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产业互联网不需要「互联网思维」

 玉芝堂 2022-03-01

五六年前,互联网公司如日中天的时候,“互联网思维”也大行其道,好像有了互联网思维,一切行业的问题都迎刃而解了。

然而,当互联网思维遇到产业互联网后,原来有效的手段一夜之间不灵了。

这两年,已经没有人谈论“互联网思维”。产业互联网经过三四年的发展,从业者也越来越发现,在这个新的蓝海里,原来的互联网思维反而带来的只是纷乱、浮躁、一地鸡毛。而踏踏实实做精做细,才是产业互联网的金钥匙。

产业互联网到底怎么搞?

马化腾在《关于加快发展产业互联网促进实体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建议》中提到,过去人们常说'插上电’,现在要说'接入云’了。就像'用电量’在工业经济中的指标意义,'用云量’也将成为衡量数字经济的重要指标。这拉开了从消费互联网转向产业互联网的大幕。

要讨论产业互联网,还得从其内涵说起。

产业互联网把焦点转移到产业链中的企业上,全方位深入为其提供互联网服务,相当于把“企业”当做“消费者”来对待。

比如,消费者用云服务来保存资料,企业可以用企业云来上传公司文件材料;消费者用社交软件交友,企业可以用企业社交平台找到业务;消费者将自己的手机和电脑联网,企业也可以将生产设备连接网络。

华兴资本创始人包凡在谈到为什么投资链家时说,我们当时面临一个选择:到底是支持互联网背景的公司来改造“住”这个行业,还是押注一个拥有相关产业背景的公司来改造行业?后来我们分析了整个房地产行业,明确了一个基本原则:这个行业的龙头企业必须要建立在深厚的产业基础之上,所以这是为什么我们投资了链家。

换句话说,互联网背景的公司改造不了产业链,互联网思维也做不了产业互联网。

过去,我们中国的互联网,主要服务终端消费者。改善衣食住行、精神和物质生活,重在连接、呈现,是为消费者的精神和物质生活提供便利未来。由于互联网在消费者端的渗透率已经大幅提高,互联网的增长点将转向产业端。“改革进入深水区”,互联网技术将会深入改变全产业链、全价值链的方方面面,从根本上提高全产业链运转效率、生产效率——此时,融合、打通是重点,“数据”的获取、传输、分析,将扮演更重要的角色。

文章图片1

产业互联网在研发、制作、组装、服务、营销、流通这6个比较重要的环节里面,都需要先完成数字化的改造,再完成一个数字化的升级。当数字化改造完成之后,就产生了五个核心的生产要素,或者说是核心的能力——数据的采集、数据的传输、实时的决策、资源的调配和供需的匹配。当这五个核心要素综合产生互动的时候,那么我们就开始创造价值了。

更大的方向是,当产业互联网已经完成了自身的改造,再跟消费互联网再融合发展,就会创造更大的价值。

当互联网思维遇上产业互联网

不知道你发现了没有,阿里、腾讯等互联网巨头,在进入产业互联网领域后,都表现出了严重的不适。而华为等做传统科技生意的公司,反而在这一蓝海中风生水起。

分析互联网思维的模式,无论是阿里还是腾讯、百度,做的其实都是“中介”的工作。阿里连接了人和商品,腾讯连接了人和人,百度则连接了人和信息。当互联网的浪潮退去,中介的工作其实并没有什么技术含量。

如果站在这样一个角度来理解和看待互联网思维,我们就会发现,所谓互联网思维,只不过是靠收割流量,跑马圈地,并没有改变这个社会和行业的实质。

当不能再靠撮合和中介盈利,而是开始将更多的关注点聚焦在了对于行业的深度改造上,这种思维就显得有点跟不上趟了。

事实上,产业互联网虽然有“互联网”的字眼,但这里的“互联网”与消费互联网的“互联网”的涵义已经有了很大的区别。依靠消费互联网的流量思维去运行产业互联网是不可取的,我们需要抛弃消费互联网时代的平台模式,以新技术为切入点,对产业互联网进行改造。

对于任何一个有志于在产业互联网时代有所作为的玩家都不能仅仅只是将目光聚焦在流量上面,而是需要通过深度介入到行业当中,深度改造行业,以此来获得新的增长空间。

中国产业互联网的危与机

目前很多传统企业数字化还是存在很大的风险,痛点主要集中在下面三点:

一是传统企业不正视产业互联网,包括对外声称要数字化,但只是形象工程,赶个热闹而已。或者存在救世主幻想,有不少企业家把数字化当做“万能药”,认为有了数字化、联网了,就可以把之前主业存在的问题都解决掉,这是不现实的。

二是传统企业不会用产业互联网,这是一个普遍问题。传统企业线上线下能力不匹配,但急于推进;速度太慢,以传统决策机制来运营,难以跟上节奏;摇摆不定,对互联网的盈利和持久战预期不足,错过机会。

三是传统企业不会建产业互联网,没有梳理清楚未来业务策略,盲目的先把互联网搭建起来,或者产品的设计不切实际,不符合用户需求。

也就是说,产业里的人不懂产业互联网该怎么搞,互联网行业的人不懂产业该怎么做。这中间,存在巨大的人力资源鸿沟。

但产业互联网在中国的前景是十分巨大的。

中国的产业互联网发展,既面临机遇,也充满挑战。挑战可能体现在两个方面:

第一,人力成本还比较低,人才缺口大。这就导致企业主不愿意投资于技术,长期依靠低成本、低效率的,基于人工的管理方式。在产业互联网领域,中国尚且缺乏消费互联网那样的高质量开发者/创业者群体,来推动行业迅速发展

第二,数字化程度低,产业互联网标准混乱。中国的整个IT行业中软件发展相当落后,企业端的标准混乱,使得今天去IOE等一系列举措导致中国IT基础设施标准不统一,大规模铺开同一种技术的环境还不成熟。

因此,产业互联网发展的机遇也非常大。

当前,我国人口红利逐渐消失,在存量市场中,竞争已经开始白热化。新生企业早已窥探到这一趋势,从新独角兽的运营密码中,可以窥见未来的新风口。而国家层面的反垄断布局,或许正在为创业新十年的愿景铺路。

未来的发展,不能依靠规模,而应该依靠技术,这是未来的方向。国家出手打击平台垄断,不仅是保护消费者权益,也是为了给后来者更多的机会,让新技术更好地驱动产业创新。

告别“互联网思维”,或许是产业互联网的正确方向。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