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后妈不易

 易经即二进制 2022-02-28

不久前朋友小C找我诉苦:

她跟现任丈夫的感情挺好,两个人之间能够进行坦诚的情感交流,对很多事情的观点态度也能保持高度一致。唯独对方带着的一个6岁的男孩,似乎是横亘在他们之间的一堵高墙。

小C甚至这样感慨:“难怪再婚都不让找带孩子的。如果说孩子是初婚的润滑剂,一定是再婚的绊脚石。”

刚开始,小C对与孩子相处融洽充满信心,相信以自己一贯的善良和大度,一定会精诚所至,金石为开。

可是后来发生的事,日渐消磨了她的意志,甚至产生了结束这段婚姻的念头。

图片

母子互动的故事

有一次,小C主动给孩子精心挑选了几套衣服,当她满心欢喜拿去给孩子试穿时,以为孩子会很开心。结果他却看也不看一眼,跑回屋里拿出另外一件衣服穿在自己身上,嘴里还振振有词:“这是我妈妈给我买的,我要穿我妈妈的。”

小C落寞地拿着新衣不知如何是好。

还有一次,小C在家独自看护孩子,一直围着他读书、讲故事、做游戏……忙得连口热水都喝不上。

孩子不停要求吃东西,从水果到酸奶到饼干到巧克力到薯片,小C有些担心吃得太多会伤身体,所以当孩子再次提出吃奶酪棒时,当面拒绝了。

谁知孩子哇哇大哭,满地打滚,哭了一会儿一个轱辘爬起来冲着小C一顿拳打脚踢,边打边哭喊:“你凭什么不让我吃我妈妈买的奶酪棒!”这些话像刀子一样扎着小C的心,那份心疼已经远远超过了肉疼。

某日小C与老公通话娇嗔了一句,并没有责怪的成分,男孩子突然抢过电话喊叫:”阿姨,你不能说我爸爸 !”小C打算缓解一下尴尬:“下次爸爸说阿姨的时候,你也帮帮我?”孩子却回复:“那不行,那是我的爸爸。”

最近一次一家三口自驾出游,小C提前买好孩子爱吃的东西,一路耐心照顾孩子的吃喝拉撒。每每小C都是在前一次受伤后,拿出很大的心力自我建设,说服自己付出更多宽容和耐心对待孩子。返程途中老公走错了路,随口说了句:“我去,走错了。”

小C坐在后座保持沉默,此时男孩突然扭头对小C 说,“阿姨,你下车吧。”问他为什么让阿姨下车时,孩子分辩:我爸爸开车那么累,你那么沉,把车都压坏了。

回到家,小C向老公表达委屈,老公的反应是“孩子体谅爸爸开车辛苦才这样说”,他为孩子如此心疼自己而深深的感动,让小C不要老跟年幼的孩子过不去。

老公这些回复对于小C来说好似雪上加霜,更是压弯骆驼的最后一根稻草,从那以后持续很长时间,她的情绪一直萎靡不振,产生了害怕和厌恶孩子的感受,甚至连听到他的声音都会受惊与躲闪,经常下班后独自回到自己的公寓过夜。

“如果我尽力而为还是比不上那个不出现、不尽责的亲妈,还是会被人踹下汽车抛在荒郊野地,那我宁愿留点尊严主动离开。”这样的念头开始在小C心里盘旋,害怕厌恶到想要离开这个喂不熟的“狼崽子”、离开这个把亲生孩子放在第一位、纵容孩子伤害自己、偏袒的老公。

听完这些故事,大家怎么看小C与老公的态度和决定?咨询师又是怎么看待这对母子之间的互动呢?

图片

孩子的问题是既往创伤的反应

这里还有一些背景要交代一下。

在男孩出生2个月时,亲生母亲就离开了,工作繁忙加手足无措的父亲将孩子送回老家交给亲戚托管,几个月回去看望孩子一次,来去匆匆。

谈婚论嫁时,小C主动提出这样对孩子的成长不利,在孩子4岁那年,夫妻俩将其从老家接回身边。

孩子的生母离开后一共出现过5次,每次带着孩子大吃一顿,再买些东西就走了。

这样的成长经历对于一个6岁的孩子意味着什么呢?

曾老师曾经说过:“出生后即被遗弃,是一个孩子童年可能遭受的最重大的创伤,没有之一。”

刚出生没多久就被亲生父母抛弃,农村的养育环境可想而知,即便有物理上的温饱,也未必有心理上的抚慰和镜映。这个变化对孩子来说,是一次发生太早、太过重大的剥夺。

在如此条件下成长到3-4岁的孩子,相当于弗洛伊德所说的人格发展的重要时期:口欲期、肛欲期与俄狄浦斯期全部在寄人篱下的境遇下过完。孩子内心很容易形成一个会随时抛弃他、不安全、不回应、有敌意、会迫害的母亲(内部客体)。

孩子这些潜意识的愤怒,在自身弱小、身处寄养家庭的条件下很可能被压抑下来。反而是小C的出现,父母亲位置与功能的恢复,孩子在相对安全的条件下,他沉积的情绪才有了宣泄的管道。

失而复得本身是对早年抛弃的证明,他内在那个迫害性的母亲,时不时会被孩子像投影一样投到小C身上,只要出现不如意、焦虑,心智还不健全的孩子就会归因于“坏妈妈”小C造成了这一切,对坏妈妈实施显性(动手打小C,让她下车)和隐性的攻击(拒绝小C的礼物,挑拨爸爸和她的关系)。

