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熵1

 文同2ihf5teu68 2022-02-27

《熵:一种新的世界观》译者序言

传统的资本主义经济学认为财富可以无限增长,经济增长被认为是人类进步的同义词。但是,地球的资源是有限的,人类社会的发展必然会受到地球本身的资源限制,经济增长只能在地球资源承受的范围之内进行。

一味追求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速度,注定会使地球资源的消耗达到极限,最终给人类带来毁灭性的灾难。这个问题引发了政治家、社会学家、经济学家和科学家们的激烈争论。《熵:一种新的世界观》就是在这种背景下出现的一部很有影响力的著作。

熵这个概念来自于热力学第二定律,热力学第一定律告诉我们能量是守恒的,能量可以互相转换但是总量不会减少。第二定律则告诉我们能量只能从可用的能量转变成不可用的能量。

比如说木头是可用的,二氧化碳是不可用的。木头可以转变为二氧化碳,但是二氧化碳不能转变为木头。物理学意义上的熵,就是这种不可用的能量的总和。

当宇宙中的熵达到最大值,所有可用的能量都转变成为不可用的能量,整个宇宙中的能量处于一种无差别的均衡状态,宇宙进入永恒的死寂,也就是说我们的宇宙,正在逐渐走向死亡。

传统经济学追求的经济高速增长,正在加速消耗地球的可用资源,使熵值不断增加,如果不加控制,地球上的可用资源很快就会消耗殆尽。

传统经济学实际上借鉴了物理学的发展。以牛顿为代表的经典物理学认为世界是一部大机器,所有的一切都可以进行精确的数学计算。在这种机械论世界观的引导下,经济学也开始与数学结合。

特别在二战以后,使用数据、图表、定量分析和数学公式来分析经济问题已经成为了经济学的主流方式。这就产生了一种只注重收支平衡、产值和国民生产总值的经济观。

但是,国民生产总值的增长并不等于社会财富和福利的增长。因为有时候产值、速度和国民生产总值这些指标是以大规模破坏自然资源来实现的。所以,有的经济学家讽刺'国民生产总值'为'国民污染总值'。

约翰·洛克和亚当·斯密分别在社会和经济领域发展牛顿的世界观。他们将活生生的人机械化,认为人就是一部利己主义的机器,人的所有经济活动和行为都是为了使自身利益最大化。在这样的前提下推导出的传统经济学认为:人不会变得高尚,人注定是一种除了赚钱、花钱、赚钱、花钱就没有别的事情可以做的贪婪的社会白痴。

里夫金与霍华德在书中还谈到了第三世界国家的问题。他们认为任何第三世界国家都不可能达到美国当时的物质水平。因为占世界人口6%的美国人耗费了世界矿物质三分之一的年产量。如果全球70亿人都要达到美国一样的物质水平,环境的污染程度会是当时的10倍。第三世界国家应当寻求适合自己国情的,不同于西方工业化的发展方式。

译者序言我们就分享到这里,下一期我们将进入本书的主要内容。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