那些遗失的细节,上小学时的书包的样子,青春年代的某顿早餐吃了什么,一次发呆,一个等待,牙刷的形状,西红柿的清香,新闻联播后天气预报的音乐。

所有被时光忽略的碎片的重现,像是对苦心经营玩弄权谋的命运的嘲讽。

未来的不可知,和过去的不可记一样,都蕴含着无限的可能性,因而比现实更实在。

阅读该文 ➡️:2500天前的平安夜

2

《一年中的最后一天

七年前的一篇写13年前的文字。

有点儿像一个接力游戏。

阅读该文 ➡️:一年中的最后一天

3

《做个善良的人,但要掌握局势

以前也写过一篇给女儿的信,发在某本杂志上。

愿孩子们健康平安地、很慢很慢地长大。

阅读该文 ➡️:做一个善良的人,但要掌握局势

4

《十年以前

以前曾经有个记私人日记的博客。

不管多么私密的日记,都有假想中的观看者。

但永远不会是朋友圈式的围观。

阅读该文 ➡️:十年以前

5

《孤独棋士

这篇其实可以改编成一场广播剧。

阅读该文 ➡️:孤独棋士

6

《海边的温哥华

既然手机摄影已经破坏了我们的图像记忆,那么,干脆多拍点儿照片吧。

阅读该文 ➡️:海边的温哥华

7

《无岸

用一位读者的评论来介绍本文:

内心颠荡起伏而又静如止水......再看留言父亲节快乐,回想文章暗线父亲一角与读者现实体验结合以及响应当下节日,再扩大视角至父亲们至命运时代国家,后结合文章末尾天空本无天空,太阳未曾落下,几条线同时交汇升华而又悄无声息,世俗与格调,命运与时代,诗歌与客观,灵动与死亡,胆怯与谨慎......

阅读该文 ➡️:无岸

8

《鬼话连十篇

十个极短的鬼故事。

阅读该文 ➡️:鬼话连十篇

9

《湖之北,襄之阳

多么悠长的一段岁月,却只能被盛放于如此小小的碗中。

多么平淡的往日时光,回望时竟如此绚烂而跌宕。

“那些注定无法发生的事情,正在蠢蠢欲动,终将不发生。”

阅读该文 ➡️:湖之北,襄之阳

10

《替代者

可能算不上是一篇科幻小说。

阅读该文 ➡️:替代者:元宇宙的另一种可能

11

《流浪之城

本文是应“物质生活”邀请所写的20周年征文。

我设想了2000年和2020年是两个面对面的镜子,两个“我”穿梭于时间光影的层层反射中。

然后,不断逼近于中间点。

交汇之处的2010年,碰巧也是自己人生中比较大的节点。

20年既长又快,20年前虽远但酒尚未醇,20年后世界又将如何?

阅读该文 ➡️:流浪之城

12

《十个瞬间

相机,眼睛,文字,思绪,色彩,多么神奇的造化啊。

阅读该文 ➡️:十个瞬间

13

《银河系谋杀指南

宇宙间最短、最残酷的谋杀事件。

阅读该文 ➡️:银河系谋杀指南

14

《万物皆有可能

有位各方面都很厉害的朋友,言之凿凿地说我是个诗人。我该信他吗?

阅读该文 ➡️:万物皆有可能

15

《情绪

一篇有点儿奇怪的文字,探讨了随机性、程序、与“发生”之间的关系。

阅读该文 ➡️:情绪

16

人生总有很多完美场景

人生总有很多完美场景。这场景通常异于外界的观察,它只与个人的内心关联,就形式而言有时全无特殊之处,或者干脆就是形式的对立面。所以,用文字记录这些场景,本来就是对景致的破坏。

可是,有如下原因:

1、 无论多么恍惚、多么缥缈的场景,都是值得、应该、并且可能被捕捉的;

2、 世界上有些人生来被赐予完美场景并且自知,有些人被赐予而不自知,有些人知之但过于患得患失。

进而,可以对完美场景再加上一个要素,它能令知之者安静下来,即使该人如我般对不缺定性充满痴迷与憎恨的双重极端情感。

这些完美的场景,例如为家人过生日切蛋糕时,例如预言家(我女儿,2009年写此文时她两岁)向这个世界输出价值观时,例如昨晚情人节我看见路边回民面馆男女店主坐在路边的小桌子旁聊天时,以及、例如此刻。

完美场景有个基本原理:这世界上原本没有烂东西。好比今天灰蒙蒙的天气,刚才行车于高架桥上时对城市的心灰意冷。但此刻,当我坐在沙面的树荫下,空气湿润柔和,平衡了早至的燥热,让岛上久远的绿色溶解、流淌、弥漫。

大叶榕树在春天开始落叶,铺满林荫小道。地面的树叶没了秋气肃杀,仿佛它们这时的“黄了、落了”是另外一种发芽路径。

这里稀缺的尺度,令每个行走其间的人们被造化。道理大概和家人此刻所在的教堂相同。而对于个人主义者,这个卖冷饮的露天咖啡网吧就是我的场所。

我隐约发觉自己正在错失一些东西,因为过于强调要得到某些东西。完美场景没有阻止我的悲观主义滋生,这该是完美场景的另外一个补充定义:

它不是你的躲避之地,它蕴含着真实的力量,这些力量被我们混口饭吃的动物本能湮没。这类场景,并不因为其完美的极致而转瞬即逝,它告诉我,这只是人世的常态,是最美好的时光。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