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宋 辛弃疾《鹧鸪天·陌上柔桑破嫩芽》赏析

 一君木子 2022-02-28

 辛弃疾《鹧鸪天·陌上柔桑破嫩芽》赏析

一君木子

鹧鸪天·陌上柔桑破嫩芽

宋 辛弃疾

陌上柔桑破嫩芽,东邻蚕种已生些。

平冈细草鸣黄犊,斜日寒林点暮鸦。

山远近,路横斜,青旗沽酒有人家。

城中桃李愁风雨,春在溪头荠菜花。

评析

《鹧鸪天·陌上柔桑破嫩芽》是《鹧鸪天·代人赋》中的一首,是南宋词人辛弃疾的作品。这首歌咏江南农村美好景色的词,流露出作者厌弃城市繁华,热爱乡野清新的生活情趣 。作者在熟悉农村生活的基础上,为人们描绘出一幅清晰、美丽的山乡风景画,反映了他陶醉于农村优美景色的心情。

注释

   鹧鸪天:又名《思佳客》、《思越人》、《剪朝霞》、《骊歌一叠》,小令词调, 双阕55字, 上阕四句三平韵, 下阕五句三平韵。唐人郑嵎诗"春游鸡鹿塞,家在鹧鸪天",调名取于此。

(sā):本文做句末语助词。

平冈:即平坦的小山坡。

    "平冈细草鸣黄犊,斜日寒林点暮鸦":见王安石《题舫子》诗:"爱此江边好,留连至日斜。眠分黄犊草,坐占白鸥沙。"这里隐括其句。

青旗:卖酒的招牌。

  "青旗沽酒有人家"句:来源于白居易《杭州春望》诗:"青旗沽酒趁梨花。"

荠菜:一种二年生草本植物,花白色,茎叶嫩时可以吃。

韵译

田间路边桑树新枝上刚刚绽放出嫩芽,

东邻家蚕舍蚕床上蚕籽蜉出小蚕来啦。

平坦山岗上长满细草小黄牛欢蹦乱跳,

夕阳斜照寒暮林间栖息着一只只乌鸦。

远眺青山远远近近脚下小路纵横交错,

飘扬着青布酒旗那边有一户卖酒人家。

城里的桃花李花最是害怕风雨的摧残,

明媚的春色正是那溪边盛开的荠菜花。

赏析

  这是一首歌咏江南农村美好景色的词,上阕写近景,下阕写远景,借景抒情,流露出作者厌弃城市繁华,热爱乡野生活的情趣。作者在熟悉农村生活的基础上,为人们描绘出一幅清新、美丽的山乡风景画,反映了他陶醉于农村优美景色的心情。这首词画面优美,情致盎然,意蕴深厚。

  上阕头二句“陌上柔桑破嫩芽,东邻蚕种已生些”,描写桑树抽芽、蚕卵开始孵化时,用了一个“破”字非常传神地写出了桑叶在春风的催动下,逐渐萌发、膨胀,终于撑破了原来包在桑芽上的透明薄膜。“破”字不仅有动态,让人感到桑芽萌发的力量和速度。第三句“平岗细草鸣黄犊 ”“平岗细草”和“黄犊”是相互关联的,黄犊在牛栏里关了一冬,当放牧在平坡上时被乍见春草,欢快无比 。“鸣”虽写声音,但可以让人想见黄犊吃草时的高兴和悠闲神态。

  第四句“斜日寒林点暮鸦”中的“斜日”、“寒林”、“暮鸦”按说会构成一片衰飒景象,但由于用了一个动词“点”字,却使情调发生了变化。“点”状乌鸦或飞或栖,有如一团墨点,这是确切的写实,早春的寒林没有树叶,所以黑色的乌鸦,在林中历历可见。作者却是在欣赏一幅天然的图画。

  从表面看,这首词的下阕好象仍然接着上阕在写景。但这里下阕的写景是不同于上阕的,是有波澜的。首先“山远近,路横斜”,它是推远一层看,由平冈看到远山,看到横斜的路所通到的酒店,还由乡村推远到城里。“青旗沽酒有人家”一句看来很平常,全词都在写自然风景,只有这句才写到人的活动,这样就打破了一味写景的单调。这是写景诗的一个诀窍。尽管是在写景,却不能一味渲染景致,必须加入一些人的情调,有人的活动,诗才显得有生气。

  “城中桃李愁风雨,春在溪头荠菜花”两句是全词的画龙点睛,它又象是在写景,又象是在发议论。这两句决定了全词的情调。如果单从头三句及“青旗沽酒”句看,这首词的情调是很愉快的。但词人是一位忠义之士,处在南宋偏安杭州,北方金兵掳去了宋徽宗、宋钦宗二帝,还在节节进逼的情势之下,他想图恢复,而南宋朝中大半是些昏愦无能、苟且偷安者,叫他一筹莫展,心里十分痛恨。就是这种心情成了他的许多词的基本情调。这首词实际上是愁苦之音。

  “斜日寒林点暮鸦”句已透露了一点消息,到了“桃李愁风雨”句便把大好锦绣河山竟然如此残缺不全的感慨完全表现出来了。从前诗人词人每逢有难言之隐,总是假托自然界事物,把它象征地说出来。辛词凡是说到风雨打落春花的地方,大都是暗射南宋被金兵进逼的局面。这里的“城中桃李愁风雨”也是慨叹南宋受金兵的欺侮。

词中用了反衬手法,反衬就是欲擒先纵。从愉快的景象说起,转到悲苦的心境,这样互相衬托,悲苦的就更显得悲苦。前人谈辛词往往用“沉痛”两字,他的沉痛就在这种地方。但是沉痛不等于失望,“春在溪头荠菜花”句可以见出词人对南宋偏安局面还寄托很大的希望。这希望是由词人在村中看到的劳动人民从事农桑的景象所引起的。上句说明“诗可以怨”(诉苦),下句说明“诗可以兴”(鼓舞兴起)。

作者

辛弃疾(1140年-1207年),原字坦夫,改字幼安,别号稼轩,汉族,历城(今山东济南)人。出生时,中原已为金兵所占。21岁参加抗金义军,不久归南宋。历任湖北、江西、湖南、福建、浙东安抚使等职。一生力主抗金。曾上《美芹十论》与《九议》,条陈战守之策。南宋著名爱国词人,也是两宋词史上最具成就的词人之一。辛弃疾继承了苏轼豪放词风和南宋初期爱国词人的传统,在苏轼的基础上,大大开拓了词的思想意境,提高了词的文学地位,后人遂以"苏辛"并称。其词抒力图恢复国家统一的爱国热情,倾诉壮志难酬的悲愤,对当时执政者的屈辱求和颇多谴责;也有不少吟咏祖国河山的作品。题材广阔又善化用前人典故入词,风格沉雄豪迈又不乏细腻柔媚之处。由于辛弃疾的抗金主张与当政的主和派政见不合,后被弹劾落职,退隐江西带湖。开禧三年(1207年),辛弃疾病逝,年六十八。后赠少师,谥号“忠敏”。 现存词六百多首,有词集《稼轩长短句》等传世。

南宋淳熙八年(公元1181)年冬,41岁的辛弃疾遭遇弹劾,隐居上饶。[5] 这首词写于作者被弹劾解官后,是他在带湖闲居时的作品。

注:本人在编篇过程中参考了网络未署名文章,如有侵权,及时联系,急速纠正)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