爸爸找错路,那一刻爸爸的话激发了孩子的焦虑,他想帮助爸爸但不知怎么做,也无力涵容爸爸释放出来的焦虑,于是潜意识驱使他把这些不好的感觉丢出去,丢到别人身上,都是“坏妈妈”小C太沉把汽车压坏了。归罪于小C,似乎他和亲爱的爸爸就暂时安全了,自己就能好受些。这个6岁的、有创伤的孩子就完成了一次非常原始和不成熟的防御过程:投射。

防御的本意不是伤害他人,而是保护虚弱的自己。不过客观上,显然对他人造来了伤害,伤害的程度,与被伤害一方的内心稳定、强大程度有关。

孩子大量吃东西,很可能也是对早年吃奶的愿望没有充分满足的补偿。早年匮乏的,往往怎么补都补不够,甚至有不少早年有相似经历的成年人,还保持嚼口香糖、含棒棒糖、吸烟、嗜酒、话痨等成瘾行为,都是口欲期固着的表现。

尤其是当他体验到爸爸不在,不得不与“坏妈妈”小C单独相处、不够安全时,更会通过吃来对抗他无以名状的焦虑。如果不及时干预,有些孩子会发展成“贪食症”。

为什么抛弃孩子的亲生母亲,反而成了孩子心心念念的“好妈妈”?难道血缘真的这么伟大奇妙,人性真的这么光怪陆离?

其实,血缘并不是唯一和最重要的原因。孩子早年这样的成长经历,使他的人格固着在婴儿阶段的水平,没有发展出6岁孩子应有的心智,而是习惯于简单的非黑即白的看待问题,克莱茵将其命名为“偏执分裂位。

就是在他的心理世界里,一方面需要一个全好的理想化妈妈,一方面又存在一个不满足他、抛弃他的坏妈妈,一个接近100分,一个接近0分。所谓分裂,就是把全好的感觉给了一个人,这个人甚至是一个糅合了很多想象和美化、并非真实存在的幻象。

男孩心中的“好妈妈”,保留了生母的外貌特征,脑补了很多优秀品质。而坏妈妈的形象,因为小C接替了继母的位置,就被孩子以分裂的方式,投射给了她。从这个角度来讲,小C真的很无辜也很委屈,哪怕再努力,本身做得不错,孩子依旧不领情、对其充满敌意。

甚至可以说,亲生父母早年犯下的错,无力抚养对孩子身心造成的伤害,现在小C因为联姻而成为“接盘侠”。并非只有再婚会面对这样的继子,很多从孤儿院收养孩子的养父母,也同样有可能面对这样的养子。

那么既然小C表现不错,为什么还会被投射为坏妈妈呢?在我看来,孩子还残留着2个月前对于好乳房、好妈妈的记忆,对于孩子来说这是一个得而复失的,被剥夺的好客体。真实的妈妈依然会出现,每次出现都讨好讨巧,平时得不到的玩具、食物,在亲妈这里都实现了,给出一些孩子理想化亲妈的依据。对于血缘的忠诚,也的确是起到了一些作用,孩子天生都希望亲生父母在自己身边,其他非亲生的养育者永远不会是首选。

图片

小C的受伤程度取决于自己

既然孩子所有对小C的表现是一种原始的防御机制——投射,那么投射的发生,就需要投射认同的配合。小C体验到愤怒、恐惧、萎靡、受惊,正是完成了一个投射认同的过程。

敌意的投射好比要在他人身上挂一件又脏又臭的衣服,如果自己心里没有那个可以挂衣服的钩子,对方有再高超的技术,也挂不上去,这就叫“投射不认同”。

如果孩子每次这样表达,小C能够觉察到:这是孩子成长经历带给他个人的问题,是一种类似生病的状态,有他可怜和值得心疼的地方,他的本意并非伤害小C,那就实现了投射不认同。

不过话说回来,我们都是普通人,心理学上称为神经症水平,我们早年成长经历、养育过程中,多多少少都会经受一些创伤,既有人祸,也有天灾,完全没有创伤的人可以说不存在,完全没有问题的原生家庭也几乎不存在。

有些创伤在以后相对健康的师生、上下级、情侣、友谊关系中修复了,有些随着时间推移自愈和淡化了。而还有一些创伤,因为发生得比较早年和深刻,就成为了留在心里的那个挂衣钩,只要生活中再次出现与创伤情境相似的事件,就很可能被勾到。

小C最近呈现的情绪状态,很像早年成长经历中未处理的创伤被激活了。在小C的体验里,偏袒孩子的老公像极了自己偏袒弟弟的妈妈,而继子的表现又像极了恃宠而骄的弟弟。

小C像小时候一样委屈自己、百般示好、照顾继子(弟弟),依然得不到老公(妈妈)的认可和支持,依然是那个在对方心里排在后边的人,依然得不到继子(弟弟)的友善,依然要被赶下车时,她体验到的愤怒和绝望,就是叠加了旧伤新痕的、几何倍放大的负面情绪感受。

因为心中同样有与弟弟竞争父母而失败的陈旧性创伤,所以小C才会如此无力承载这些生活琐事引发的情绪,与孩子完成了珠联璧合的认同。

综上,这个看起来是再婚带来的无法解决的困境,在精神分析动力学看来,也许不该由再婚这种生活方式背锅,草率结束婚姻同样没有找到问题的症结。

唯有正视孩子和自身既往的创伤,以积极的心态面对和处理这些创伤(如果能够借助咨询师的帮助更好),才是真正的解决之道。

(本文对案例隐私部分进行了技术处理并被授权公开)

作者: 路琳,UM心理服务师。精神分析的过程中,彼此选择、彼此影响、彼此疗愈,感谢与你相遇。

编辑 | Anny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