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心理学解读:人际交往中的心理定律

 猎手蟑螂 2022-02-28

社会心理学家亚伯拉罕·马斯洛提出了需求层次理论,认为人的幸福感并不直接与物质条件挂钩,而更多的是来自与周围人的情感交流,如果长期缺乏这种情感上的交流,仍然会导致幸福感缺失。所以说,除去社会中的利益关系,人在情感方面也是需要和其他人进行联络的,下面将从心理学角度解析,人际关系的几大定律

接近效应

心理学家罗伯特·扎荣茨指出,人们对某样东西的喜爱程度会随着这样东西出现的次数增加而增强。接近效应是指,我们总是倾向于和我们经常见到的人成为朋友或恋人。与他人的频繁交往不仅能增加彼此的熟悉度,还能提高对彼此相似性的认知,而交往中的双方更会因此对彼此产生积极的感受并最终相互吸引。多参加集体活动,多与他人相处,增加自己的曝光率,你被喜欢的概率也会大大增加。

皮格马利翁效应

人的情感和观念会不同程度地受到别人下意识的影响。人们会不自觉地接受自己喜欢、钦佩、信任和崇拜的人的影响和暗示。当一个人获得另一个人期望和信任时,他便感觉到获得了支持,从而变得自信和自尊,获得一种积极向上的动力,希望达到对方的期望。试着多给予身边的人一些期望和信任,你可能会有意想不到的收获。

巴纳姆效应

人们往往会把那些笼统的、一般性的人格描述认为是对自己的准确描述,这种心理现象被称为巴纳姆效应巴纳姆效应是一个典型的不愿面对自己的例子,面对笼统模糊的性格描述,我们选择相信,而面对尖锐刻薄的性格描述我们往往习惯于回避。要认识自己,首先必须要面对自己。那些看起来非常了解你的人不一定是真正懂你的人,那些批评你的人也不一定是你的敌人。

从众效应

我们的行为常常会在某些直接压力下变得与他人的一致,这就是从众。简单地说,从众就是个体行为追随其所在群体的某种行为模式。在日常生活中,特立独行的人非常容易遭到排斥,惧怕排斥感会导致人们支持自己原本不愿接受的事物。同时,当人们处于信息模糊的环境中时,个体很容易信任周围其他人得出的某项结论和解释,并表现为接纳的态度。在群体中,人们往往不希望与大多数人持相反态度,这种群体压力通常发生在人们需要公开表态的时候;而在私下里,人们更容易表达真实的想法。

人际交往之间有许多有趣的效应,好好利用这些定律,可以让我们看清自己,更好地与别人交往。

图片如有侵权,联系删除。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