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西散原创】张钧杰作品 | 我的人到中年所悟

 梅雨墨香 2022-02-28

《西部散文选刊》原创版线上平台:西散原创

西散原创——西散原创纸媒选稿基地

西散原创——中国散文作家成长摇篮

西散原创——最具亲和力原创精品散文平台


古人有云“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一说。我人到中年,虚度四十七岁,常年久困于病残痛苦之间,囿于宅中。不像常人为生活之奔忙而无暇顾及其它。故而常于独思静处之境,于他人对人生、对生活的思索。于是心中有所感慨和悟解。有了以下三点感悟,陈述出来,对错与否,众人见仁见智,且看之。对者,以博认同,错者,请一笑了之。

一,心怀施善和感恩之心,做世间良善之人。

人性天生的伟大美德之一,在于对弱者、对有困难需求的人的同情与帮助。与之相反的丑恶则是恩将仇报。

所以,自古以来,感恩是每一个心存良善之人,对他人给予帮助后心中产生的最好的回馈与福德。

“施恩莫忘报”。先贤告诉我们,出自于真心帮助他人,并无所求,而是出于一种天性,一种善良。这其中在施与受的过程中的感恩之心就自然产生。这正是:“无心为善为真善,有心为善为伪善”。这里的“无心”是指不带任何名利的想法,去为他人扶助解困。而不是带着功利之心,沽名钓誉而虚伪做作,蒙骗世人之举。反之,“有心”则是为了个人目的作秀。

中国人历来讲究“凡事留一线,日后好相见”的传统,很多施与受之间存在着很夹杂个人私利的目的和想法。此举很难单纯的看做是圆滑市侩,也很难界定这种做法,毕竟是对人于己之举,还是为图回报。不过,有些该帮的人,该帮的事,施恩于人,总要好在聊胜于无的境地。

此之善举,今古同理。不过现在有了个时髦说法:“做公益”。多少名人商贾,以及利益集团,慷慨解囊去做好事善事。其动机和用心除了当事人知道以法,其中追名逐利,捞取好处利益的奥秘和猫腻,实难为外人道矣。而那些真正出于善心去扶危救困的做公益者,无论力量大力,贡献大小,都才是出于帮助别人的初心。这样的人才是真正值得人们去尊重爱戴。

抛却虚名假善的施恩之外。我从一个人应该生出的感恩之心,谈谈个人感受。

那么感恩有哪几个方面呢?我认为:

人到中年,才觉悟小时候就司空见惯的东西,以及父母教做人的道理。那时不以为然,现在才明白,祖先的哲理存在几千年自然有其道理。比如农村供奉天地君亲师。(有些地方写“天地国亲师”)其实就是教我们感恩天地生养,有机会来世间为人走一遭之恩;天地以万物供养人之恩;父母生育养育之恩;国家为人提供生活环境,立足社会之恩;老师教化德育之恩。即对天地国亲师要存感恩之心。

除此而外,就是上面所说的社会上他人的善举解困之恩。

“赠人玫瑰,手有余香”,一个常施恩并帮忙他人的人,会感到一种发自内心的快乐满足。而这种快乐是金钱所买不到的。而受恩惠和帮助之人,即使不像古人说的“滴水之恩,当涌泉相报”这么夸张。但也应常记别人曾经之好,少念别人无心之恶。这样个人的心胸和气度也会得以开阔和提升。并以这种“人人为我,我为人人”的帮助他人之心,在人与人之间,在社会上传递。从而让更多的人感到人世间的温暖和希望。这是一件多么有意义的事啊!

当下有一种人,如果你有九次帮助了他,而有一次拒绝,他就会心生怨恨,把以往对他的好,忘之脑后。此等为人实在不该,也实在令其它有心为善之人寒了心,杜塞了良善之门。

当一个人,以及更多的人产生了善念义举的施恩,广大的受众也心存感恩。那么这世间也将多许多良善快乐人,少许多冷漠无情之辈。

至于有人会说:“好心无好报”。“好人不长命,坏人活千年”。不可否认这样的事古今一样,不过究竟是因此而少了施善帮人义举,任由他人受苦难。还是遵从本心和天性,不用顾其它人的毀誉,去帮助他人,这个就要看个人的想法和认识了。正如老一辈的陈嘉庚,邵逸夫一样,毕生致力于用所得财富投资于国内教育事业,为教化人民,富国强民一途贡献了力量。可谓大功德大善行,善莫大焉。而他们仁心义举也赢得了国人的尊敬并流传下去。

