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辉光日新1449】(“三人行”与“天生德于予”)每个人身上都有值得学习和可以改进的地方

 新文艺 2022-03-01





“V” 习惯








为者常成,行者常至。
知行合一。
每天读(听)书不少于30分钟
遇到烦心事及时转念
       对自己微笑3秒钟
每天锻炼一小时
      健康生活一辈子

物无美恶  过则为祸



原文

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论语.述而篇》
注释

行:行走。

译文

孔子说:“三个人同行,其中必定有人可以作为值得我学习的老师。我选取他的优点而学习,如发现他的缺点则引以为戒并加以改正。”

  延伸解读   
这句话是我们都耳熟能详的一句,并且常会被挂在嘴边,不管做到做不到,起码大家都知道。在这里,我想说明四点:
一是这里的“行”不一定非要理解为“行走”的意思,应该还可以理解为“行事”的“行”,即“一起做事、一起共事”的意思,只要是在一起,我都能通过观察,发现你身上的优点和不足;
二是这里的“师”,也不一定非要解释为名词的“老师”,还可以理解为动词的“学习”;
三是在第二条的基础上,我可以学习的不一定是个别人、完整的人,而是每个人。每个人都有值得我学习的地方,看到他身上的优点我可以向他学习,看到他的不足之处我就引以为戒,并加以改正。
第四,这一章提示我们,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优点,同时,人无完人,每个看似优秀、完美的人身上也肯定有他的不足和缺陷,我们既要能看到别人的优点和不足,“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又不能无限放大,过于迷信优秀的人,或者把身上有缺点的人一棍子打死。

原文

子曰:“天生德于予,桓魋其如予何?”

《论语.述而篇》
注释

桓(huán)魋(tuí):宋国主管军政的官员。孔子离开卫国去陈国,经过宋国,和弟子们在大树下演习礼仪,桓想杀孔子,砍掉大树,孔子于是离去。弟子催他快跑,孔子便说:“天生德于予,桓魋其如予何!”

译文

孔子说:“我的品德是上天所赋予的,桓魋能把我怎样呢!”

  延伸解读   
这一章,有的版本解释说这是孔子对自己命运的自信;也有版本说这是仁者无畏。我觉得都不对,肯定是他们曲解了原文的意思。
孔子离开卫国去陈国,经过宋国,和弟子们在大树下演习礼仪,桓想杀孔子,砍掉大树,孔子于是离去。”如果真是这样,桓为什么要先去砍掉大树,而不是直接抓人、砍人?如果孔子真等桓砍掉大树之后才离开,在离开的时候还说这样的“风凉”话儿,他算不算“暴虎冯河”?他跟街头撒泼发浑的小混混又有什么区别?
我想,如果场景差不多真是这样的话,那么,孔子和弟子们在大树下肯定不是“演习礼仪”,很可能是孔子要在树下开坛讲学、传经布道,只是由于兵荒马乱的,几乎没有其他人来听而已。因为持续的时间比较长,所以惊动了地方官。
主管军政的桓也未必真心想杀孔子,只是见他们在自己的领地内“摆摊儿”,害怕他们师徒一行“非法聚集”、“妖言惑众”、“破坏领地环境”,所以暴力执法(砍掉大树)进行驱离而已。
那么,孔子说这段话到底是什么意思呢?那就先探讨一下这个“德”字怎么理解:

德,会意兼形声字。从上图的甲骨文形体来看,它的左边是“”(chì),它在古文字中多表示“行走”的意思;右部是“”字,其字形像一只眼睛上面有一条直线,表示眼睛要看正;二者结合起来就是“行得要正,看得要直”、也就是要“遵行正道”的意思。因此,这个“德”,在这里或许可以理解为“教化民众遵行正道”。
因此,这一章的意思应该是这样的:孔子说,上天把讲经说法、传经布道,教化民众遵行正道的责任交给了我,能把我怎么样呢?他不就把树砍了、不让我在这儿讲了吗?那我换个地方,还要继续传播仁道......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