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感动万人的闺怨诗,全篇都是佳句,作者是才貌双全的名人

 饮膳道人 2022-02-28

在众多题材的古诗词中,闺怨诗历来都是以“凄美”著称,这类诗不仅意境优美动人,最主要的是其中情感总能撩拨读者的心弦,让人读后沉醉于其中的那份“凄”、那份“怨”。

说起闺怨诗,可能给人们印象最深的,就是七绝圣手王昌龄的诗作。“玉颜不及寒鸦色,犹带昭阳日影来。”“忽见陌头杨柳色,悔教夫婿觅封侯”这都是出了名的闺怨诗句。

而在唐朝,有一位才貌双全的诗人,他虽然并不是以闺怨诗而闻名,但他写下的一首闺怨作品《春怨》却是极其出名的,在古今大堆的闺怨诗中,他的这首一直占有着一定分量。

此人就是刘方平,那位写下“今夜偏知春气暖,虫声新透绿窗纱”美句的诗人。对于刘方平的《春怨》,应该有不少人熟烂于心;各位看官,我们本期就不妨一起来从刘方平的这首诗中,再次感受一下闺怨诗的魅力。

才貌双全

春怨

刘方平

纱窗日落渐黄昏,金屋无人见泪痕。

寂寞空庭春欲晚,梨花满地不开门。

唐朝的美男子,除了被人们推至首位的武元衡之外,刘方平的“美貌”也是得到过证实,在历史资料中有不少记载。据说刘方平在当时仗着自己的高颜值,做过许多有悖于道德伦理的事情……,不过这都是题外话,我们就不再深究了,反正作者的人品如何,也不影响我们赏诗。

这首诗在开篇的时候就营造出了一个比较凄凉的氛围,将闺怨诗的一面体现出来:纱窗日落渐黄昏;日渐黄昏,纱窗上的斜阳已经慢慢褪去,这样的场景让我们瞬间看到一幅寂静、昏暗的画面,它是通过一定的色彩来表达情感。“黄昏”二字不仅点明了时间,还将画面晕染上一份冷色调,它凸显出来的就是“静”与“暗”的融合效果,初步做好“闺怨”所要抒发的准备。

我们说过,写诗能将首句“起”稳就算成功的开始,而这首诗的首句就起得很稳;在布局方面点时间,在内容方面做铺垫,所以说,首句的作用发挥得很完美。

首句的描写很“寂静”,承句的描写又一次体现了“寂静”的一面:金屋无人见泪痕;屋内没有其他人,只有饱受相思之苦的女子在哪那里掩面哭泣,但是,她的伤心与无奈又有谁看得见,体会得了呢?

“金屋”二字用典“金屋藏娇”,以此来“定位”屋中之女子身份,也以此来从侧面体现闺怨的主旨。闺怨诗都是表达女子孤独无助、空守闺房的情景,所以从第二句中,我们就充分看到了诗的中心所在。“无人”是对环境的具体烘托,“泪痕”则是对人物的具体描写,二者结合起来,将寂静、凄婉的氛围与寂寞孤独的情感体现出来。

由此可见,诗的第二句已经将题目中的“怨”字切出来,与题目之间相互呼应,彰显了结构之紧凑。

“寂寞空庭春欲晚,梨花满地不开门。”;前两句中的时间很具体,指黄昏时分。而后两句中又一次点到时间,不过这里的时间指具体的季节“暮春”。以“暮春”来营造闺怨氛围,表达闺怨之哀,几乎是绝大多数闺怨诗共同的一个手段。那么刘方平的这首诗也不例外,作者也是不忘用“暮春”来入诗,将一味“怨”烘托到极致。

除了时节的描写,还有对环境的勾勒:“寂寞空庭”。“空庭”本就足够富有寂静之感了,作者又外加“寂寞”一词,就把那份“寂静”“落寞”不留余地地输送到读者心里,让我们在看到画面的同时,也准确无误、深刻真实地感受到了诗中的情感所在。

暮春时节,正是百花凋零的时刻,所以“梨花满地不开门”就以实实在在的景色裁取来印证“暮春”。梨花落满一地,但是屋子的门却始终紧闭着,这一描写又说明了什么?它看似是一个再寻常不过的画面勾勒,实则写出了人物的慵懒与惆怅。

面对独守空房的处境,女主人公只能以泪洗面,甚至精神萎靡懒得动弹;而面对即将逝去的春色,女主人公的心情又是雪上加霜,沉郁之极。落花辞春,预示着人的美好年华也在流逝,所以这一切现实都会让女子心痛不已,她怕面对这种残酷的现实。通过这一分析,尾句“梨花满地不开门”就很好理解了;与其打开门看到落花委地的凄惨景象,还不如不要开门去看的好,此处含蓄印照出了人物心理。

诗的尾句用景语作结,却又将情感委婉、浓郁地融入其中,达到情景相融而感动人心的效果。有画面、有情感、更有无穷韵味,与后两句相结合所产生的张力,实在是让人暗自生叹。

刘方平时这首闺怨诗,没有对人物做过多的描写,反而从不同时间、不同空间截取画面进行细腻临摹,将人物形象与情感表达出来,有别于一般的闺怨之作;诗中四句皆是佳句,尤其后两句堪称绝笔。

落花一任风吹去,人隔疏窗不敢看;各位看官,刘方平的这首诗已读完,若有感想,请随心畅谈。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