二,万法随缘,天道自然。因果相随,不可强求。

正如万物皆随缘,随因果。今日果是昨日因。善恶非无端降临,福泽非无故上门。是以种何因得何果。

以男女姻缘,亲人朋友之间的情感及人情变化等为例。一切皆讲究个缘聚缘散。缘分到了,自然会聚在一起,缘分尽了,自然会分开。正如苏轼说的那样:“行路难,不在山,不在水,而在人情反覆间。”对于留不住的人,留不下的情,不要过分执着强求。是以才有:“命里有时终需有,命里无时莫强求。”这一说法。

我这里所说随缘和因果,并非宣扬宗教或封建迷信。而是想阐述一个道理:人曾经做下什么事,就会产生相应的后果。就会为自己的行为买单。善因自然是善果,恶因自是恶果。以健康为例,一个人长年吸烟喝酒,结果得了肺癌或肝癌,那么这就是以往长期不良生活习惯带来的后果。有人看了就会抬杠,一些人不吸烟不喝酒,不照样得肺癌或肺癌死了。其实这往往忽略了一个问题,那就是用少数个别例子来看待普遍规律的想法。也就是哲学上说的矛盾的普遍性与特殊性的问题。这样的因果关系在生活中处处可见,比比皆是,这样去想和对照、验证的话,莫不如是。

故此,万物皆随缘,随因果。善恶非无端降临,福泽非无故上门。是以种何因得何果。诸如此类等等,明心养性,以此事看待及对待生活。就会活得明白且积福善而有余庆。

这里说万物随缘,说明心见性的“性”,不是指性别,男女关系,而是指人的天性。孔子说:“人之初,性本善。”人的天性也是随着环境的变化而不断变化。以黄巢,洪秀全,希特勒为例。如果生活顺遂富足,不是功名屡试不第或困于穷苦,心怀对国家和社会的不满和怨恨,而是活得幸福安康,当个官做个富人什么的,日子过得舒心惬意。他们吃饱了发疯,冒着风险才会去当杀人魔王和发动战争的狂人。而时逢唐末和清末在官府的腐朽黑暗统治下,民不聊生,老百姓才出于生计跟着造反。在欧洲的德国也在一战败后的经济萧条,老百姓没好日子过的情况下,才让希特勒有机可乘,造成了民族主义和纳粹主义的崛起,发动二战,给全世界人民带来了灾难。

说了人在不好的环境下天性变坏的例子,再来说说因权势和富足到达一个阶段后,人心不足而在好的环境下产生的个人野心和权力欲望的变化。

以杨坚取而代之隋,李渊代之隋,赵匡胤代之后周,南朝的萧衍,萧道成,陈霸先分别轮流取代宋,而成立齐,梁,陈的事例来看。他们身为公卿,或统兵大将,大权在握,久在权力中心打转,耳染目睹,对至高无上的皇权荫生觊觎之心,谁让人的心在生下来时,就有贪婪贪心的本性呢!他们的起兵造反在天时地利人和的环境下,就是顺天时而应天命,就能顺利改朝换代。另外还有个在不好环境下推翻元朝,建立大明的朱元璋。同样也是顺天逆命。其实也就是他们个人的缘分到了,天下可唾手取之。缘分不到,如黄巢,洪秀全,希特勒就兵败身死,灰飞烟灭。缘分到了,就如赵匡胤等人黄袍加身,得享富贵。

所以自古以来江山更迭,不是谁都能成功,既要有大的社会环境,更要有天时和个人命运。

古人在讲到朝代兴替时,喜欢用天意和天命所归,气数尽没尽来解释。在现代人眼里是唯心主义和封建迷信。我个人认识浅薄,不好妄论是对是错。只是在想,天道茫茫,大道无垠,宇宙中的变化无穷无尽,这其中的玄妙与深奥,正如太极八卦中阴阳鱼一样,黑白分明,你中有我,我中有你,水乳交融,却又万物相生相克,繁衍变化之象生生不息,无穷无尽。这其中的天机与玄奥又是我等凡夫俗子能参悟领会的道理呢。

是以,我们做人做事只要明白的遵循万法随缘,因果相随的道理就好,对人对事不去强求,自然也就看得明白,活得通透。

三,恭谦礼让者受益,骄横自大者受损。

“谦受益,满招损”这句至理名言出自《尚书.大漠语》。很多人少年时都学过,不过从少年,青年,中年到老年一路走来,又真正有人能明白其中深意,而不是字面上简单的几个字呢?

