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是否真幸福,只有内心清楚

 佩君的文艺营 2022-02-28
朋友相邀去十里琅珰,我没想好要不要去。

上周六带小孩去九溪,一开始在岸边玩水枪,她玩的挺投入,玩了一会,继续往前走,参天绿树边的溪水中站了几个小朋友,她立马央求想要下水,这个季节的溪水如同海水一样,是有点凉的,但你苦口婆心劝说,通常没用,小孩执意下水,养孩子就是这样,主意正的小孩一定得撞南墙才肯回头。

这不,周六在水里玩的太开心,周日开始有点咳嗽的苗头,到今天,咳嗽开始加重。
育儿过程就是这样,你那套看起来正确的话术没有用,得让孩子亲身经历,一步步看着她犯错,只有在错误中,才能成长。大人一味纠正与预见错误,企图让小孩不要掉进错误的坑里,本就是妄想。不可能代替她去成长吧,所以,拿出宽容的心来包容,即便是错误,也能在损失中获利。
谈起育儿,想起我们一楼前台的大姐,保养得当,看上去很年轻,有时碰上会聊上几句,有一回我们聊到二胎的话题,我便开玩笑似得问她:“女儿大了,不打算生二胎?”她露出一幅难以置信的表情来:“养小孩的过程太痛苦,孩子小的时候自己带,至今想起来就是噩梦!”我倒没有她那种噩梦的感觉,不过最大的感受就是——没有自我空间。
清晨起来看书,不论是五点还是六点,不到十分钟,她立即发现身边的妈妈不见了,翻身下床,穿上拖鞋“咚咚咚”四处查找妈妈。有天早上我趁她在发现之前,赶紧穿上鞋子,悄悄开门,溜之大吉。跑完步回来走在路上,接到小徐的电话:“你在哪里?小孩穿好衣服,出来跑步,要来找你”,电话里听见小孩在哭泣。
没到十分钟,小徐拉着小孩,睡眼惺忪,出现在大马路上,正往找我的方向走来……
还有一次清晨,听到她起床的声音,我赶紧站在门后躲起来,她没找到,立即凄然哭了,我的心骤然绷紧,但还是忍住没出去,她最后无奈回去房间爬上床,在小徐的安慰下,抽泣着蜷缩着身子,辗转反侧,此时天还未真正大亮,站在房间外,我的心五味杂陈。
有个朋友说,孩子小的时候比较黏她,后面长大一些,她能甩开就坚决甩开不管,所以现在小孩更黏爸爸一些。是这样的,父母双方总有一方比较黏,与每个家庭的形态有关系,如果这个家庭中母亲比较忙,父亲稍许空闲一点,又乐于陪伴孩子,那么通常小孩会比较黏他。
但假使父亲一天到晚忙个不停,母亲也忙的不着家,只管把小孩丢给老人,乐得自我轻松,那干嘛生小孩呢?
养小孩就是在走平衡木,经常想要在自我空间与陪伴小孩之间获得平衡。
其实所谓的平衡是假象,你只能尽力而为,比如想要自我空间,注定就要忍受住小孩撕心裂肺的哭声,面不改色。想要高质量的亲子关系,需要暂时将自我空间排除在外。两者都想要,显然不现实,有这样想法的,特别是在小孩小时候,趁早断绝。
应该怎么做呢?只能阶段性的调整,比如当下这个阶段,自我空间重要一些,觉得只有自己的状态好,才能照顾到小孩及其他人的感受,那么就去追寻。下一阶段,亲子关系或夫妻关系重要一些,那么着重建设和经营与维护家庭成员的关系。
你不能剑走偏锋,一味追寻自我空间,或一味追求亲子关系,正如同你一味追寻工作,拼命在工作上看到自己的价值,而忽视家庭,那么到头来,很可能工作有了很好的发展,但家庭关系冷如冰霜,彼此看不顺眼,只有厌烦。
这就得不偿失,而工作本身是为了什么?
前台大姐为什么觉得养孩子是噩梦?长年累月付出,陪伴孩子、照顾家庭,秉承上一辈女性传统伟大牺牲奉献精神,痛是痛的,累也是很累,过度消耗,便成了噩梦。
好在小孩终于长大,噩梦终将有结束的一天。
但无可避免,会有阴影。
育儿之路是喜忧参半还是惶惶不安,是潇洒自如还是牵肠挂肚,每个做母亲的,都有一肚子见解,不过我觉得,在平静的生活中,找出动态的平衡,能够调整好,已经很不错。
毕竟,看起来很幸福只是看起来,是否真幸福,只有内心清楚。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