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一法通则百通”其实道理都是相通的,看儒、释、道都怎么说?

 炎炎忆昔 2022-08-17 发布于福建

《诗经》有云:“有匪君子,如切如磋,如琢如磨。”有才有德的君子,都是通过“切与磋”、“琢与磨”使自己变得更加精致。因此我们必须要加强修养,努力学习,正所谓“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学不知义。”现如今,在这个纷繁嘈杂的社会里如何才能避免心浮气躁?读书无疑是让自己内心趋于平静的最好方法。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读书使人快乐,读史使人明智,读书要读“开卷有益”的书,有时读完一本好书,会让人有振聋发聩之感;或者在读书中碰到的一句话、一个故事,可能也会让你解疑答惑、茅塞顿开。书中阐述的道理其实都是相通的,正所谓“一法通则百通,万变不离其宗。”为了规避自己日益浮躁的内心,我将读书时的一些所感所悟,归纳总结成四句话:“随缘而遇,随遇而安,上善若水,随顺自然。”闲暇之余便静思其中道理,思绪渐渐变得通透起来,故引经据典,条分缕析,略微整理,聊以慰藉。

一、随缘而遇:

“随缘”出自佛教语。“缘”,指身心对外界的感触。这句话意思就是顺应机缘,任其自然。《佛经》有云:“缘来则去,缘聚则散,缘起则生,缘落则灭,万法缘生,皆系缘分。”“缘分”这个词意义深邃,我相信,冥冥之中自有天意,过去已成为历史,未来却不必强求,人生是不需要后悔的,因为一切都是最好的安排,一切都是因果必然。

佛家讲求“因果”规律,种什么样的因,得什么样的果,有句话说:“菩萨畏因,众生畏果。”菩萨是觉醒开悟的,知道一切结果都是必然,之前所作所为导致的结果是无法改变的,所以菩萨就会在前因上努力,广结善缘,多做好事,而众生凡人没有觉悟,不懂得因果循环,看不到因,只看到当下的结果,因此遇到不好的结果就感叹苍天不公,命运不平,却不知都是自己造下的业。

“色即是空,空即是色。”人心只有拳头一般大小,盛不了太多的东西,因此我们要学会选择放下。《六祖坛经》中慧能禅师说:“凡所有相,皆是虚妄。”、“一切万法不离自性”。只有除却妄念,拨去云雾,才能自识本心,直见本性,正所谓烦恼即菩提,有时只要一个转身,可能就是重生。因此,时刻保持一颗赤子之心,一切顺应自己的良知,万法随缘,就不会后悔,即使本来要往西走的路出现偏差往东去了,最后还是会走到终点,因为地球是圆(缘)的!

二、随遇而安:

这里的“随”不是“跟随”也不是“随便”,而是“顺其自然”、“把握机遇”,是“不悲不躁”、“不强求”的意思。“安”的理解:安于现状,内心安稳安静。“随遇而安”顾名思义就是顺应环境,在任何境遇中都能知足,时刻保持内心的安稳平静。它实际上也体现出了儒家思想文化里的中庸之道,《中庸》第十四章开篇里说:“君子素其位而行,不愿乎其外”。意思是:君子应该懂得满足,安于现在所处的地位,明确自己的责任,做应该做的事,不能生出非分之想。

居于什么位置,就应该扮演什么角色,面对父母时,我们的身份是子女,恭敬孝顺就是我们需要做的事情;面对领导,我们的身份就是员工,努力工作就是我们需要做的事情;因此,明确自己的职责,不越位,不逾界,做好力所能及的事,做好本分之内的事。《论语》中有云:子曰:“不在其位,不谋其政”。曾子曰:“君子思不出其位”。圣者之所以能够有所成就,无非是摆清了自己的位置,内心清明,对所处现状能做出恰如其分的适应和处置。