有些人认识这个道理早,并以此规范指导自己的生活及言行,皆大有禆益。于职场,商场,官场,文化场等不同社会场合都有收获,并易于与人相交,得益良多。反之,有些人一辈子都没明白这个道理,虽即使个人能力再强,水平再高,也难免与人不好相处,张口就来,不是冷嘲热讽,就是种种自以为是。易得罪人不说,给人以不好印象,还白白错失了一些提高提升的发展机会。至于那些骄横浅薄无知者,那就更是愚不可及的一直固执下去,到老至终都依然不改,给自己招灾惹祸,其带来的不好结果,林林总总,各式各样,不一而论。

以前些年昆山龙哥开车撞向路人,并执刀追砍,反被路人反杀的事例,就是活生生的例子。这样类似的人和事还有很多,其结果无不是“谦”与“满”的写照。

对此,该如何改变和避免这种情形,并使自己不断得以改进,完善、提高,从中受益呢?我浅见认为如下:

随着年龄和阅历的增长,成熟的人要改变年轻时易争强好胜,和对人对事,急于发表观点的看法。

在与人相处,待人接物和处理事情,解决问题方面,要对别人多一点尊重,多一点理解,多一点包容,多一点谦让。那么很多事情本可以大事化小圆满顺利解决,大家皆大欢喜。反之,如果不尊重人,不理解人,不包容人,不谦让人,即使一点口角起因而互不相让,最后矛盾升级,愈演愈烈,变成动手打斗的全武行。造成严重后果的悲剧,结果也就小事变大事,祸从天上来。让人悔之晚矣。

这些道理,很浅显,很多人从小学过,父母教育过,老师教导过。但是在生活中,人们无论年龄,职业,性别等在老中青任何一个阶段,都以自己个性为本,由着性子来。真正明白谦礼受益,骄凶必损的道理。很多人直到吃过无数的亏,上过无数的当,轻损钱财,官位名利,重损生家性命。即使如此,不少人仍至死不明白,不悔悟,不改过,也算是人生一种悲哀吧。

比如说你游戏技术厉害,经过河流,水泊等地想下去游野泳,老婆说:“危险,游不得,千万不要去”。你牛皮烘烘,自信满满说:“不,我偏要游,你看着,我非要游给你看看”。结果,结果就没有结果了。这样的新闻报道时有报道。男的有三十多岁的,也有六十多岁的,到成人了,不是小孩了,甚至到老了还改不了不听别人善意劝阻的下场。

如果谦虚一点,认真听取别人意见,而不是蛮不在乎的自信心膨胀满出来,也不会如此结局。老话说:“听人劝吃饱饭”。这其中的劝诫也许会让你错失良机,耽误升官或发财。也许劝诫会力挽狂澜,救你于危难。至于听不听劝,该不该听劝,这取决于自己。作为成年人,对事物的成败危险,要有自己的正确判断。这不能简单地否定去做的结果对还是错。至于以后结果会怎样,没人能预知。但能从善如流,认真听取别人意见作为参考,权衡利害,为今后避免损失也是很有必要的。

有道是:“恶人自有恶人磨”,“强中更有强中手”。再骄横凶蛮自满自大的人,即使横行大半生,其最终也会上得山来终遇虎,夜路走多终遇鬼的对手,任你如韩信领兵征伐,纵横天下无敌,也难逃吕后诡计送命;任你如项羽力拔山兮,英雄盖世,也后悔鸿门宴上不听曾范之言放走刘邦,落得乌江自刎令后人扼腕叹息;任你如苻坚,曹操,几十万大军南下,也无法渡过长江,兵败如山,仓皇逃命。任你如李自成顺应民心,能打胜仗,进了北京城就骄奢淫逸,耽于享乐,忘乎所以,轻敌自大兵败,落得九宫山自刎惨淡收场。放眼望去,多少豪杰因一个“满”字,最终酿成悲摧下场。自古以来,无数帝王将相,英雄侠士,风流才子,皆是如此前车之鉴。

是以,即使人生过半,人到中年,明白这些道理,及时改变和补救还来得及。如孔子言,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明白施善感恩;万法随缘,因果人为;谦逊礼让受益,骄傲自满自大受损的这些先贤总结的人生智慧哲理。于人于己,于职场,于社会,于家庭,于婚姻,等等皆有利而无害。


作者简介:张钧杰,贵州省安顺市人。中国散文学会会员,中国铁路作家协会会员,中国西部散文学会会员。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