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高分纪录片《18岁的流水线》:你荒废的时光,正慢慢毁掉你的人生

 谢耳朵馆长 2022-02-28
每天耕耘最有趣、最实用的心理学
好好学习是大部分人在学生时代最常听到的一句话,知识之所以能改变命运,是因为它可以让我们的人生有更多的选择权。
很多人将教育与金钱直接挂钩,当他们发现一些高学历者毕业之后依旧要顶着巨大压力为生活而奔波时,他们便会觉得知识未必能带来财富,还不如年纪轻轻直接出来挣钱工作,反正条条大路通罗马。
只是在没有知识帮助下的成功,真的有这些读书无用论者想象得容易吗?
青少年们很容易在道理说教中变得麻木,而纪录片《18岁的流水线》以客观的视角揭示了无数底层打工人的真实情况,镜头没有过多的渲染,却赤裸裸地展现了流水线上的残酷与现实:你荒废的时光,总会毁掉你的人生。
昼夜颠倒的工作,机器人一般的生活,原本应该容光焕发、精神饱满的少年,逐渐被流水线磨平了棱角,眼里也流露出对未来的迷茫与现实的苦涩。
这里聚集了形形色色的低学历青年,有人是因为不想读书,只想早早赚钱;有人是因为没有其他工作,离开工厂之后,生活更是一片昏暗;有人是因为家庭条件苦难,无奈早早背起身上的担子。
无论是哪种原因,这个昏暗拥挤的小房间,让很多人的人生都失去了翅膀。有工人认为,工厂的流水线就像是一个牢笼,自己逃不掉,也不能逃掉。五彩缤纷的18岁,苦也是真的苦。
读书和不读书的差距,有的时候就是这么残酷,这个时代最庆幸的事情就是每个人都具有受教育的权利,人们完全有机会通过教育来改变自己原先所处的阶层。

幸存者偏差(Survivor bias)

我们身边都有很多人都是读书无用论这种浅陋思想的坚持者,这与现实的实际情况很大的关联。
如今,大学生遍地存在,毕业工作竞争十分激烈,我们读书学来的专业知识有时候和实际工作大相径庭,因此自然会有人觉得学来的知识都是纸上谈兵,不仅对生活以及找工作毫无用处,反而还会耗费我们的青春,让我们投入大量的时间成本和经济成本。
在这些人眼里,很多上市公司的大老板连大学都没上过仍然能够出人头地,读书的作用自然不大。这就是很典型的幸存者思维。
幸存者思维的大致意思是,人们在某些事情只重视偶然成功的部分,对于大概率可能会发生的事情反而下意识地忽视。
“这种思维意思是只能看到在某种筛选之后产生出来的结果,但是没有意识到筛选中的过程,从而忽略掉了筛选时候的重要信息。”
那些坚持读书无用论的人,只关注年纪轻轻没有上学便成为百万富翁的个例,而忽视那些因为没有文化从而在社会中艰难爬行的底层人民。
无数普通人都在为生活挣扎奋斗,昏暗的流水线上摇晃的都是浑浑噩噩为生计所迫的人,这才是普遍低历者的真实生活写照。
而整个社会的经济都与教育有着密切不可分的联系,他们看不到这些,只能看到那些高学历但是职场失意的人。
如果原本就不爱学习的青少年受到这种思维的影响,很容易年纪轻轻就误入歧途,觉得自己是天选之子,一定能闯出自己的路,实际上,这是一个切断自己主动权的小概率事件。

投入与回报的时间

十年寒窗苦读,都是为了考取功名。当今社会也是如此,十几年的种树育人,确实是一笔不小的投入。
但是在读书无用论者眼里,就算未来能够出人头地,获得收益的时间也太慢了。很多家庭条件不好的人要面临很多现实的问题,他们没有办法站在长远的角度考虑问题,所以无奈只好成为流水线上按部就班的一员。
实际工资收入与一个人的学历有关,更与一个人所能创造的价值有关。大学生毕业时无法立刻将所学的知识转化为有效的价值,但不代表教育就是失败的。
知识的积累塑造的是我们创造价值的潜力,也能提高我们的学习能力以及解决问题的能力,更能拓宽我们的眼界,这些才是教育的财富。
虽然不能像某一类技术一样立刻变现,但是它为未来创造价值提供了无限可能,所以教育其实是一种远见思维。
这种面向未来的无限可能,是被拘泥于流水线上的人生感受不来的。如果你没有因为生活所迫读不了书,就不要放弃这份能够选择未来的主动权。
- The End -
作者 | 汤米
编辑 | 不下雨
第一心理主笔团 | 一群喜欢仰望星空的年轻人
参考资料:Bruk, A., Scholl, S. G., & Bless, H. (2018). Beautiful mess effect: Self–other differences in evaluation of showing vulnerability. Journal of personality and social psychology, 115(2), 192-205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