如何才能使内心保持清明与宁静呢?《朱子近思录》中说:“无妄谓之诚”。不动念头,没有杂念,专注于当下的事就是“诚”。从前有一位老僧开悟了,有客人去拜访他,问:“开悟之前每天干什么?”老僧答:“上山砍柴,挑水做饭”。又问:“开悟之后每天做什么?”答:“上山砍柴,挑水做饭”。客人不解,老僧说:“以前上山时想着砍柴,挑水时想着做饭,现在上山就是上山,砍柴就是砍柴”。当你的内心抚平焦躁趋于安静的时候,你会发现上山的景色是那么的美,空气是那么的清新。活在“当下”,体验“临在”;摒除“是非心”,保持“不动心”;这样即是“诚”也是“安”。

三、上善若水:

出自《道德经》第八章:“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故几于道”。最高等的善就像水一样,水善于滋润万物却不与其争短长,它总是停留在众人不愿去的低洼之地,这种品德,最接近于“道”。

老子认为“道”时刻在我们身边但却又无法言喻,因此他将“水德”看作是最接近于“大道”的本质,是人类最应效仿的德行:

1.“水性善柔,抽刀断水水更流;水滴石穿,水非石而石之钻。”水是天下最为柔弱的,但是抽出宝刀去砍流水,水非但没有被斩断,反而“无所畏惧”、“毫不退缩”流得更湍急;水有时也是极为刚猛的,它并不是给石头打眼的钻子,却能“持之以恒”、“初心不忘”将石头打穿。“水能载舟亦能覆舟”我们要学习水身上的这种“刚柔并济”的德行。

2.“水能净化;水善趋下”无论世间万物多脏,水都能敞开胸怀无怨无悔地去接纳,干净了别人却沾染了自己,然后默默自我沉淀、净化、升华;水善于流向低洼的位置,善于处在卑下的地位,善于遮掩锋利的礁石。正所谓“海纳百川有容乃大”我们要学习水身上的那种“宽容谦虚”的德行。

3.水能滋养世间万物却从不知向万物索取,也不去争名夺利;水能以气态、液态、固态等多种形式存在及转换,能适应各种环境;水能凝聚成冰越在寒冷恶劣的条件下,越能体现出其坚如钢铁的品质;因此水身上的这种“与世无争”、“能屈能伸”、“百折不挠”的精神深值我们学习与效仿。

最后引用《庄子》内篇中的一句话:“知天之所为,知人之所为者,至矣”。明白“天道”运行的规律并将从中感悟的道理运用到做人当中,这就可以了。

四、随顺自然:

《荀子·天论》开篇中有云:“天行有常,不为尧存,不为桀亡。”大自然的运行是有其自身规律的,它不会因为任何人或者任何事而发生改变。对于“大自然”我们应该充满敬畏与感恩,不应违背和破坏。“一阴一阳之谓道”老子发现了“阴阳规律”;“有因必有果”佛祖发现了“因果规律”。世间离不开规律,宇宙离不开法则,老话说:“日出而作,日落而息。”如果我们不注重规律,晚上熬夜甚至通宵达旦,白天却慵懒嗜睡,身体运行的平衡被打破,病殃也就离得不远了。

《了凡四训》第三篇“积善之方”中告知了众人十种行善积德的方法,其中有两条分别是:“爱敬存心”和“爱惜物命”。世间万物众生平等,我们需心存仁爱与敬畏,秉持自己的恻隐之心,遵循“自然”法则,节约资源,不暴殄;爱惜生灵,不妄杀。这正如《菜根谭》中所说:“故君子于一虫一蚁,不忍伤残;一缕一丝,勿容贪冒,便可为民物立命、为天地立心矣。”

“道常无为而无不为。”老子认为最完美的治世之法就是“无为”,“无为”不是“无所作为”,而是“不妄为”、“不强为”,也就是顺着道的法则自然而为,能顺乎“大道”而行,就会自然走上正轨,这也正好切合的阐释了我对 “随顺自然”的感悟。

结尾:正所谓“腹有诗书气自华”读书虽不能改变你的世界,但是可以改变你的世界观,它可以让人勤于思考、敏于观察、勇于创新、善于表达;也可以使人汲取智慧、陶冶情操、淡泊明志、纯洁无瑕。因此,我们需摒除心中的烦杂,放下手里的电话,静思笃行,品读经典,给自己忙碌的身体放个假。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